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产生原理(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3
单个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中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
参 考
探查电极


刺激
刺激
当心肌细胞全部复极恢复极化状态,细胞膜外均为正电荷, 探查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无电位差,故记录出一条等电位线
h
14
多个细胞除极复极的电位变化波形
静息细胞
探查电极
除极细胞
复极细胞
h
15
4. 电偶极子
已除极部分与紧邻的未除极部分形成一个所谓的电偶极子 (简称电偶),除极波传导的过程就是电偶移动的过程。 已复极部分与紧邻的未复极部分亦构成电偶。
复极过程为电穴在前、电源在后的电偶前移
h
20
静息状态
5. 除极波与复极波的主要区别
• 除极过程电源在前、电穴在后,探查电极正对除极传导方向记 录的是正向波,复极过程电穴在前,电源在后探查电极正对复 极传导方向记录的是负向波。
• 除极速度比复极速度快,在时间上,复极时间是除极过程的 2~7倍,因此,除极波起伏陡峭,波型高尖复极波起伏迟缓、 振幅较低。
0 5 85 50 125 130 145 150 除极 175 190
225 250 复极 400
600
P波(前) P波(后) PR段
QRS波
T波
窦房结
h
40
心肌顺序激动的叠加形成心电图
心脏部位
时间 (ms)
心电图
窦房结 右心房 左心房 房室结
希氏束 束支 浦氏纤维 心内膜
间隔 左室 心外膜 左室 右室 心外膜 左右室 心内膜 左室
1. 综合向量
(3)两个向量方向成角度时,则用平行四边形法进行叠加:
用两个向量作为平行四边形 的相邻两边,该平行四边形 的对角线就是其综合向量。
(4)同时存在多个向量时,可按照上述原则,先取两个向量叠
加,把得到的综合向量与第3个向量叠加,再把第2次得到
的综合向量与第4个向量叠加……
依次进行下去去,最终都可合成一个h综合向量。
• P波——心房除极波 • QRS波——心室除极波 • Ta波——心房复极波 • T波——心室复极波 • U波——T波之后,机械电
反馈引起的后电位变化
h
38
1、心电图各波段的定义
PR段——自P波终点到QRS波群起点,代表激动通过房室结 及希氏束的时间
ST段—— 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到 心室快速复极开始
在电偶电量大小与位置变化时, 等电位面也必然随之改变
h
18
(3)除极(复极)扩布→电偶移动(电场变化)
未除静极息部状位为态电源,已除极部位为电穴 除极扩布为电源在前、电穴在后的电偶前移
刺激
除极完毕
h
19
静息状态
(3)除极(复极)扩布→电偶移动(电场变化)
静息状态
刺激
除极完毕 已复极部位为电源,未复极部位为电穴
心电图各波段的定义1心电图各波段的定义prpr段段p波波终终点到点到qrsqrs波群起点代表激波群起点代表激动动通通过过房室房室结结时间stst段段自自qqrsrs波波群群终终点点至至tt波波起点代表心室除起点代表心室除极结极结束到心室快速心室快速复极开复极开始始prpr间间期期自自pp波起点到波起点到qrsqrs波群起点代表心房波群起点代表心房开开始除极极至激至激动传动传到心qtqt间间期期自qrsqrs波群起点到波群起点到tt波波终终点代表心室一点代表心室一部部时间时间心肌顺序激动的叠加形成心电图窦窦房房结结心脏部位心脏部位时间时间msms心电图心电图右心房右心房左心房左心房房室结房室结浦氏纤维浦氏纤维心内膜心内膜间隔间隔心外膜心外膜心外膜心外膜左右室左右室心内膜心内膜005585855050125125130130145145150150175175190190225225250250400400600600pp波波前prpr段段qrsqrs波波tt波波窦窦房房结结心房肌心房肌心肌顺序激动的叠加形成心电图心脏部位心脏部位时间时间msms心电图心电图右心房右心房左心房左心房房室结房室结浦氏纤维浦氏纤维心内膜心内膜间隔间隔心外膜心外膜心外膜心外膜左右室左右室心内膜心内膜005585855050125125130130145145150150175175190190225225250250400400600600pp波波前prpr段段qrsqrs波波tt波波窦窦房房结结心房肌心房肌房室房室结结心肌顺序激动的叠加形成心电图心脏部位心脏部位时间时间msms心电图心电图右心房右心房左心房左心房房室结房室结浦氏纤维浦氏纤维心内膜心内膜间隔间隔心外膜心外膜心外膜心外膜左右室左右室心内膜心内膜005585855050125125130130145145150150175175190190225225250250400400600600pp波波前prpr段段qrsqrs波波tt波波窦窦房房结结心房肌心房肌房室房室结结心肌顺序激动的叠加形成心电图心脏部位心脏部位时间时间msms心电图心电图右心房右心房左心房左心房房室结房室结浦氏纤维浦氏纤维心内膜心内膜间隔间隔心外膜心外膜心外膜心外膜左右室左右室心内膜心内膜00558585505012512513013014514515015017517519019022522525025040
• 通过闰盘,已除极细胞与邻近静息细胞之间亦存在电传导 。
h
7
单个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中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
参 考
探查电极


刺激当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刺外激均为正电荷, 探查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无电位差,故记录出一条等电位线
h
8
单个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中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
参 考
探查电极


刺激
• 靠近阳极的一侧都呈正电位且愈近阳极电位越高
• 靠近阴极的一侧都呈负电位且愈近阴极电位负值越大
0
V
各点电位
与它到电偶中心的距离
r
的平方呈反比关系,
A
B 与电偶轴的夹角也呈反
比关系。
V = E (cos/r2)
h
24
正电位区 负电位区
2. 容积导体各点电位的投影表示法
• 除了用公式来计算容积导体中或表面上各点电位外,也 可用几何学的方法来说明各点的电位强弱,即“投影法”
心脏顺序激动形成的心电向量环的按时间变化投影在导联 轴上即形成临床心电图。(二次投影)
h
36
四、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
窦房结
心房优势传导束
心房肌
房室结
Bachman束
左、右心房
希氏束
窦房结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 左、右心室
房室结 右束支 浦肯野纤h 维
肺静脉 希氏束 左束支
37
1.心电图各波段的定义
h
10
单个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中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
参 考
探查电极


刺激
刺激
当心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时,细胞膜外均为负电荷,
探查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无电位差,故记录出一条等电位线
h
11
单个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中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
Hale Waihona Puke 参 考探查电极电
单极 个心肌细胞先除极部分先复极,所以复极从左侧开始向右推进
h
21
5. 除极波与复极波的主要区别
• 当探查电极位于细胞的中部时,除极传导过程中当电源刚好通过探 查电极时,电极受正性电位影响最大,瞬时后,电源离开而电穴到 达并通过探查复极波时,受负性电位影响最大,电位由最高点突然 降到负电位,这个骤然转折称为“本位转折”(或内部转折)。而复极 波无本位转折,从复极波形态上不能识别复极过程到达探查电极所 在部位。
+0_
++
-
-
一个电偶的电源和电穴可以看作电池 的阳极和阴极,若将其放置在稀释的 食盐溶液中,必然有电流由阳极流向 阴极,整个容积内的溶液布满了电流
这种导电方式称——“容积导电”
食盐溶液即h为“容积导体”
23
1. 容积导体内电偶的电位场分布
• 容积导体中各处都有不同强度的电流在流动,其电位也不同,在容 积导体内与电池阴阳两极等距离的垂直平面上各处的电位都是“0”
阈电位 静息电位
h
4
动作电位是膜内外电位变化
细胞外 细胞内
h
5
除极部分与未除极部分存在膜外电位差
•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除极而兴奋时,它的表面 就带有负电荷,与仍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表面(带 正电荷)之间出现电位差。
注意: 电位差 存在 方向性
h
6
3. 兴奋的传导形成除极波
• 已除极的心肌细胞膜与仍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膜(带正电 荷)之间有电位差,就会引起局部电流,从而触发邻近细 胞膜除极产生动作电位。 ——即兴奋的传导
0 5 85 50 125 130 145 150 除极 175 190
225 250 复极 400
600
P波(前) P波(后) PR段
QRS波
T波
窦房结 心房肌
应用投影法时,首先要考虑距离问题
C
例如:电偶本身的电位强度(E)4mV
E''
Vx
x点与电偶中心的距离为2个单位
A
x
yE′
Vy
E'
E' '
B
其电位降低的与距离平方呈反比 E'=4×1/22=1mV
o E E′ E'
经x点画一条与电偶轴(AB线)
'
平行且长度为E'(1mV)的线
该线在ox线的投影(E'×cosα)
• 单纯向量——单纯向一个方向前进的向量 • 综合向量——将同时存在的几个向量叠加综合成一个向量
(1)两个向量方向相同时,叠加的结果是: 方向与原来方向相同,大小为两个向量数值之和
a、b的综合向量
(2)两个向量方向相反时,叠加的结果是: 方向与数值大者方向相同,大小为两个向量数值之差
h
29
a、b的综合向量
30
2. 心电向量的综合
• 心肌纤维形态走向各异,不同方向传导电激动的综合效 果符合向量的叠加。
• 注意:只有同时发生的向量才能进行综合。
h
31
3. 瞬间综合向量与空间向量环
每次心脏搏动包括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机械收缩和舒张,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 心脏电活动发生在机械运动之前 ,按顺序除极和复极,每一瞬间 中包含着不同部位心肌电活动, 可以用一个综合向量来代表
h
16
(1) 电偶极子的定义
• 定义:一对距离很近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的电荷+q与 -q,其总体称为电偶极子(双极体),简称电偶
电偶的正端称“电源”,电偶的负端称“电穴”。 • 物理学中证明电偶极子P的电场中任一点r的电势是:
• 电偶偶极极子矩的的性方(向质r)由可负4以电π1用ε荷0偶指Pr向极2r正矩电描荷述,。
大小等于正电荷量乘以正负电荷之间的距离。
h
17
(2) 电偶电场的电位分布
• 图中虚线代表零电位面,在该平面上各点与电偶的正负电荷距 离相等,因此零电位面上任何一点电位为0
• 零电位面把电偶电场分为两个区,靠近正电荷一侧为正电位区 ,靠近负电荷一侧为负电位区
越靠近电偶正电荷的等电位面 其电位越高,越靠近负电荷的 等电位面电位越低
已刺复激极的细胞膜外带正电荷,未复极的刺细激胞膜外带负电荷 故探查电极正对复极传导方向时,可描记到一负向电流曲线
而探查电极背离复极传导方向时,则描记到一正向电流曲线
h
12
单个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中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
参 考
探查电极


刺激
刺激
用电流计连续记录下心肌细胞表面在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由此记录得到的曲线称为复极波。
Na+
K+
Na+
K+
静息时,K+可以外渗,而Na+不能 自由渗入。
细胞膜外排列一定数量的阳离子, 而膜内则排列相同数量的阴离子
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跨膜电位差, 即处于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
--
+--+-+---+---+++
+
细胞膜外任两点间无电位差
h
3
2. 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都具有 兴奋性,在受到 刺激后即可产生 动作电位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立群
h
1
一、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在其产生机械 收缩前,心肌细胞先产生电激动。
• 电激动来源于细胞膜内外带电离子 的流动
• 心肌细胞发生“极化状态”、 “除极”、“复极”等 生理变化。
h
2
1. 静息时心肌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
+++++++-+----+--+-+--+--+-+---+++++Na+
• 复极过程是耗能过程,与细胞的新陈代谢、生化变化等有密切关系
,且易受其影响而发生改变。
h
22
二、ECG形成的容积导体原理
• 临床描记心电图不可能把电极直接联接在心肌上,而是从体表 上来间接测定心肌的电激动情况。人体中含有大量的体液和电 解质具有一定的导电性,是一个容积导体。
• 容积导电是电学上的一种导电方式。凡是具有一定体积的整块 导电体均称为“容积导体”。
h
额面
水平面
33
投影的概念
所谓投影就是光线垂直于某一平面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在 该平面上所形成的影像。 例如,一个封闭的QRS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Q'R'S' 。
SQ
R
Q'
S'
R'
h
34
4. 平面心电向量图
• 把投影在每一平面的形态,绘成平面图 ,其图形就是平面心电向量图。
额面
水平面
h
35
5.心电图的产生
h
27
三、心电向量的综合与投影
• 除(复)极波的传导是有方向和大小的,所以它是一种矢量 (即向量),心电生理学上把这种矢量称为“心电向量”。
向量(vector)是物理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代表同时 具有方向和大小的变量,如机械力、电流等。
通常: 箭头代表向量的方向 箭杆长短代表向量的大小
h
28
1. 综合向量
• 容积导电的原理仅适用于一个电偶处于一h无限大的容积中,而躯体2对6 心脏来说容积不足够大,且其外周的皮肤电阻高导电性差。
同时存在的电偶可综合看似一个电偶
心脏电活动的规律变化可以看成一个 方向和强度规律变化的电偶 空间心电向量环也可看成固定在原点 的电偶矩的依次变化 通过体表的电极可以记录心脏综合电 偶运动变化的规律。
PR间期——自P波起点到QRS
波群起点,代表心房 开
始除极至激动传到心 室
肌并开始除极
QT间期——自QRS波群起点到
T波终点,代表心室一 h
39

次除极和复极过程的
心肌顺序激动的叠加形成心电图
心脏部位
时间 (ms)
心电图
窦房结 右心房 左心房 房室结
希氏束 束支 浦氏纤维 心内膜
间隔 左室 心外膜 左室 右室 心外膜 左右室 心内膜 左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