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体会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想象法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充满思乡之情的音乐,如《故乡的云》,营造氛围。
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时,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说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天净沙·秋思》。
2、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马致远: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介绍写作背景:这首小令是马致远在漂泊异乡时所作,抒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初读诗歌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进行重点讲解。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枯藤”“老树”“昏鸦”等
意象所营造的凄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让学生体会诗人看到
别人家的温馨场景时内心的感受。
5、品味意象
提问学生: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等意象,并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6、体会情感
提问学生: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7、分析手法
提问学生: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凄凉的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举例说明: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描写,都蕴含
着诗人的思乡之苦。
8、拓展延伸
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进行比较阅读。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写一首表达自己
情感的小令。
9、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情感、意象和表现手法。
再次强调诗人的思乡之情,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美好,热爱自己的家乡。
10、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
中的意象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
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