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人物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人物赏析――周萍
读罢《雷雨》,我的脑海中总有一双眼睛在闪,那双眼睛很有神,充满了焦虑、绝望与不安,就象时刻都可能喷发的火山般惊惶不定,那双眼睛充满了矛盾,他的主人便是周鲁两家矛盾的交织点--周萍。

似乎他一出生就是多余的,私生子的身份使他不得不与父母分别,住在乡下,于是多年的孤独生活,使他深深的意识到一个伦上的错误会带来多么大的惩罚,于是这便埋下了他对伦理既恐惧又憎恶的种子。

是“伦理“使他失去了童年,也是继母繁漪失去了自由和爱,于是内心的强烈共鸣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终于冲破了最后的束缚。

但是周萍以其最凄惨的遭遇迅速的做出判断:这是个错误,其代价将是惨痛的,于是周萍为了逃避更大的悲剧,退缩了,为了缓解乱伦的焦虑,他爱上了侍女四凤,又一次陷入了乱伦的陷井。

周萍就在这冲破还是遵循伦理的犹豫不决中一步步走出向深渊,如果他完全蔑视礼教,,他可能早以走远;如果他完全遵循,也还能好好的当个大少爷。

但他对伦理偏偏既疑又恶更怕,在对待“伦理“的上,他始终没有明确的态度,这不仅表现在爱情上也表现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

上时间的孤独生活使周萍有一颗敏感的心,他比其他的少爷多了几分清醒,他是和穷人长大的,也是个苦孩子,他知道资本家最丑陋的一面:认钱不认人,惺惺做态。

但作为资本家的大少爷,他却不愿意背叛,然后去指责父亲和自己的阶级,所以,当大海揭周朴园的画皮的时候,周萍异常冲动,并不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而是为了骗自己做这个教养极高的家庭的孝子,这无外乎又是自欺欺人。

他认为自己应该遵守纲常才能免于由于背乎伦理而铸成的悲剧命运。

而能支持他这样下去的精神支柱,便是坚信这个家庭的绝对高尚。

最终的那场错中错,遍更集中的体现了“伦理“这个利刃的厉害,这是个错误,但错在谁呢?三十年前的侍萍,周朴园还是繁漪,抑或是周萍本人?
一生被伦理多累的周萍只能应背于伦理而生,为背于伦理而死了。

或许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用一个找不到位置的人来写“伦理“的毒害,用一个似醉非醒的人的徘徊来表明时代的方向,发人深省,我们该何去何从?
雷雨人物周冲性格特征分析
“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很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像一只鹰的翅膀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从周冲的这段独白不难看出他有一双很干净的眼睛和一颗很纯洁的心。

他天真烂漫,在感情上是一个热情、浪漫的少年。

他总是把一切想的那么美好,他总是将世界的一切美化,虽然最终爱情和亲情的双重打击以及命运不公的安排将他鲜活的生命在雨夜的电线下陨灭,但我想在那个残酷命运统治的社会中,可能这样的结局对他是一种解脱,我想在另一个世界的周冲还会是那个阳光灿烂的少年,那个世界一定会是美好的!
全剧中,周冲表现了他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这是相当进步的,尽管他有些天真幼稚在爱情上,他喜欢上四凤,幻想与四凤在无边的海上,有一条轻得像海燕的小帆船……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这个在别人看来为白日梦的幻想,恰好反映了周冲年幼单纯,追求自由的美梦。

他爱四凤,但将来并不一定跟她结婚,“如果她不愿意,我仍然是尊重她的,帮助她的”——这一点上,周冲表现出相当的绅士风度,他做到了真爱,为所爱的人幸福着想,这是连我们现代许多人都达不到的,尽管他最后说“不,你把她带走吧,只要你好好地待她时”,很酸楚。

对于社会,对于阶级,表现出他的幼稚,平等观念,他认为四凤要受教育,并准备把自己的教育费分给她一半;他对仆人四凤的待候要说“谢谢”;他叫鲁大海为鲁先生,并想与鲁大海握手,说抱歉,可见他脑中根本没有存在阶级观关念。

当周朴园宣布工矿已以开除了鲁大海时,周冲喊道:这是不公平的!这些,在整个家庭中,在整部雷雨中,恐怕就只有他一个!曹禺说过:在雷雨的郁热气氛中,他是个不可调和的谐音,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他的确是唯一的一片晴空。

他对四凤说过:我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恨只讲强权的人,讨厌我的父亲,我们还年轻,我们将来一定在这世上为人类谋幸福……这在阴暗的雷雨中划出了一道光明,可惜这光明转瞬既即逝,周冲来去匆匆,这么一个可爱的生命偏偏简短而痛楚地消逝了,这和残忍,正是悲剧的所在。

周冲是孤立的,周朴园说他是半瓶醋的思想;繁漪说他是小绵羊;周萍向他说谢谢便准备带四凤,四凤认为二少爷你心真好……周冲终于在这格格不入的家庭中消灭了,一片晴空终于被雷雨淹没了……
周冲,他是个理想中的人物。

他崇尚真与善,厌恶丑与恶,他尊重劳动,同情工人阶级,反对剥削和压榨。

这些从他对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的态度便可以看出。

当时他的父亲宣布已开除鲁大海时,他从心底深处发出了一声呼喊:“这不公平!”正是这一声正义的呐喊道出了一颗正义的心灵。

他同情一切苦难中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他渴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可他却忽略了“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忽略了仇恨的火焰,忽略了人性的自尊。

他想帮助四凤,想她生活得更好。

在他以为只要能够帮助四凤读书,她便会更完美。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看到四凤“不完美”的根源。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年轻的心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周冲生活在憧憬中,对社会,对家庭,对爱情以及对他生活中所有爱他及他爱的人。

他把这一切都调和成一种朦胧的色彩,编织成一个个幻梦。

这些幻梦茧似的束缚住了他,使他和所有同龄人一样脱离不了现实。

这使他看不清社会,看不清周围的人,甚至是看不清自己。

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然而这种爱也是建立在幻梦里的。

他把他的母亲幻化成他梦中最聪明最慈爱的母亲。

可当她的母亲为了情爱,痉挛的喊叫时,他绝望了。

然而他还要悲痛至极的呼喊一声:“妈,我最爱的妈,你这是怎么回事?”似乎还要挣扎着抹煞所有的丑恶,极力想抓住最后的浮萍。

然现实的残酷最终还是摧残着他那美丽的幻梦以无可奈何而告终!至此他彻头彻尾的感到了现实的粗恶。

他绝望,为他所有的
幻梦都已破碎而绝望。

这是周冲的悲哀。

周冲原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而他与四凤同样遭受了惨酷的结果。

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有许多
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

他不能了解他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

一重一重的幻念茧似地缚住了他。

他看不清社会,他也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

他犯着年轻人空想病,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

他需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一次地敲醒他的梦。

在喝药那一景,他才真认识了父亲的威权笼罩下的家庭;在鲁贵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侮慢,他才发现他和大海中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
在末尾,繁漪唤他出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时候,他才看出他的母亲全不是他所想的那样,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船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

连续不断的失望绊住他的脚,每次的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那是他应受的刑罚。

他痛苦地感觉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

这样的人即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

甚至在情爱里,他依然认不清真实。

抓住他心的并不是四凤,或者任何美丽的女人。

他爱的只是“爱”,一个抽象的观念,还是个渺茫的梦。

所以当着四凤不得已地说破了她同周萍的事,使他伤心的却不是因为四凤离弃了他,而是哀悼着一个美丽的梦的死亡。

待到连母亲棗那是十七岁的孩子的梦里幻化得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也这样丑恶地为着情爱痉挛地喊叫,他才彻头彻尾地感觉到现实的粗恶。

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点憧憬。

他于是整个死了他生活最宝贵的部分——那情感的激荡。

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适当的了结。

其实,在生前他未始不隐隐觉得他是追求着一个不可及的理想。

他在鲁贵家里说过他白日的梦,那一段对着懵懂的四凤讲的“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那也许是个无心的讽刺,他偏偏在那样地方津津地说着他最超脱的梦,那地方四周永远蒸发着腐秽的气息,瞎子们唱着唱不尽的春调,鲁贵如淤水塘边的癞蛤模哓哓地噪着他的丑恶的生意经)在四凤将和周萍同走的时候,他只说:(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并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地)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于是他慷慨地让四凤跟着周萍离弃了他。

这不像一个爱人在申说,而是一个梦幻者探寻着自己。

这样的超脱,无怪乎落在情热的火坑里的繁漪是不能了解的了。

理想如一串一串的肥皂泡荡漾在他的眼前,一根现实的铁针便轻轻地逐个点破。

理想破灭时,生命也自然化成空影。

周冲是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一个春梦。

在《雷雨》郁热的氛围里,他是个不调和的谐音,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

他的死亡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做主宰。

而周冲来去这样匆匆,这
么一个可爱的生命偏偏简短而痛楚地消逝,令我们情感要呼出:“这确是太残忍的了。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

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

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

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

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

但他没有韧性,
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冲击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

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风波。

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

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哥哥恋爱时,不像繁漪那样妒火中烧,但是他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在四凤冲出去之后,他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个触电而亡的结局。

周萍的性格周萍,他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

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

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

但是他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到最后,摆在他眼前底一件件事实,却让他选择了死——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

周朴园简介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出场时55岁。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

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使周朴园有意识地将她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

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

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

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

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他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

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

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

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周朴园”:
周公馆的“最高统治者”(周萍的父亲、繁漪的丈夫。

)《雷雨》中“呼风唤雨”的企业家。

“雷雨”的诱因也可以说是在他的压迫下反抗的挣扎。

“朴园”可谓是“…仆‟人满园”了,正因为他把所有人都当成的“仆人”所以在整个压抑黑暗的家庭氛围中,他感受不到一丝亲情的温暖。

就连后来他想和周冲(他的二儿子)亲近,试图“讨好”他,周冲都本能的躲避,拒之千里。

“朴园”的看似“朴素的守着真爱”。

一直怀念他“死去”的前妻,(鲁侍萍)但当鲁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想尽一切办法“打发”掉过去。

想把自己那些“不为人知”掩埋。

(用作家莫迪阿诺的话说“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他宁愿活在想象,对着一个死去的侍萍忏悔、怀念,也不愿面对现实活着的“证据”。

由此看来,“周朴园”的“朴素”只是他掩藏丑恶嘴脸的面具。

——
一个虚伪的资本家。

“蘩漪”真是个叵测的名字。

这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的思想和自由意识具有超强的前瞻性。

轰轰烈烈的爱、刻骨铭心的恨。

对待周萍,(丈夫前妻的儿子)她爱的火烈无悔。

对待周朴园,她要彻底撕下丑恶的嘴脸。

在那个思想固守的年代,她注定是个不安定因素。

“蘩漪”必定会在看似安静的水面上“频繁涟漪。


而在周朴园的霸权下,必定不会容忍这种“涟漪”,所以就给蘩漪扣上了“病人”的帽子。

(在我看来,蘩漪思想的前瞻,正是向那个病态的时代的挑战。

悲哀的是当只有一个人“正常”的时候,那么所有“不正常”的人就会视你为“异类”。

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少数又必须服从多数。

~~~~~)蘩漪像被一个牢笼罩住,而在这种压抑中,她不得不爆发。

因此,周朴园是雷雨前窒息的死寂,蘩漪是雷雨中破天的闪电,而“雷雨”是那个时代人注定流下的伤心泪。

“周萍”
周家的大少爷,周朴园前妻留下的儿子,(其中之一)如果说周家是一潭“死水”,那么“周萍”就是寄生在水面上的“浮萍草”,只要“繁漪”舞动一点“涟漪”。

这“浮萍”立刻就乱了阵脚。

周朴园回来了,周萍便借口要去矿上,忙着要了断和继母的“暧昧”。

一个抛弃一切的“逃”,一个义无反顾的“追”,懦弱的周萍“不敢”再爱了,而纯洁的四凤让他爱的没有太多的压力。

于是他选择了四凤。

但又不生怕繁漪引来什么波动,所以要赶快离开这个恐怖的深渊。

殊不知,这次繁漪要在周家掀起惊天骇浪,芸芸众生,在劫难逃。

《雷雨》的故事也就在这个大前提下展开了。

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繁漪的“理性”被看作“病人”.
读到此,我不禁苦笑,《狂人日记》是用一个病态的人看一个病态的社会,而《雷雨》是用两个非主流的人来挑战整个的主流社会。

曹禺先生还真是个玩黑色幽默的高手。

在那个雷电交加的雨夜,那谭表面平静的死水终于压抑不住波澜,沉淀了三十年的往事在沉淤的污泥中翻起,一切虚伪的秩序就此颠覆。

把周家的人写完了,下次就该说我的四凤了!
关于名字,上次说完周家的人,今天该谢谢“鲁”家的人了,先说谁呢?“鲁侍萍”吧:
之前我说周家是一潭死水,周萍就是倚在水面上的“浮萍草”,而鲁侍萍就像是一辈子要侍候“浮萍”的那些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欠下了别人的债,要用一生去偿还,然而还是不够,又搭上了自己的女儿。

鲁侍萍是个信命的女人,而偏偏又被命运捉弄。

鲁大海,对资产阶级波涛汹涌的仇恨,逐浪排山的愤怒。

和自己的继父(鲁贵)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与生俱来的仇恨,永不妥协。

鲁贵,“至贵至贫”永远周璇于本性和妥协之间,却每次都让本性妥协。

像一只永远摇着尾巴的哈巴狗,等到鼓起勇气准备咬别人一口的时候,殊不知自己才是最先的受害者。

该说说四凤了,我感觉《雷雨》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接受怜悯,而四凤尤为,“四凤”,“好似一只凤凰,”她爱的人为她编织了一个温暖而美幻的梦想,同时又给了她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诺言。

让她活在幸福的错觉中,“好似凤凰”。

她的纯真,她的依托,她的天真烂漫,
和她那遥远的梦想,都在那个雷雨的夜,被摔的粉碎。

她在母亲面前起下毒誓,不与周家大少爷来往,最后,她也履行了爱的代价。

宿命让他们邂逅,宿命让他们永别。

好似凤凰,但终究还是幻灭,看似触手可及,却遥之千里。

一辈子,能有几次爱的如此刻骨铭心。

一辈子,能有几次被伤的如此痛彻淋漓。

为了爱义无反顾,哪怕是生命。

倘若奈何桥上,咽下孟婆汤前,老妇沙哑的问一句“后悔吗?”我想,四凤也会含泪摇头,因为她还坚信,自己是只凤凰——只是凤凰涅盘。

一、繁漪是资产阶级的新女性
繁漪是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

首先,她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于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日益深刻,人民群众没有人身自由,享受不到人权,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

同时,刚刚过去的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要求民主,争取人权,要求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伴和着马列主义的救世真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这种时代的特点 ,以及在这种时代里要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氛围 ,无疑给繁漪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提供了抗争的精神动力。

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 ,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 她们奋起,勇敢地走上了抗争之路,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被社会、被封建家庭剥夺了的幸福。


种抗争的勇气和行动使她们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

她们压抑——抗争——再压抑——再抗争(不惜以自毁方式抗争),正是“五四”以来时代新女性精神觉醒的典型性历程。

③然而,新时代潮流过于迅疾、过于猛烈,使她们根本来不及从容地吸取新的精神营养,除去存留于灵魂深处的旧时代的种种烙印。

于是,她们不得不以“半新”(相对现代新女性而言)的姿态,乃至以传统的、病态的思维方式、斗争方式去寻求个人幸福。

但她身上折射出的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是周朴园这个死寂家庭的一场雷雨、一个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当她的灵魂终于勇敢地发出一声强烈呼喊:“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那是时代的觉醒,是“五四”的声音。

她一生为这追求,生命为这燃烧,就象那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拼出自己的全部心力一根一根划着生命的火柴,短促的人生燃烧到电火一样白热,激成一朵光飞异彩的火花,令人目眩耳鸣,心荡神摇,又是如此短促,倏而消逝。

二、繁漪的反抗精神及反抗的不彻底性
在周公馆 ,18 年前 ,周朴园用欺骗手段跟繁漪结了婚。

这个在德国留过学并且接受过流行思潮影响的资本家——周仆园身上缺少资产阶级“文明”的色彩,生活习惯保留着封建遗老的气息 ,他在“仁厚”有“教养”等外衣伪装下的是冷酷、虚伪的灵魂。

他非常重视在家庭中的地位,并得意于自己家庭的秩序和圆满。

在家庭里,“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而繁漪却是周公馆这座牢笼中受“囚禁”的人,周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