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凌源2022年高一下3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凌源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
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

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

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

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

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

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

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
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

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

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

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

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

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

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

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李诗飘
逸,杜诗沉郁。

B.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B.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C.诗歌中的语言是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4分)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一)1.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


2.A(张冠李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是前人的观点,不是严羽的观点。

“说法准确恰当”错,原文是“固然未必十分确切”。

)3.C(A、B、D三项都证明了材料二中,“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观点。

材料二未提及到直抒胸臆的内容,故选C项。


4.①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

②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

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每点2分,酌情给分)5.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第一段: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从意象的虚实上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
的不同。

第二至四段:具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点。

第五段: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

如材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

材料一主体部分将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

(每点3分,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