幼儿行为习惯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行为习惯有哪些
篇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牟秀英
【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

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

幼儿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

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

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呢?
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

例如,我班上会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都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

无意中被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和书包里。

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
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
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

”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

二、营造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少数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意志力薄弱,对家长的依赖性强。

幼儿在幼儿园遭受挫折、碰到困难时,首先想到求助的是妈妈。

例如有个小朋友,因午睡时被紧邻床好动的幼儿用脚压在肚子很不舒服而求助妈妈。

与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不愿找教师帮助解决,回家找妈妈……。

为什么妈妈们就想不到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再请老师、家长帮助解决。

幼儿成长的道路漫长,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只有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才能让孩子在认识上、能力上、心理上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应付自如。

三、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分析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原因就是缺乏锻炼,事事都是大人帮助,甚至家长、教师代劳造成的。

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

如:夏天穿衣较少,行动自如可训练小班幼儿擦鼻涕、擦屁股,大小便后会自己提裤子,着装可从脱裤子--穿裤子--穿脱开襟衣服--穿脱套头衣服等,来园离园自己背小书包,完成作业后整理文具。

教师和家长也不能因班上孩子多或上班赶时间等客观理由不给孩子实现”我能行”的机会。

只有经常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才能使孩子摆脱大人照顾,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
习惯。

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会的作用。

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会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

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

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
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注重情感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现象: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好多成语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

以前我带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为一个玩具你争我抢,谁都不让谁当我发现时,我说:”你们怎么了?”这时两个孩子都一起叽叽喳喳的说,我让他们一个一个的说,当他们都各自说完自己理由的时候都还是有些不服气。

我转移了一个地方然后拉着他们的小手,让孩子再复述一遍理由。

说完孩子的情绪明显平复了好多,这时我告诉他们要互相谦让,互助互利。

然后我问他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孩子们回答说:”没有了”。

我说:”那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

孩子们回答:”嗯”我笑笑的说:”那就握握手吧”。

这时我并没有判断他们的对与错,而是用心听他们倾诉,孩子把他们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其实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过多参与我们的主观意见这样会对另一方有不公正的现象。

所以平时我们不能光注重知识的灌输,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

对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养中,不要光注重知识,更要注重情感挖掘,我们要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去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等。

随着幼儿期的孩
子要求独立性的愿望增强,这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的好时机。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平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也不能光靠几条规矩来执行。

这时期在给孩子做日常清洁卫生时,要逐渐地给他灌输卫生的知识与概念,告诉他什么是脏的,什么是干净的,教育他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吃手、不挖鼻孔、不抠耳朵,要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

要定期给孩子剪指、趾甲,这时期孩子的手到处乱摸,手指甲一定很赃。

在给孩子洗脸、洗手时,要开始教孩子自己来洗手,教他怎样用肥皂,如何洗手。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孩子吃饭时不专心、喜欢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
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小话的现象也多起来,作为教师光提醒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从被动变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

此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时时刻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在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不断的熏陶,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也要强调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孩子,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

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爱模仿,他们首先会模仿父母亲。

希望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家长就不能说脏话。

要求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家长在生活中就要做到有条有理,东西不能乱扔乱放。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学习生活环境中实践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

幼儿刚开始参与生活、从事学习,因此儿童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必须十分注意防止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乖”起来。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学前教育原理》朱宗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3月版。

[3] 《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版。

[4]《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李莉、于开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 年6月版。

篇二:幼儿行为习惯
对新入园幼儿行为习惯的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问题提出
所谓习惯,是指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也都把教育归结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人类的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反之,则终身受其害。

”因此,培养幼儿自觉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不仅是适应幼儿当前的需要,更是为幼儿的持续发展与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个大人们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吃饭,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

无论是吃什么,都要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

我们着急,急在如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与生活习惯,即良好的生活处理能力(包括饮食、睡眠、穿脱能力等);急在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教育行列中来。

二、新入园幼儿行为习惯的分析
(一)幼儿习惯调查表
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也许有些新奇,亦或有些恐惧。

起初,没有几个幼儿能够马上喜欢这里。

因为在这里,没有昔日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妈妈;在这里,也不能高高的骑在爸爸的脖颈上玩耍......这里有的只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教室与许多同样陌生的小朋友们。

陌生的一切使幼儿变得更加焦躁不安,针对幼儿的一些具体情绪反应,我设计了一份关于幼儿入园前吃饭、穿衣等习惯的调查表,来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些问题:
表1入园前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在家庭中的平均体现次数及百分比(任意一个月内)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在穿衣、吃饭、整理玩具、使用礼貌用语等方面的素质是急需加强的。

以上所列的四方面习惯所占的百分比均在50%以下,其中两项仅达到20%左右,这些数据使一些家长很快意识到,对于孩子的教
育要有更科学的认识和方法。

同时,家长们也意识到自身的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要,因为,孩子模仿的能力极强,有一个良好的文明习惯的环境及家长们的榜样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更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

(三)分析形成以上不良习惯的原因
1、幼儿不愿意自己穿脱衣服的原因
(1)有些幼儿在穿脱衣的时候弄了半天也没穿上,自己就没有耐性了,认为这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因此便放弃做这件事情,以于在今后的比较长的时间里都不愿意再来做这件事情。

(2)父母或祖辈对幼儿的过分“关照”,使幼儿认为:给我穿脱衣服是大人们的“职责”,跟我没有关系。

幼儿脑海中根本不存在这方面的意识,自然不会来做这件事情。

2、幼儿不愿意自己吃饭的原因
(1)当下的幼儿基本上都是四个老人围着自己转,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被照顾的无微不至,老人在家中过分溺爱孩子,经常喂孩子吃饭,在这些祖辈们的眼中,孩子总是太小,久而久之,使孩子缺少独立进餐的机会,吃饭时只会想着要依赖大人。

(2)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结构。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渐渐地是孩子养成只吃零食不吃饭的不良习惯。

3、幼儿不原因整理玩具的原因
(1)家长忽略了对幼儿这方面的要求,从来没有教育过孩子,在玩完玩具以后要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以便于下次玩的时候能很快找到它。

所以导致一些孩子根本不知道玩完玩具还要把他们收起来。

(2)家长没有给孩子准备合适的储物箱来装玩具,孩子不太明确应该将玩具收拾到哪里,有时竟然是把玩具从一个屋的床上“收拾“到了另一个屋的床上。

4、幼儿不愿意与别人打招呼、问好的原因
(1)独生子女的共性与弱点。

平时在家,都是大人主动向他们提出问题,如:渴不渴啊?热不热啊?之类的话,而幼儿只需要作答就可以,因此他们不习惯主动与别人交谈,尤其是陌生人。

(2)家长的“解释”扼杀了孩子问好的积极性。

有时家长让孩子问好时,孩子不说话,家长就会马上解释说,“这孩子就是不愿意说话。

”孩子听后,便真的不说了,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说话,家长就回说:“这孩子就是不愿意说话。


有时候,在父母双翼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一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尤其是在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差异性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以下是对这些幼儿入园一个月后的调查分析:
图表 1
从图表1的对比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幼儿在以上四个方面的生活习惯中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中取得突出进步的是整理玩具的能力和自己吃饭的能力。

在饮食上,幼儿园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配餐、定量,孩子不会觉得过饥或过饱,同时合理的加点能够有效的补充微量元素。

丰富的饭菜,多样化的膳食使孩子慢慢改掉不爱吃饭的坏习惯。

另外,吃饭时要给幼儿一次分得少一点,勤给吃完的孩子添饭,鼓励没吃完的孩子快吃、多吃,才能保证每个孩子每餐摄取足够的营养。

在整理玩具方面,班级为幼儿准备了专门放置玩具的大箱子,并且大箱子也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每次玩完玩具,幼儿们都很喜欢做整理玩具这项工作,有时他们还会进行默默的比赛,待收完玩具后,才大声喊出来,“我第一名!”显然,孩子在玩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积极快乐的好心态。

三、对策思考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
1、利用游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过程中,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

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教明显。

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

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子等等。

为了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位置,我们就“比比谁坐的
快”,即音乐响时,幼儿在室内自由活动,音乐停止,幼儿立即去找自己的座位。

通过几次游戏,幼儿很快记住了新换的位置,避免了争抢椅子的现象。

在“给玩具找家”的游戏中,让幼儿学会了分类收拾玩具和将玩具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上。

在创造性游戏中,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所学的技能技巧,而且还能使幼儿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能使幼儿在幼儿园学会基本的行为常规,使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规则。

2、结合儿歌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
通过简短通俗的儿歌形式及设计饶有趣味的情节,提高幼儿的兴趣。

如:通过儿歌《自己吃饭真正好》(小小手,真灵巧,扶住碗,拿起勺,轻轻舀,慢慢送,自己吃饭真正好。

)来鼓励孩子自己吃饭;通过儿歌《轻轻》(开门轻轻,关门轻轻,说话轻轻,上下楼梯也轻轻,我要做个小轻轻。

)教育幼儿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学会小声说话等等。

3、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

”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以及好表扬的特点,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并做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

”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

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

当你注意到某些幼儿上课坐姿不端正时,你说一句,看某某坐的姿势真漂亮?幼儿就刷刷都坐好了。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习惯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

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

如针对幼儿“拉扯小椅子”的现象,我们首先请他们观察磨损的椅子,然后讨论该怎么保护这些椅子,经讨论商定出共同的规则“轻搬轻放,有倒下的椅子及时扶起来”。

在规则制定后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轻搬椅子、轻放椅子的正确方法,而后在搬椅子过程中检查督促幼儿的执行情况,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肯定,而对于违反规则的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的惩罚。

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

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

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力较差,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要以身作则。

因为我们的言传身教还是会胜过那些空洞的规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每一位带过小班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刚入园加入集体生活的孩子们会时时、事事模仿自己的老师,把自己一天来在幼儿园观察到的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语气语调活灵活现的表演给家长或是在同伴游戏中再现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不光是班上的老师,但凡是孩子身边的成人——都应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因为一个整体,其成员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注意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如要求孩子搬椅子轻搬轻放自己也要轻搬轻放,要求孩子在教室里轻声说话自己也不能大声喧哗,要求孩子懂礼貌自己也应带头使用礼貌用语等等。

(四)家园合作
家园配合,步调一致。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

针对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中体验“合力效应”。

家庭和幼儿园要互相支持,共同引导教育幼儿,特别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关系亲密无间,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很重要,一定要把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

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三: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进餐、睡眠、上课、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个环节,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

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常规,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

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

若一开始由错误的教养方式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导致一生的不良生活习惯或生活不能自理。

反之,若一开始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无疑会终身受益。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加上小班幼儿年龄孝依赖性强、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众所周知,要搞好一个班级,建立常规是必要的,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因而良好常规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教育是指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规则、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过程,是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家长会。

家长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把我们的孩子培育好。

下面我就幼儿园的相关做法和家长育儿方面的相关问题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希望我们能达成共识。

一、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们非常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并通过教研、礼仪培训、英语培训、数学培训、学期考核等方式来督促教师水平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安全、卫生、责任心、爱心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强化要求、检测,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总体素质。

全体教师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次英语学习汇报展示会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关注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