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姿势》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
姿势》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姿势》知识点整理
最后的姿势易错字音:短暂zàn着zhuó想坍tn塌震撼hàn诠quán释
2.易错字:塌陷震撼生死攸关洗漱凹陷瞬间
3、课文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写的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谭千秋。
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民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
千秋!”易考点:
(1)人物品质:镇定自若
爱生如子恪尽职守舍生忘死舍己为人以身殉职
(2)照样子写成语:
a、绘声绘色(ABAC)独来独往、动手动脚、风言风语、冷言冷语、多才多艺
b、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能说会道后第三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在文中起着点明题目,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
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
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最后的姿势文本解读
《最后的姿势》的教材解读虎琰一、析课题,弄清文本结构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课题,课题是课文的旗帜和眼睛,常常隐含着课文的脉络和情感,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探寻课文的行文结构。
虽然有的课题显示结构,但大多数课题不直接显示,我们只有通过对课题的审、读、问、拓、比、琢等行为来分析结构,弄清文脉。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题目没有直接显示课文结构,我们可以对课题可以这样分析:课文几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通过思考,我们容易发现课文三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第一处是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对谭千秋具体动作的描述,第二处事地震后救援人员的叙述,第三处既是对谭千秋的评价,更是直接点题。
读着这三处描写,我们就能发现课文时按照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的顺序来写,先写地震前谭千秋对家人和学生的行为,再写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谭千秋的言行,最后写地震后人们对谭千秋的评价,借助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立体式地歌颂了谭千秋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这样解读,课文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二、寻文眼,体悟文本情感俗语说,“言为心声”。
每一篇课文都是为了表述作者内心的那份情感,这类课文尤其明显。
如何去体会这份情感的呢?抓“文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
“文眼”是课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是窥探作者情感的窗口。
它一般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在课题里。
因此,读这类课文时,我们要寻找“文眼”,通过追问“文眼”来把握情感。
仔细读一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始终是围绕“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来写的,其中“最后”二字最打动人心。
因此,这篇课文的“文眼”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就是标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最后”二字。
读着“最后”这个沉甸甸的词语,追问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是最后的姿势而不是感人的姿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叩问文眼,反复阅读文本,我们豁然开朗: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对工作负责任的姿势,是留给人们的永恒的姿势,是用生命诠释对学生爱的姿势……读着读着,我们会自然明白:课文不仅仅是一件事情的叙述,一个人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的传达,一首爱的赞歌。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最感动我的一篇课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感动我的一篇课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最后的姿势》,刚读完一遍,我双眼便含满泪水,细细再读一遍,泪水已忍不住滑落脸颊,我被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的英雄壮举深深的震撼了。
眼前不由自主的浮现出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他坚强有力的双臂毫不犹豫的张开,牢牢地趴在课桌上,护住他心爱的学生,为学生搭建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我由衷的敬佩谭老师,他是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
谭老师没有走,他永远的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发生在XX年5月12日下午的那一场可怕灾难。
那一刻地动山摇,砖瓦破碎,楼塌地陷,大自然用最无情的手段顷刻间摧毁了我们的希望,上帝仿佛遗忘了这里,丝毫不顾人们的悲泣,任凭黑暗无情的将这里笼罩,美丽的汶川成为了一片荒芜悲惨的大地,人们痛彻心骨。
但是,你看,原来希望的火光从来都没有熄灭,在那乱石碎砾中,谭老师正用他的血肉之躯竭力与黑暗对抗着,看着那血肉模糊仍誓死护卫着学生的背影,我们怎么会不伤心难过,不悲恸,不落泪呢?谭老师不是伟人,他只是千千万万个教师中的普通一员。
地震来临时,他离门口只有咫尺,完全可以平安撤离教室,但谭老师却镇定自若的组织学生有序逃离教室。
危急时刻,他又毫不畏惧的选择奉献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学生,他用他宝贵的生命完美的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实际行动真正实践了他所讲授的人生的价值——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是当之无愧的真英雄。
我难以想象经历着地震灾难的学生心中该有多么的恐惧、惊慌和绝望,但我却能清晰地感觉到谭老师那有力的双臂为学生搭建出来的生命的天空是多么的晴朗。
这小小的一片天空,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一样耀眼而清新,它赶跑了所有的不安和恐惧,让学生们获得了希望和新生。
我相信他的学生们一定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无畏惧,他们会奋勇前进,珍惜生活,驾驭生活,永远昂首挺胸的去完成自己的完美人生旅程。
谭老师一定是心怀安慰的,因为他相信黑暗不会永远掌控一切,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他知道当太阳从东方升起,他的学生们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将废墟描绘得如同坍塌的梦境,将救援描绘得如同寻找希望的旅程,这种语言风 格使作品更加具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05
文章寓意与价值
文章寓意解读
01 02
生命的意义
文章通过描述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 长短,而在于如何去活。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不在长短, 而在于无愧于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谭千秋老师生死存 亡之际的伟大选择,感悟他舍己为人的 高尚品质。
VS
教学难点
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外貌 、语言、动作及侧面描写塑造英雄人物形 象。
学生问题与应对策略
学生问题
对于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或感同身受。
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讲解课文背景、人物描写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同时,可以结 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敬仰。
文章主题探讨
本文主题是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师 德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
业和学生的热爱。
通过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和为学生 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显了他伟大 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文章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 学习谭老师的奉献精神和对待工 作的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
的贡献。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特点
舍己救人的精神
谭千秋老师在危机时刻选择保护学生,而非自己逃生,展现了一种高尚 的舍己救人精神。这种精神是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的体现。
03
教育者的使命
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彰显了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诠释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责任。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说教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预设为: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预设为: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二、说学生六年级学生乐学善思,已经具有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较为主动。
但由于学生可能对汶川地震不是很了解,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以及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
三、说教法1、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师的语言,地震发生时的悲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一些声音音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扣题法:紧扣课题,引导探究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课文讲的是谁的“最后的姿势”引出这个问题后对谭千秋老师进行简单介绍,以及他“最后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再对谭千秋老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挖掘。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练习题答案
《最后的姿势》答案:二、2.平时普通三、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容不下所有的学生跑出去。
反问句的意思更加强烈。
2.从(感觉)、(听觉)、(视觉)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
衬托的作用3.拉撑护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谭老师用生命保卫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体现了他伟大无私的爱四、1.绘声绘色,意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
指叙述、描写极其逼真。
妙语连珠,解释为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2.指的是:谭老师为了护住四名学生,他张开双臂,尽量将学生覆盖住。
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伟大而崇高的精神。
3.这句话既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爱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又巧妙地把谭老师的名字“千秋”两个字融入其中,表达了他的精神千秋万世流传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呵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4.谭千秋千秋不朽(原创.诗歌)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教师谭千秋本是个普普通通的教师5.12的地震让他成为了英雄地震来临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身躯抵挡着断垣残楼攥紧三尺讲台的双手以匍匐的姿势把4个成长的生命护守鲜活的生命之花依然娇羞而他却这样匆匆地悄然地远走一句话都不留谭老师你真舍得这样走不说他年迈的父母不说他年轻美貌的妻子不说他花样年华的大女儿不说他讶讶学语的小女伢可还有他的同事他疼爱的学生他心爱的教育他奋斗的德阳养育过他的湖南衡阳他就这样坚定地远走永不回首他走一路好走他走精神却浩然长存他有力的双手守护的是生命的河流他匍匐的脊梁撑起的是生命之舟用他血肉之躯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用他生命轨迹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千秋千秋而不朽2008。
5。
25。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读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指名读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出示句子:20XX年XX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XX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齐读。
二.精读课文(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身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WTT帮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xx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最后的姿势》人物形象分析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按“震前、震中、震后”的顺序,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第4-6自然段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动作,描写了他是如何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亡了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
这儿要带学生重点去品读。
例如:由“短暂的几秒”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
而“立即”一词则表现出谭老师的当机立断。
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谭老师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的,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
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张开了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学到这儿,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谭老师的行为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他优良品质的一种必然体现。
课文第8——10自然段,则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三个不同身份却具有典型代表性人物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崇高师德。
例如:“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倒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从“飞身、扑”两个词我们能够知道,面对死亡,谭老师没有退缩,没有躲闪,而是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这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印证了前文他给学生讲的“人生的价值”的一段内容。
学到这儿,让学生去感悟谭老师不但给学生讲了人生的价值,他更是用自己的壮举告诉了学生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谭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最后的姿势读后感1《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__,主要讲述了在“5·12”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壮烈牺牲的故事。
读了这篇__,我被谭老师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但在谭老师心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
他的心系在学生身上,这种崇高的师德灵魂令我肃然起敬!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微乎其微。
然而,大地在怎么震颤,也震不垮人的精神!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了死亡,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们。
震魔终究敌不过人的信念,四个学生活了下来……地震中,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不止一位。
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铭记。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2自从学了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我甚是感动,5月12日,汶川四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时谭老师【谭千秋】正在讲课,突然地震来了,谭老师用急促的声音催促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楼房快塌了。
这么短的时间那里可以让大家全部出去呢?还有4个人没逃出去啊!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以为谭老师会逃走,应为毕竟谭老师离门口最近嘛,可我继续看下去时惊叹不已,谭老师奋不顾身没有丝毫顾虑,立马把学生拉到课桌下,自己挡在课桌上。
我震撼了,他还有孩子和妻子啊!他好歹犹豫一下再挡。
可他丝毫没有忧虑,可以看出他多么爱学生啊!当求援人员发现谭老师时,他虽然已经没有气息了,但他还是死死的护住学生,多么让人感动啊。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他一生恪尽职守,热爱学生。
地震来临,他舍己为人,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的姿势读后感3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
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老师,散发出来的一种舍身救人的灵魂精神。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最后的姿势》阅读原文①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tán)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
他给小女儿洗漱( shù)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②天空阴沉沉的。
③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④谭老师正讲得起劲,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⑤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⑥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tān)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⑦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⑧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xū)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āo)下去,血肉模糊。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⑨“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⑩一个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yōu)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⑪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
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quán) 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最后的姿势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学生能够运用身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最后的姿势的情感;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最后的姿势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PPT、音乐、视频;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3. 教学环境:教室内部空间宽敞,方便学生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播放一段与最后的姿势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最后的姿势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最后的姿势的意义是什么?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讲解最后的姿势的定义和内涵,包括姿势的动作、表情和情感;2.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代表作品;3. 分析最后的姿势对人们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步骤三:技能训练(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后的姿势的主题,并进行创作;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最后的姿势的动作和表情,并设计合适的音乐和背景;4.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评价;5. 教师给予学生表演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步骤四: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每个小组进行最后的姿势的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评价进行总结,强调最后的姿势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3.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最后的姿势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姿势《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谭老师?(关爱家人、工作尽责)导入: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个什么样的姿势?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板书)(2)课文中共3处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
三、精读第一处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交流、相机提示: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
换成“领”好不好?)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
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4)齐读这句话2、过渡:同学们,这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处于一个怎样的情况呢?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3、交流(当时地震突然发生,情况万分危急)4、你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岌岌可危)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命悬一线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注意:摇晃)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课文连用三个感叹号,也在提醒我们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得急促、有力)忽然间,地震来临,谁都没有想到,谭老师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谭老师的喊声中你懂得了什么?(懂得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还懂得了谭老师临危不惧,关爱学生)(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严重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是说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你知道“塌陷”的意思吗?说明楼房不仅倒塌了,还陷到地底下去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学生自由读)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9、过渡: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
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祖国西南处那块美丽的国土上,顷刻间满目疮痍。
(出示图片)10、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这就叫正面描写。
(板书:正面描写)想一想:课文在对谭老师正面描写时,为什么还要用三个自然段进行危急环境的描述呢?(从侧面烘托谭老师的光辉形象。
板书:侧面烘托)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想一想:这一幕给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谭老师?11、齐读4—7自然段。
12、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板书: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四、精读第二处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第二处出现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为什么都被震撼?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再也撑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
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挪动身子。
“凹下去”、“血肉模糊”都说明他受到致命的打击。
师小结: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你能把这令人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这段话中哪个词会深深地吸引你的眼球?(注意:飞身)一个“飞身”让你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机智果断、奋不顾身、舍生忘死)5、出示:一位老师的话。
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同学们,什么叫“生死攸关”?如果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同学,离开教室,他就能获得……但他选择了留在教室,保护四位学生,因而他失去了……这就叫“生死攸关”。
(2)师: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呢?这就是作为英雄的本色。
6、导语:然而,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告诉我们: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
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
(出示:谭老师课堂上的讲话)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
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读到这,你能将谭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接着说下去吗?出示:人生的价值是,是,是……7、小结:为了让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更加完美,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这也是侧面烘托。
这样的烘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五、精读第三处1、引读十一自然段。
导入: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引读)生:——“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师: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引读)——生:“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
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师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是课文中第三处出现的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出示练习题:“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
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是人们__________的姿势。
(1)学生练习(2)交流小结:课件先后出现:恪尽职守、大爱无私、舍己为人、永生难忘2、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
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
(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1)学生练写(2)交流、评价六、总结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
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
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
(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七、作业: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人物。
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班会课交流。
板书: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恪尽职守正面描写舍己救人侧面烘托无私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