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论坛 ScienceandEducationForum
386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文/吴稳杰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对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得出其教育特点为:教育内容具有隐含性,教育方式多样化,重视学生人格发展。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出现了一些发展瓶颈。

本文通过对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分析研究,启示我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教育素材,增加隐性教育的比重和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英国是发达国家,福利制度完善,人民生活有保障。

一项调查显示,一半多的英国人为祖国而深感骄傲。

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英国人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

因此英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必定有自己独特性。

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与促进,不可分割,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相互促进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成功之处和发展瓶颈的研究,为我国更加理智科学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1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英国经历了“日不落帝国”的荣耀,也经历了“诺曼底登陆”的屈辱。

在国家发展中,对于国家的爱在英国人心中奔腾。

然而在英国却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和课程的,但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独具特色。

1.1 教育内容具有隐含性
1.1.1 教育内容隐含在公民教育中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

他认为国家意识教育是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主张对学生进行有关公民知识的教学,教育者的职责是使学生了解国家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及对国家的热爱。

在英国,公民教育主要以公民课和历史课为主要课程。

公民课是学生通过一具体事件的讨论与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历史课让学生学习英国历史,了解英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以及为英国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从而潜移默化的激发英国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1.2 爱国主义教育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
英国的学校课程设置中随处可见爱国主义教育的痕迹,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课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国,这类课程往往处处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

在小学阶段,英国就通过教育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员,自己的言行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从而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到了中学,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研究社区的管理、法律、政治、经济状况,密切关注其运行情况和影响力。

1.1.3 忠君与爱国相结合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是国家的最高元首。

教育孩子拥护君王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

二战结束后,许多国家都完成了独立,废除了君主制度,但英国作为西欧大国,至今还保留着君主制。

这是因为英国人忠君,君主的存在有利于英联邦各地区的团结统一。

因此英国人从小就被教导要忠于君主,英国新闻界也常报道英女王的光辉事迹。

英国人在这种社会氛围的感染下,从小就尊重敬仰英女王,对英女王抱有浓厚的兴趣。

每当英女王要参加活动,英国人总是期望能到达活动现场,近距离感受英女王风采。

在英国,爱女王就是爱国。

1.2 教育方式多样化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方式却是多样的,这样能灵活的在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2.1 通过社区服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英国政府特别重视学校和社区的联合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校,主要通过各种文史课程来学习英国历史以及宣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社区,主要通过社区民众自觉、自主地参与改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过程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在2002年由英国官方出版的公民教育手册中,就要求英国青少年除了在学校学习科学知识外,还要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从而锻炼实践能力。

英国青少年通过参与社区举办
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不但可以锻炼青少年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了解社区日常运行机制,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1.2.2 保护古迹,宣扬传统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
英国非常重视对古迹的保护,英国人认为保护古迹就是保护英国的历史。

因此,英国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古迹,给学生讲授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为展示英国的光荣历史创造了条件。

通过这种实地参观的方式,让学生对英国的历史有一个生动直观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自豪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

英国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体现在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改编与翻拍。

英国BBC 从1979年开始,拍尽了莎士比亚的37部著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英国年轻一代们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阅读,加深对英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1.2.3 国花与国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
蔷薇是英国的国花。

蔷薇被认定为国花得益于英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蔷薇战争。

二战时,英国人又将此花作为反对战争,热爱祖国,歌颂友谊的象征,同时赋予蔷薇和平的称号。

英国人常用蔷薇来教导他们的孩子保卫祖国,歌颂和平。

英国红胸鸲被称为上帝之鸟,1960年通过公民投票被列为国鸟。

红胸鸲是领土意识很强的一种鸟儿,它不断地用叫声驱赶企图入侵它领土的雄鸟,捍卫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彰显自己的主权。

这种不畏强暴,誓死保卫领土的大无畏精神也正是英国人所推崇的。

因此英国学校常用红胸鸲教育他们的学生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可侵犯。

1.3 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特别关注人本身,其教育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特征。

人本主义即以人的真正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学生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更是终点。

英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通过教育者对于国家各方面的介绍,引发受教育者自身的思考,引导受教育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中加深对国家的认识,从而一点点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爱。

所以说,英国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单单只是将爱国思想灌输进学生的思想中。

2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之处和发展瓶颈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

2.1 成功之处
2.1.1 仪式感充足
英国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国家。

例如每年的11月11日的战争悼念日,在这一天,英国人都会自觉佩戴上poppy 花。

之所以佩戴poppy 花,是因为这些花既向世人显现出战争的惨烈,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11点官方和社会组织会准时举行默哀和献花仪式,这一天所有英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各种仪式,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怀念之情。

英国人从这一天的各种仪式中,能更深一步的感受到与国家一体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起强烈的爱国热情。

2.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英国的教育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英国不仅会在课堂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非常重视在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堂上老师会带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政治体制、道德标准。

在课后,英国政府会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让学
ScienceandEducationForum
科教论坛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87
生参加社区的管理工作,了解国家基层事务是如何解决的。

在这种实践下,英国学生可以更好的、更多的接触了解社会,使得英国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1.3 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
英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了英国的各门学科知识体系中。

每一门学科教学中,其教育内容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时会融入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因此英国人在学习各门学科知识时,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使得英国人在无意识中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2 现实困境
2.2.1 教育内容易被忽略
由于英国爱国主义教育隐含在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多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对英国人进行教育。

所以部分英国人很容易忽视隐含在各门学科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因此经常会达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不利于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长久发展。

2.2.2 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在国家层面,国家的领导规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近些年来英国政府开始愈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但还是让其自由发展,没有对爱国主义教育严加管理。

在学校层面,各门学科老师不能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大多都只专注基本学科知识的传授,无法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2.3 政治制度的影响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实质是私有化。

英国人受其影响,多关注自身,个人主义盛行。

在英国人心中没有国家利益大于自身利益的想法,他们是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的。

例如英国脱欧事件,在很多人看来此举弊大于利。

但很多英国人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而是跟随本心,随性投下自己的一票。

3 启示与借鉴
从理论体系上来讲,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分支,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方法特点是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运用的。

3.1 注重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教育素材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就要追根溯源。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地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将时代需求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中的教育素材。

其次,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文化相结合。

最后,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需求,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材编制上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
乐、寓教于文、 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显性教育为主。

这种教学方式有自身优势,但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主动的内在需求。

我国现在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教育改革,隐性教育比重逐渐增加。

思政教育者们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寻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例如在理工学科教育中,可以挖掘某一知识点背后的故事,使故事转化成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3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一门学科,因此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导向,要客观理性的分析学生兴趣所在。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进行教育熏陶。

因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感染和熏陶作用、约束和规范作用;其次,给予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结合起来。

最后,将生活案例引进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需要将生活实例作为实践支撑。

我们可以从英国爱国主义教育中借鉴一些成功经验,也可以从一些经验教训得到惊醒。

但我们更应该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根本,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为基础,从各国教育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文献:
[1] 张嵘.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2] 蔡雅如.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林区教学,2018(04).
[3]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外国爱国主义教育举隅[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4] 赵明珠.英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03).
[5] 陈琴.英国仪式教育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8).
[6] 左童洁.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性及对我国的启示[J].才智,2018(29).[7] 孙文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J].青年与社会,2020(21).
[8] 张慧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J].中国报业,2020(20).[9] 王瑞荪,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李辉,任美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
作者简介:吴稳杰(1995—),女,河南驻马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上接343页)学会沟通与交流技巧,这样才能树立良好自信心。

而自立自强是指女大学生也要具有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

自立自强是中华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不止男性需要拥有,女性也要自立自强,这样才能积极进取,为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同时,女大学生不仅要学会自立自强,也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这样才能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逐渐成长为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革新和探索,也需要加强对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借鉴,这样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迈入新的征程。

女学生和男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会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对女性大学生的关注和分析,注意实时了解其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促进女大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同时,加强对社会性别理论的重视,也能提升社会对女性的包容度,
真正实现性别平等。

参考文献:
[1] 谢爱武.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困境与建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4).
[2] 王雅韵.中国的性别与教育研究:现状、趋势及政策含义[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02).
[3] 周培勤.性别顺应: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匹配研究及启示[J].江海学刊,2020(03).
[4] 郭宜童.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安全防范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31).
作者简介:李妍(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