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刘xx《西塞山怀古》

xx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赏析:

公元824(长庆四年),刘xx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本诗层次十分清晰,前四句为述古,后四句为怀今。

个人认为,在古诗尤其是在律诗、绝句中抒情、写景、议论均不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完整的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过程,而在诗中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却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公元280年,xx帝命xx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能成的水军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消灭了吴政权。这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诗人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便描述得十分到位,这除了要对史实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诗人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首联中作者指出了伐吴的主要人物xx,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他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王气”则指吴政权,与“楼船”相对应,指出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此二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下”与“收”二字,“下”字很容易让想到西晋军队的

势如破竹,而“收”本已写出吴军的孱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更让人想到吴主xx的昏庸无能。

颔联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而在诗中,这种描绘必然是截取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吴主xx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哪承想xx以大筏冲走铁锥,用大火烧断铁链,xx处心积虑、耗财费力营造的防线瞬间便化为乌有,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xx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句中“千寻铁锁沉”与“一片降幡出”不仅对仗工整、对比鲜明,而且在战争过程中最具典型性。

颈联中诗人指出无论是势力强大、胜者为王的晋军,还是软弱无能、败者为寇的吴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而成过眼云烟。诗人看苍山依旧,其下江水自流,逝者如斯,追古思今,怎不心生伤感?

尾联中“故垒”在这里指位于西塞山前六朝时的军事堡垒,它们早已成断壁残垣,荒废于秋风芦荻之中,成为六朝覆灭、分裂失败的象征。而诗人写作此诗时,大唐虽是江山一统,但割据势力却重新抬头,诗人是在以史为鉴,给他们和统治者敲响警钟。“四海为家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唐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当时,却已是四海一家、江山一统。另一种说法解释为诗人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外放,便四海为家、四处漂泊。笔者以为,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但却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这样解释,尾联中的两

句的意思承接更加流畅,后四句的感情基调更加一致,也更能说明忠臣不得志必将导致政权的衰亡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