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这既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生动阐释,又是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解说。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就是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阅读对话。
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阐释所形成的意义,就是变量”。
1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而学生如果缺乏教师对教材感悟的引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也有一定难度。
从这一点说,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应当是整个阅读对话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曾说过:“我要求自己上课前必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虽不能烂熟于心,也要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在课文的某些方面有个人的体会。
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
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
”新语文教材文本是遵循“新课标”精神精挑细选、反复洗练设计编排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载体;教材文本又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支点,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凭借。
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
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厚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
教师与文
1转引自肖健兴左晓卫《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本的对话并非是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意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请看苏州高中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
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
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这就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句子——后来只剩下几个字——我们后面再说。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
师: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
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
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生笑)
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
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齐)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不是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齐)多矣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教学实践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师:多矣。
其费可谓……
生:(齐)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
这个“费”就是耗费。
其奢可谓……
生:(齐)侈矣。
(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极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齐)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
其亡亦可谓……
生:(齐)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到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起来了?(有生答“速”)对了,速。
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
其亡亦可谓速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齐)哀矣。
师:哀矣。
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齐)悲矣。
师:对,悲矣。
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
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生:(齐)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
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
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同学们,把我缩写的《阿房宫赋》一起读一遍,好吧?
(学生齐读。
)……
这个案例说明黄老师在与教材进行对话时,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厚积薄发,把一篇文章读成了一段话、几句话、甚至几个字。
如果一个教师备课时能够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那么他本人一定理解了文本,教学时就能胸有成竹,担当起平等中的首席之责。
在这一个课堂教学中,黄老师并不把自己的理解和盘托出,而是运用他的教学机智,留有悬念,“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以此引导学生走向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替代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只能起引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把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那么教师如何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呢?
1、在对话中思考与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语文新课标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
”
新教材中选文应该具有强烈的人文性。
文本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师要认真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让自身的思维与文本进行碰撞,这样教师才能把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挖掘出来。
例如于2007年5月在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举行的江苏省“五四杯”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颁奖典礼上,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老师执教了《老王》一文,郭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把文本概括为“不幸、正义、愧怍、善良”四个词语,印发材料给学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领学生走进《老王》这篇文章。
在谈到“善良”时,郭老师这样深情地认为:“老王的善良体现在他三次“送”的行为:他送的冰比他前任的大一倍,冰价却相等;他送钱钟书去医院,不愿要钱;弥留之际,他还送来香油和鸡蛋,来作朋友的最后的道别。
杨绛及她家人的善良,掩藏在文中的细处:她与老王平等的交往,平日里的记挂;她关心老王的住处;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那次,她怕老王蹬不动
两个乘客而自己挤公共汽车;她女儿钱瑗还给老王送过两大瓶的鱼肝油……
《老王》的文字,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作了见证,而且温和内敛,写出同在底层的人与人之间的暖老温贫,感人至深。
”
这段文字,郭老师充分挖掘了《老王》一文的思想人文内涵,学生在这样饱含深情的解读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时,先用自己概括的一段话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见文中实录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他并没有抛弃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他讲到了赋的铺陈、夸张的特点;讲到了反复、排比的修辞;讲到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词类的活用;最后把一篇文章再归纳为三个字:奢、亡、鉴,并且指导学生读书要厚积薄发。
最精彩的是在文章最后一段,他写了一段总结性的话与原文最后一段进行了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了《阿房宫赋》的思想内涵。
在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他一直强调要注重文章、文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2、在对话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称之为“备课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
第一,它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处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看作者,寻求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文本基点;第二,它具有重构性──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的再加工。
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因此,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怎样学”的问题。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我们一直都是抓住环境描写、人物出场描写引领学生解读教材节选部分的内容。
但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中发现“忙”和“笑”这两个反复出现的词,比较不同人的“忙”和“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又如一位老师教学《宝玉挨打》,抓住一个“哭”字展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分析众人的哭相,后探析不哭之人不哭的原因,再找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接着想象迎春、探春和惜春
来了会不会哭,赵姨娘、贾环来了会有什么反映。
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的途径、解读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课堂无疑是生动有趣的,而这样的生动有趣是在于教师在课前与文本对话时着重于怎样调动学生上课的情绪。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说明在教材文本中,蕴涵着学生学习语文时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一篇教材文本所具有的,教师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要重视这些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
3、在对话中找到文本的拓展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这句话点明在文本对话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找到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这样可以把课文拓展,进行知识迁移。
如黄厚江老师在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初步阅读中就觉得全文是扣住一个“趣”字展开的,可到底是如何写趣的呢,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
反复阅读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发现文章是通过写先生的童趣、风趣、雅趣和士趣,表现先生的个性和人品,这是其他老师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所没有读到的“盲点”,对于学生来说则完全是全新的解读。
再如一位老师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则要求学生先将全文缩写为300字左右的短文,通过比较认识文章引述诗文和资料对于说明的作用和效果,再要求学生利用文章的素材写一个以荔枝为主题的MTV脚本,这位老师找到了文本的拓展的一个空白点,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对文本解读就更深刻了。
又如笔者在教学《兰亭集序》一文时,充分挖掘本校的课程资源,本校校内有历史悠久的“王右军洗砚池”古迹,笔者不仅讲了文本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也讲到了此文的书法特色、形成原因等等,同时还编辑了《洗砚池——洛中的故事》一书该学生看,内容为王羲之的生平故事、历届校友师
长感人的故事,这样拓展了《兰亭集序》的文本内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学习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深入的感悟,而书圣王羲之的风流韵致、文脉精神也感染着学生。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教师想拥有精彩的课堂,首先要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读出自己的发现,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
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对文本对话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老师要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做一个文本对话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