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新疆班)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疆班高二历史期中试卷
命题人:杨明乔审核人:杨明乔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齐君下令退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封制渐趋瓦解B.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C.齐鲁始封君都是王室成员D.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
2.《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二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3.“周亚夫,汉文、景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度D.军机处制度5.“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宋史》)文中的“……”应为
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
6.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7.利玛窦《中国札记》载:“(明朝)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上述材料符合史实的是
A.皇权和相权间相互制衡B.君主权力受到大臣的限制
C.阁臣议政减少决策失误D.内阁通过票拟掌握行政权
8.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表明其主张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9.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

”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
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
10.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

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11.“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

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 )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1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

由此可见咸丰帝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
13.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C.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14.“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

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

……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

”这场战争是指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C.九一八事变D.卢沟桥事变15.右图是光绪二十七年的一份吏部档案,但是残缺不全,
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
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
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

”中共中央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是基于
A.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开始调整B.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D.发展苏堆埃共和国经济的需求
17.近代《申报》曾评述道:“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

我们的抗战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

……不过,从这次晋北的初步进展中,我们却得到了一个深切的教训,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②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③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④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④
18.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

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③
19.萨苏在《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

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

中国兵取出一个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

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好吃吗?”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

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A.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B.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
C.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D.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20.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0分,共60分)。

21.(14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

……雄上言: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

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4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2分)22.(12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
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一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一一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

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2分)
23.(12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
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

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

(4分)
24.(12分)阅读如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两党各形成了怎样的战场?两个战场是怎样的关系?(4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4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

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

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

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

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在古遮拉特文中,我也用过英文的“消极抵抗”这几个字来描述它。

有一次我在欧洲人的一个集会上发觉“消极抵抗”这个词句的含义太狭隘了,我还发觉它被当做是弱者的武器,其特点是仇恨,最后还可以成为暴力。

因此我不得不反对这些解释。

……(后来)我把这个词改为“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

从此便成为古遮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在寻求救民救国途径的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4分)
(2)依据材料三,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前后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他们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

(2分)
二、非选择题
21、(1)
(2)(3)(4)22、(1)(2)(3)(4)23、(1)(2)(3)
24、(1)
(2)(3)25、(1)(2)(3)
新疆班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21.(14分)(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3分)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

(2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

(每点两分,任两点4分)
(3)主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2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分)
(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分)
22.(12分)(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分)形成了二元体制。

(2分)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2分)属吏为本地人。

(1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1分)
(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2分)
(4)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2分)
23.(12分)(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

(2分)
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2分)
(2)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每点两分,任两点4分)(3)实质: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2分)
表现: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

(2分)
24.(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4分)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4分)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分)
25. (1)转变:由行医救人到从事政治活动;由幻想改良到主张革命。

(4分)
(2) 不同:从“消极抵抗”到“坚持真理”。

原因:消极抵抗太狭隘;容易发展为暴力。

(4分)
(3) 因素:所处环境;个人经历;具体国情;时代形势。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