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策略
摘要: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中的重点要素,同时也
是导致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在分析如何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城乡规划,就
要先明确双碳目标与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从碳减排、碳增汇两个角度找到全面、全要素、全领域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手段,然后从城乡布局、资源利用、城
乡治理的方向来来制定城乡规划对策,真正达到双碳的要求。
构建低碳化空间格
局能够提高空间减碳的经济效益、通过低影响开发对策能够建设低碳化的基础设施、通过宣传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聚焦城乡治理能够创
新低碳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双碳目标的落实,也促进了低碳城乡规划建设的落实。
关键词:双碳目标;城乡规划对策;应用效果
双碳表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理念,双碳目标的制
定对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碳达峰就到达某个时间点后二氧化碳的排
放量不会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回落,全球各个国家、城市、企业的碳排放由升
转降的过程的最高点就是碳达峰。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碳达峰,我国的碳排
放量虽然相比之前有明显的改善,但是还未能达到碳达峰的状态。
碳中和就是企业、团体、个人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碳捕集、碳封存的技术,利用植树造林等手段低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
减少或停止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碳平衡的状态。
一、双碳的研究背景
在《全球升温 1.5℃的特别报告》中表示,要真正落实2℃温度管控的要求,那么2030年要实现相比2010年减排25%的目标,在2070年实现碳中和,总的来
说就是全球的碳排放要在2020~2030年之间实现碳达峰。
全球很多国家都已经
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诺,制定了碳中和的目标。
我国在2020年制定了2030年实现
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且宣布到了2030年我国生产总值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下降65%左右,森林蓄积量相比2005年增加60亿m3,风
电以及太阳能的发电容量要达到12亿kW[1]。
要达到这一要求,当下就要针对我
国经济结构、能源体系进行创新与优化,在土地、能源、基础设施以及城乡发展
方面都作出积极的变革,做好顶层政策的设计,各个行业都要为达到碳达峰的目
标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有效的发展对策。
二、双碳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人类生产、生活的城乡发展空间是达到碳中和要求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碳
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就涉及了空间布局、规模、消费习惯、生活方式、资源利
用等方面,这些都与城乡规划有密切的关系。
城市发展是促进经济水平进步的动力,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人
口都居住在城市中,那么生产、生活的能源消耗也会更大,从而加重了碳排放,
其中提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为交通运输、建筑行业、工业生产、电力等方面的能
源消耗。
我国的碳排放有70%都来源于城市,其中有33%是由于大型建筑供热、
制冷、供电产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发展都对我国的碳排放带来极大的影响[2]。
乡村地区的碳排放来源就是日常生活及农村产业,比如日常生活取暖、做饭
以及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电力灌溉、秸秆燃烧等,同时农田开垦导致的土地利
用变化、过度砍伐等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坏也是影响碳循环的主要原因。
我国针对城市低碳化发展给予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很多学者在规划编制、
指标构建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通过低碳城市规划构建了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
的模式,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手段。
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我
国低碳建设不仅局限在城市中,也拓展到乡村,涉及到山、水、林、田、草等国
土空间中。
在双碳目标的基础上,落实上要加强对城市碳排放的管控,对交通、
建筑、电力等系统的能源消耗、能效提升以及用能结构进行调整。
采用生态修复、植树造林的手段增加城乡碳汇,从碳减排、碳增汇两个角度达到碳中和的要求。
政策上,要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将低碳发展理念落实到城乡开发中,促进城乡
规划在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绿色、低碳发展。
三、达到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对策
双碳目标的实现主要聚集在城乡规划空间布局的低碳型、资源利用率、城乡
治理包容性上。
(一)构建低碳空间格局,提供减碳的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是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会
造成其类型发生变化,因此是阻碍碳循环的关键因素。
根据专家评估,土地利
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占总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总量的30%左右。
土地利用变化
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汇。
土
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将自然界原有森林、湿地改造成农田、建设用地
的过程中形成的碳排放;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汇则表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活动
造成碳汇。
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碳排放也可细化成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个方面,其直接碳排放是由于土地类型发生变化导致的,间接碳排放则表示土地承载的人
类活动形成的碳排放。
通过分析土地资源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制定碳排放管理
对策。
在国土空间规划全要素管理体系中,将双碳目标与城乡规划结合起来,通
过全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对建设用地规模进行管理,适当能加耕地、林地,有
效减少碳源、增加碳汇[3]。
城市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城市土
地利用与交通出行的结合,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能够减少交通行业的碳排放量,
高密度、混合利用、组团化发展是低碳城市的主要特点,因此要合理分配城市功能,引导城市组团化发展,打造一个紧凑的市中心,减少长距离的交通出行。
(二)引导绿色消费,促进城市的生态转型
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构建绿色出行方式和消费模式,是绿色城市化发展的重点。
城市通过规模效应、同群效应实现碳减排,农村人来到城市,消费理念、生
活观念都会发生变化,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也会趋于城市居民,从而实现城市的
碳减排。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碳排放量不断提高,绿色消费需求以及衣食住行
各方面的需求,都影响着能源的消耗[4]。
因此我们要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便捷功能交通体系”等来促进居民的绿色出行。
通过加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实现对交通、视频、废弃物处理、住房等行业的低碳标准,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低碳生活。
在双碳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布局和形态的完善,能够促进经济
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促进乡村零散工业产业集中入园,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
也缩短了交通以及环境成本,实现企业低碳转型,形成绿色发展的城市环境。
四、小结
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化改革,落实到生态文明体制的构建,随着国家机构和
规划体系的改革可知:改革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点,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的动力源泉。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并致力于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
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乡规划的基础上,要持续从碳减排、碳增汇两方面找到全区域、全空间、全要素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手段,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春慧,胡林,王晓宁,杨笑波,陈秋萌.基于“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策略[J].规划师,2022,38(01):12-16.
[2]邓洪杰,王睿,张赫,蹇庆鸣,张建勋.双学科视角下国土空间低碳规划方法
研究回溯与编制讨论[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1,36(06):31-42.
[3]郭红雨,蔡云楠,金琪,朱志军.基于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低碳城乡规划探
索[J].南方建筑,2015(01):108-113.
[4]鞠鹏艳.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低碳城乡规划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规
划实践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08):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