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长庆高中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酒忆贺监①二首(其二)
李白
狂客归四明②,山阴③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注:①贺监:贺知章。

贺知章曾官至秘书外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②四明:古时浙江宁波府的别称,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

③山阴:今浙江杭州,古属宁波府,是贺知章的故乡。

④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天宝三年,贺知章患病,上疏请求还乡做道士,皇上答应了他,并赐予镜湖一角。

1.诗歌前四句表现了贺知章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2.“空有荷花生”中的“空”字与王勃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两者的异同。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乌篷船的前世今生
①江南有多少条流水?不知道;江南有多少只乌篷船?也不知道。

只知道无数落叶一样的乌篷船密布在南方流水之上,轻灵而小巧,载不动乡思也载不动愁怨,我坐着它游太湖,也坐着它访西湖,感觉自己就是归乡的俞平伯或辞官的张季鹰。

②乌篷船就应该停泊在绍兴水码头或周庄双桥下,配上水泡般的拱桥、布满青苔的石级,还有古镇老街,那就是最写意的中国水墨。

乌篷船就是中国画中的水墨小品,它离不开芦花飞白的河滩、月下凝霜的板桥——它与蓑翁独钓、鱼鸦孤立、夜雪晨霜、寒山瘦水最相宜,它离不开它们,或者说它们离不开它,江南的河流、月夜、江村,有一只停泊的乌篷船,一切就全活起来,你仔细倾听,会隐隐听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还是用琵琶弹拨,乌篷船出场不能缺少二胡与琵琶的伴奏——当然,风景区的乌篷船更多是一种表演道具,缠头帕的船娘在摇橹,还会唱一些古老的吴歌。

但在我故乡芜湖,有一个地方叫万春圩,那里的乌篷船仍与生活不可或缺。

③万春圩的河流纵横如棋盘,乌篷船多如过江之鲫,河两岸遍植桑与柳,桑叶青嫩,柳絮儿纷飞如雪,油菜花一地金,豌豆花一片雪,路上除牧童外不见行人,行人皆划一乌篷船下地干活,小船就系在田头柳阴下,舱里码着将插
的新秧,新秧碧青可人,也放着刚摘的菜蔬,韭菜带白花,新蚕豆嫩如碧玉,还有鲜藕、鲤鱼、菱角与莲蓬。

乌篷船贴着水面疾飞去赶早市,晨雾如纱蛙声似雨,一盏马灯红在船头,照着舱里鹅鸭呷呷鱼虾蹦跳;还有半篮出售的野荷花,野荷不白,红如胭脂,装在六边花眼小竹篮里,一路幽幽香过去。

④乌篷船最适宜乘坐中国女子,打油纸伞的苏小小,浣纱的西施,还有写词的李清照。

乌篷船有一种宋词意韵,与南方的戏曲最贴切。

黄梅戏、越剧或锡剧,让人联想到青衣长长甩起来的水袖、白面书生单薄的对襟与青衫——乌篷船的性格就是书生式的羸弱,一种女性的阴柔,它静静停泊在月光下桥洞里,与农耕时代乡村女人在身段与气质上浑然一体,她们放在一起是如此和谐,她们本来就如此和谐地厮守了一代又一代,她们人生中几个柔情片断,都与乌篷船紧密相连,中国式的文人情感,大多也就寄托在乌篷船的剪影里,这便是一叶扁舟遁隐江湖。

⑤很多都市男子都梦想拥有一辆宝马,我却只有一个小小心愿,购置一条乌篷船,就停泊在后门口的水埠上,月夜寂寞时带上童年的阿娇,摇着它一路穿过左一道右一道外婆桥,前面等待我的,肯定是一个最优美最古典的中国梦。

1.请对第①段中的划线句进行鉴赏。

2.第②段中的“写意”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②③④段分别从______、______和______方面来描写乌篷船的。

4.根据第④段中中国文人遁隐江湖的意识,举出典型的一例,加以印证。

5.文章虽是写乌篷船,却颇富文化内蕴。

请对此加以简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

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

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

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

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

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

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

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

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

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

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

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

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

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

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

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

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

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

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

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

很久,没有人答应。

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

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

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

谁不想富贵呀。

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

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

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

他的名字不惹人。

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

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

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

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

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

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

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

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

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B.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而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C.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

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
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

D.“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但也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3.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为侠益甚。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

非其任,强必灌之。

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解使人微知贼处。

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

有一人独箕踞
..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

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
..时脱之。

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

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汉武帝元朔二年,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③,吏恐,不敢不徙。

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

”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

”解家遂徙。

诸公送者出千余万。

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

解兄子断杨掾头。

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

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

已又杀杨季主。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

上闻,乃下吏捕解。

解亡,久之,乃得解。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

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

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

吏奏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无道。

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声其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惜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

②嚼:把酒喝尽。

③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

④驩:喜悦欢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
B.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
C.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
D.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关系的名字。

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不能称其名,只能称字。

B.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C.践更,是秦汉时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

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

D.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后来代指朝廷、皇宫、都城。

文中指皇宫。

“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指帝都长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

因此,获得了人们的称赞。

B.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却被杨季主当县掾的儿子,推举迁徙,为此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了杨县掾的头,从此两家结了仇。

C.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郭解不知情。

杀人的人最终没查出来是谁。

官吏向皇上报告郭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表示反对。

D.太史公认为: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也没什么豪言壮语留给世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2)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5.郭解深受人们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畔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①明日是清明。

[注]:①下邽,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江畔风景,从嗅觉、触觉、视觉着笔,洋溢着醉人的春天气息。

B.“往年”紧承“帝京”,但未展开,即以“不宜”转折,点出此刻心情。

C.树下闻莺,江头信马,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

D.本诗中虚实不断转换,曲折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平淡中意味深沉。

2.本诗尾联说“忽见紫桐花怅望”,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怅望”的原因。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有芳香和光泽,所以“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冲,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前者从师,后者不从师,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洁而生动地表现了“山间四时”中秋天和冬天的情景。

7、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

战“疫”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

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

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

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

针对此举,你怎么看?
材料二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
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但是……
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

(不少于150字)
(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

(不少于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真好,能对音乐这么感兴趣,我就不行,我天生只对吃感兴趣。

”“你太有语言天赋啦!难怪英语这么好!”“你真幸运,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一也许那不是幸运,而是一种习得的能力。

一个人命中的财富、成就和光环,也许的确有幸运的成分,但是那人展现出来的快乐、热爱和努力,都不是“遇上”的,而是“修炼”出来的。

所有的美好人生都是修炼和管理出来的。

每一项人生要素背后,都有支撑它的能力。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①首句中“狂”字突出了贺知章旷达不羁的形象特点。

②第三、四句写贺知章受御赐镜湖一角,荣光无限,突出了贺知章备受敬重、声名显赫的名士形象。

2.同:两个“空”字,都有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感慨。

异:李白诗中的“空”字还蕴含着贺知章的宅院依旧在,镜湖中的荷花仍然盛开,然而友人亡故,美好的往事像梦一般邈远的无限感伤之情,以及作者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对友人贺知章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
“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语言表述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题干要求结合前四句内容分析鉴赏。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

突出了贺知章旷达不羁的形象特点。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

作者写这两句诗,主要是为了表现贺知章蒙受皇恩,荣耀无比,作者的羡慕之情和得朝廷重用的渴望只是暗含在诗。

突出了贺知章备受敬重、声名显赫的名士形象。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空有荷花生”,“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槛外长江空自流”,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

“空”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

两个“空”字,都有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感慨。

2、1.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方流水之上的乌篷船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也写出了乌篷船轻灵小巧,载不动乡思也载不动愁怨的特点。

2.富有中国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3.诗情画意实际生活文人情感
4.陶渊明从官场辞职,回归故园,躬耕于南山下,不为五斗米折腰。

5.本文围绕乌篷船,从诗情画意、实际生活、文人情感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重点描写,使乌篷船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在作者的笔下,乌篷船超脱船只的意义,不仅是中国江南文化的一种代表,更是中国文人情感的一种寄托。

同时,作者借助乌篷船,带我们走进了江南水乡的世界,走进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走进中国文人的内心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以及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所谓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

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要求对第①段中的划线句进行鉴赏,这是对鉴赏
文章语言以及分析艺术手法的具体考查。

第①段中的划线句“无数落叶一样的”,这是对乌篷船的形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密布在南方流水之上的乌篷船比喻成无数落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方流水之上的乌篷船数量之多,分布之广。

同时,将乌篷船比喻成落叶,乌篷船也就具有了落叶的意象特点:轻灵而小巧,载不动乡思也载不动愁怨。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语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

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

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本题要求解释第②段中的“写意”在文中的意思,这是对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的直接考查。

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写意”在文中修饰“中国水墨”,而“中国水墨”的内容是“乌篷船就应该停泊在绍兴水码头或周庄双桥下,配上水泡般的拱桥、布满青苔的石级,还有古镇老街”。

再结合下文对“乌篷船就是中国画中的水墨小品”的具体阐述,可知第②段中的“写意”在文中的意思是富有中国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本题要求分析文中②③④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乌篷船的,解答此题可以从文中相应的关键性语句入手。

文中
②③④段都对乌篷船进行了描写,根据原文“乌篷船就是中国画中的水墨小品,它离不开芦花飞白的河滩、月下凝霜的板桥”,可知②段从诗情画意方面描写乌篷船;根据“但在我故乡芜湖,有一个地方叫万春圩,那里的乌篷船仍与生活不可或缺。

”,可知③段描写的是乌篷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根据④段“中国式的文人情感,大多也就寄托在乌篷船的剪影里,这便是一叶扁舟遁隐江湖。

”,可知④段描写的是乌篷船中寄寓的文人情感。

4.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此题属于向外延伸类,答题注意观点+例证的方式。

本题要求根据第④段中中国文人遁隐江湖的意识,举出典型的一例,加以印证。

解答此题时,我们不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只需要举出中国文人遁隐江湖的事例,加以分析即可。

中国文人遁隐江湖的事例有很多,例如泛舟太湖上的范蠡、躬耕南山下的陶渊明、隐居终南山的王维、寄情于山水的谢灵运。

任选其中一例进行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对象是散文的文化内蕴。

文化内蕴是指文化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等方面深层的内在含义。

具体到散文方面,文化内蕴指的是散文所反映出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深层次的内在含义。

本题要求对文章的文化内蕴加以简述。

解答本题时,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