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实现了观念的更新。

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扩展了‘懈决问题”的实践特点,在呈现形式上也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解决问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

下面谈谈“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审题能力。

获取有效信息
理解题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表征问题”,所谓“表征问题”就是要把解决的问题呈现在解题者的头脑中,形成问题表象,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考通常是指向问题表象进行的。

数学题中的问题能否完整地进入大脑并被短时记忆,是问题能否解决的前提。

所有的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理解了题意一般就能解题,不会解题的学生往往没有审清题意。

过去教学应用题,一般通过“读”题目把信息输入大脑,要求学生不添字、不漏字、不破句地读题,再经过区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意就被理解了。

现在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大多不是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不像应用题那样可以直接读,而且用图画、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同时呈现信息,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紊乱,影响学生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用图画、文字、表格等呈现实际问题,一般能直观地表现事件,增强问题的真实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提高了理解题意的要求。

1.遇到图文结合呈现的问题可以结合提纲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时可以适当给一些提纲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意义”时,教材呈现了一个含有两种量的表格,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看表格很难理解题意,就更不用说找出变化的规律及正比例的意义了。

这里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纲:①表中有哪两种量?②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是怎样变化的?③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什么?④这两种量叫什么量?⑤它们的关系叫什么关系?学生围绕这样的提纲去阅读课本就会使审题变得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2.很多解决实际问题中都有重要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不少学生审题时不注意关键词,更谈不上发挥关键词的作用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会提醒学生注意题中关键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审题时注意关键词的习惯,可以教学生在审题时用笔画出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一种无盖的铁皮圆柱水桶,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4.5分米,做一对这样的水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学生在审题时教师就可以提醒学生‘你认为题中哪些词语是重要的关键词,用笔把它画出来”,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就会仔细认真地读题,并画出“无盖”、“一对”这样的关键词,这对于正确地解决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信息联系。

寻求有效思路
思路,顾名思义就是思考的路径。

学生形成解题思路需要靠外界的指点和帮助,更需要自己“走通”解题的路。

信息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

过去的教学外在的规定和制约太多,学生被迫接受教者强加的思考模式,自己的思考受到遏制,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和“累”,对思路毫无兴趣和情感,当然也就不会主动去根据条件之间的联系去主动思考。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主动思考题中信息之间联系的习惯,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学生就会形成自己解题的思路。

例如:
窦职读一本书,3天读了全书的号,共读了60页。

(1)照这样计算,读完全书需多少天?(2)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审题时可以提醒学生:(1)这道题有几个条件?(2)哪些条件之间有直接的联系?(3)根据它们的联系可以求出什么?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提问主动思考,以找到不同思路的解题方法。

三、抓住数形关系,探求有效解法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体。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见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通过数形结合分析和解决应用题,可以将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解题的效率。

1.模拟操作策略。

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肢体活动等等,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达到数与形的结合,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

低年级孩子对抽象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困难。

如果适时让孩子们自己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比多少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造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

如果从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动手用学具摆一摆,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例如:
黑色的星星有6颗,黑星星比白星星多2颗,白星星有多少颗?
★★★★★★
比白的多2颗
☆☆☆☆
白星星是多少颗?
学生动手摆一摆,难点就解决了。

2.画图策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有些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可以使抽象的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因此,课堂上,画图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而对于学生来说,图对于分析数量关系,既直观又形象。

再者,学生通过图的分析,也在潜移默化地运用语言描述着解题的思路。

例如:
某电视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比下半年的产量少五分之一。

去年下半年生产电视机多少万台?
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从此题中可以看出,图形可以比较形象、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图很快找到量与率的对应关系从而正确理解题意,解答出应用题。

画图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分析数量关系的好方法。

总之,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加引导,适时渗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画图策略在分析数量关系中的作用。

在采用画图策略时教师要注意并做到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注重学生自己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