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
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起电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策略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导体和绝缘体,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教学
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角度的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原子的知识,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
动修改与补充
一、引入新课
举例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中的
应用:
电是什么?
演示实验:
用梳子反复梳扎在一起的塑料纤维条,请同学们注意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认
真观
察,并
用心思
考.
一般说
来,“教
师”概念
之形成
经历了
十分漫
长的历
师生共同引出课题: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从今天起,我们就从最基本的问题——电荷学起.
二、进行新课
1、电荷
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做以下两组实验:
第一组:用塑料直尺靠近碎纸屑;用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第二组:用摩擦过的塑料直尺靠近碎纸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问题一:两组实验中的塑料直尺、玻璃棒、橡胶棒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问题二: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解说)
(1)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学生认
真做实
验并归
纳总结.
史。

杨士
勋(唐初
学者,四
门博士)
《春秋
谷梁传
疏》曰:
“师者
教人以
不及,故
谓师为
师资
也”。


儿的“师
资”,其
实就是
先秦而
后历代
对教师
的别称
之一。

《韩非
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
(2)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跟橡胶棒互相靠近.
(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你们发现了什么?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荷种类不同.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有两种电荷,我们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验电器
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解说)
(1)分别用不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问题一:你们发现了什么?
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学生交
流思考
问题.
子》也有
云:“今
有不才

子……
师长教
之弗为
变”其
“师长”
当然也
指教师。

这儿的
“师资”
和“师
长”可称
为“教
师”概念
的雏形,
但仍说
不上是
名副其
实的“教
问题二:为什么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
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总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符号为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字母C表示.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
3.原子的结构、元电荷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和分子)
问题二:原子结构如何?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小结: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电荷,常用e表示e=1.6×10-19C.
4、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将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接起来.
问题一: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变大.
问题二:这说明什么?
验电器A所带电荷减少,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
小结: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它们就是自由电子.所以金属是导体.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教师强调并补充: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橡胶、玻璃等都是绝缘体
问题四:定义中为什么要说:“容易”“不容易”,而不说:“能够”“不能够”呢?
小结:在特殊条件下,导体可以变成绝缘体,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所以我们说: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
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
起电
正电荷与负电荷
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荷作用规律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导体和绝缘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