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 免费课件、教案、论文、试题试卷、教程;数学、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教学设计

----“学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杨岚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看、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本次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该课程教学的实操性比较强,且具有明显的案例特点,考虑实施“学案”教学。学生在该章节之前已经学习和掌握如何制作Excel表格,绝对、相对地址的调用。通过解决所提出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通过练习,自己设计学案、巩固知识,使学生具有成功感。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练习,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Excel中

的A VERAGE( )、STDEV()、MAX()、MIN()和COUNTIF

()函数,这些函数的作用分别是:求平均值、计算方差、计算

最大值、计算最小值、计算一定条件下的单元格的数目。

2、技能目标:培养综合运用Excel的函数、公式的能力,学会制作个人“学案”。

3、情理目标:培养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

神。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会Excel公式、函数的编写和运用

2、难点:Excel公式、函数的综合运用,制作相关“学案”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1、课前准备: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构建问题链,

设计“学案”。将“学案”预先分发给学生,使得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结构有基本的认识,并可以自己操作实践。

2、主动参与:课程内容操作性强,实际应用范围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

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探索学习:通过学案中设置的问题链,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学生进

行学习时,需要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研究和实践,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设置新的问题链。

4、发现学习: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双向反馈,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中设

定的目标。学生结合实际操作过程,寻找、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5、培养创新意识:布置练习,让学生自行分组,设计“学案”提交。通过“学

案”形式的不同选择和不同设计,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设计(学案)

1、导入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建立Excel表格,相对、绝对地址的使用方法,可以比较熟练的建立如下图所示的Excel表。

2、导学

案例:通过一个成绩表的分数统计,说明表格计算、公式、函数统计的方法

提供Excel表格如下图所示:

要求步骤:

<1> 计算个人总分

①在D2中填入“=B2+C2”,以此得出学生Robert的两门课程的总分

②问题:

要计算其他人的总分,在每人的“总分”栏目中填入的数据(公式)

是什么

比如:在D3空格内要填入的公式是()

在D4空格内要填入的公式是()

以此类推,直至D16,计算出每个人的总分。

③小结:由相对地址的引用可知:Di=Bi+Ci

<2> 单科成绩统计分析(以“数学分”为例统计)

①在上面的表格中输入如下图所示F1~F10的有关数据

②要求全部人的平均分,可以利用A VERAGE()函数,

在G2中输入=A VERAGE(B2:B16),其中B2:B16为计算的成绩范围。

问题:

如果要求均分差,在G3中输入的应该是:()

如果要求最高分,在G4中输入的应该是:()

如果要求最低分,在G5中输入的应该是:()

③要在G6中统计0~60(<60)分段人数,可以利用COUNTIF()函数

在G6中输入=COUNTIF(B2:B16 , ”<60”)

其中B2:B16确定统计范围,<60为统计的条件

问题:

要在G7中统计[60,70]之间的人数,填入的公式应该是:()

要在G8中统计[70,80]之间的人数,填入的公式应该是:()

要在G9中统计[80,90]之间的人数,填入的公式应该是:()

要在G10中统计[90,100]之间的人数,填入的公式应该是:()

至此,我们完成了统计“数学分”分析的任务。

④小结:由以上可知,主要用到了A VERAGE()、STDEV()、MAX()、

MIN()和COUNTIF()函数。

<4> 相应的,要求“计算机分”分析状况,那么对应于F2~F10的内容,应该

在H2~H10中填入的相应内容是:

H2:()H3:()H4:()H5:()H6:()H7:()

H8:()H9:()H10:()3、作业

提供如下图所示的表格

统计要求:

a)在K4~K18中统计个人的四科总成绩

b)在B22~B26,D22~D26,F22~F26,H22~H26中分别按要求统计各

科目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合格人数和不合格人数

c)在D4~D18中计算出各人语文课所得的学分,同样,在F4~F18,H4~

H18,J4~J18中分别统计出各人的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课所得的学分

(判断的依据是: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得学分1分;成绩小于60

分――得学分0分,各课程的学分判断要求相同)

d)在L4~L18中计算各人4科得到的总学分

e)在J23,J24中统计出全班的总分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f)在A29,B29,D29,F29,H29中分别统计出总学分为0分、1分、2分、

3分、4分的人数

设计要求:

a) 运用课堂上面所学的A VERAGE( )、MAX( )、MIN( )、和

COUNTIF( )函数进行有关的统计,并且参考所发的本次课程案例的“学案”,将该统计的过程,设计成“学案”形式提交。

b) 自行分组制作“学案”,通过形式的不同选择和不同设计,挖掘自己的创

造潜能,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