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绥阳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绥阳二高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生物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2.下图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
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Y中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
B.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X和Y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3.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C.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D.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可作为内环境的检测指标
4.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5.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毛细淋巴管阻塞 B.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C.肾脏疾病导致蛋白尿 D.血浆渗透压升高
6.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机体产热大量增加,只通过激素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B.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C.机体大量消耗血糖,导致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强
D.比赛结束后,乳酸积累过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7.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D.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8.研究表明,当番茄叶片受到害虫损伤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

番茄的这种自我保护方式与与下列人体内生理功能最相似的是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9.顶端优势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例是:
A.棉花摘心B.除草剂C.果树嫁接D.扦插繁殖10.如下图所示a、b、c、d四个琼脂块中,a、c含生长素,下列不能生长的胚芽鞘是()
11.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根本的区别是
A.两者的分子结构不同 B.两者的生物活性不同
C.两者合成的方式不同 D.两者在体内的运输方式不同
1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3.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活在同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是一个
A.家系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种群
14.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②表示种群的出生率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5.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生产者、消费者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6.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1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J”型增长曲线中λ大于1
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
18.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9.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20.图示扦插的四种葡萄枝条,其中最易成活的是
二、综合题
21.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

(3)图乙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_____。

图乙22.人们常用人工拔除方法控制侵入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保护红树林生态
系统。

科研人员调查了人工拔除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1)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保护。

(2)调查台湾泥蟹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法,调查红树林种群密度时还要_________选取多个样方,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

(3)对比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即____________、密度最大的物种即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可能是由于人工拔除互花米草会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_______________,导致群落发生快速的_______________。

23.在某鱼塘中放养着A、B、C、D四种鱼,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若调查四种鱼的种群数量,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若该鱼塘中只放养C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Ⅰ,池塘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________。

(2)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C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

(3)在只放养C鱼的鱼塘中,捕捞的最佳时间非常重要,应该将鱼塘中C鱼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Ⅰ上的________之间。

24.小白鼠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常用的实验对象。

电刺激小白鼠会使之产生逃避反应。

请回答下列有关该实验的问题:
(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主要是通过_______调节完成,完成该逃避反应的结构基础为____________。

在小白鼠逃避反应中,其体内的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___________(单向/双向)传导的。

(2)在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__________明显增加,通过促进___________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体温恢复正常,这是机体通过调节使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3)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

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

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小白鼠神经纤维内外维持膜电位的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

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多次电刺激使小白鼠脑内的某个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表现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推测可能是脑内___________区域受损,其分泌的____________缺乏所致。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

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基因,但不表达,A正确。

血浆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B错误。

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C错误。

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识别能力。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3个易错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D
【解析】由图可知X代表组织液,Y代表血浆,Z代表淋巴,Y中氧气进入肌细胞,要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入肌细胞(1层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结构;肌细胞代谢产生乳酸,可使组织液pH降低;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机制调节。

【考点定位】体液与内环境
3.C
【解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据此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A项正确;血浆正常的酸碱度约为7.35~7.45,HCO3-、HPO42-可构成缓冲物质,用于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B项正确;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C项错误;健康人24小时尿比重在1.010~1.025之间,因此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可作为内环境的检测指标,D项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4.A
【解析】钠离子主要存在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
正确;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会对乳酸进行酸碱中和,维持PH稳定,B错误;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肌糖原不分解,C 错误;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NaHCO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5.D
【解析】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A正确;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 正确;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流向血浆,导致组织液减少,不会导致组织水肿,D错误。

【考点定位】组织水肿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6.C
【解析】A、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错误;
B、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引起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继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B错误;
C、机体血糖大量消耗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快速补充,C正确;
D、由于酸碱缓冲对的存在,,乳酸积累过多不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名师点睛】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水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7.A
【解析】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A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正确;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者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也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8.C
【解析】由题意可知番茄细胞是在受到伤害后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类似于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来保护机体,C正确。

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产生的生理变化,A、B错误。

细胞免疫是裂解靶细胞而达到保护机体的目的的,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9.A
【解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其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据此在农业生产,通常采取去掉顶芽(摘心)的做法,以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较快地发育成侧枝。
【考点定位】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0.D
【解析】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据图分析:a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b;c中的生长素不能够运输到d,故a、b、c、d四个琼脂块中,只有d不含生长素,将a、b、c、d四个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d的胚芽鞘不能生长,D正确。

11.C
【解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根本的区别是: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C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名师点睛】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12.B
【解析】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
C、种群数量最大值时K值,而不是K/2,C错误;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13.D
【解析】所有蜜蜂属于同种生物,构成一个种群,故选D。

【考点定位】种群的概念
14.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死亡率、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性别比例、④表示年龄组成,B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15.C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正确;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6.B
【解析】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17.D
【解析】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A正确;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B正确;由于种群一直在增长,后一年比前一年多,所以曲线中λ大于1,C正确;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是固定的,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增长曲线
【名师点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18.B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B错误;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含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火灾过后森林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9.D
【解析】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但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趋势向着森林方向演替,但不一定能形成森林,①正确、②错误;甘蔗田是人工构建的生态系统,物种比较单一,所以该杂草地物种的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③正确;杂草地属于群落,存在分层现象,有垂直结构,④错误、⑤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20.C
【解析】对于生长素来说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组织,图示的产生的部位是幼芽,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的作用,所以对于图示的几个植物来说,含有幼芽的就是生长素产生多的枝条,最容易生根的,故选C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1)b;偏高(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20 0
【解析】(1)(1)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海洋鱼类由于食物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3)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所以增长率为0。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22.(1)物种(其他答案不给分),就地
(2)标志重捕,随机
(3)物种丰富度,栖息地,演替(或次生演替)
【解析】(1)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就地保护。

(2)台湾泥蟹的活动区域比较大,调查台湾泥蟹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红树林种群密度时还要随机选取多个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