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单元检测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单元检测
(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时常为论者所忽略。
书会才人加工整理或者创作的杂剧,其作者究竟是哪些才人?数个作者合写的一本杂剧,何以有异同之辨?“正本”“次本”“旦本”“末本”的作者如何辨析?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其实,元杂剧是“万人糕”,是多层宝塔,不管塔顶是谁耸立,都并非仅只今之所见署名的某一作者。
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承续,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
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
南渡之后,教坊废置,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端平年间,临安等地书会纷纷涌现,这本为书生聚读之所,显系民间书塾。
其中书生,亦参与市民文艺活动,渐成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才人也为勾栏瓦舍演出的杂剧、讲史、唱赚、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脚本,故有杂剧剧本得以流传。
于是,下层文人和书会艺人也就成为杂剧作者的主体。
至元代科举的长期停滞,迫使不少文人学士投身书会。
《录鬼簿》所记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录鬼簿续编》所记70多位曲家,大半为书会才人。
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坚实基础。
由此可知,元杂剧的作者有变化流动而并非固定为某一作者的特点。
再者,古代诗文,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一人之手,数人联句之诗仅是酬和之作中的特例。
而元杂剧中,数人合作一剧者,并非罕见。
鲍吉甫、汪勉之合写《曹娥泣江》,范冰壶、施君美、黄德润、沈珙之合编《鹔鹴裘》,都是有案可稽的。
如果说,这种数人合作一剧,主要反映出元代杂剧作者彼此协作的一面,那么,同一题材的杂剧,常有不同作家署名的多个剧本,则主要显示出元代作者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
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次本”。
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
有的杂剧,还标有“旦本”或“末本”。
“次本”与“二本”到底含义如何,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们都有与“次”“二”相对应的其他本子存在。
“末本”“旦本”也是如此,有“末本”就有“旦本”与之对应,有“旦本”同样有“末本”与之对应。
这说明在杂剧创作中,相互合作、竞争、借鉴、模仿时现象并非罕见,决定了作者的特殊性,与诗文作者的单一性有所不同。
元杂剧不同于重在抒发作者个人感情的诗文,也有别于明清的“案头”之作,主要是作为“商品”用于演出的,不能不更多地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并据以不断在演出
中加以修改,而要消解掉作者的独特个性。
因此,剧本创作之时观众已经参与进去,成了“意图”作者。
观众既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也是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
“票房价值”的制约作用,自杂剧产生之日起,就是“铁的规律”。
元杂剧剧本是书会才人与教坊或者露台子弟等艺人相结合的产物,元代文人进入勾栏瓦舍,并非像前代文人抱着“补充”或者“聊寄”的心态走向文坛,而是为生活所迫全身心地投入市井文化,以其文学修养提高了杂剧的文学水平,而艺人的舞台实践经验,使其剧本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场上之作。
1.下列选项中关于“杂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时期,杂剧由教坊罗致才人编写,南渡后,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B.南宋时,杂剧都是由逐渐形成的行会组织中的主体民间艺人创作的。
C.元杂剧与诗文不同,其演出具有商业性质,更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
D.与两宋杂剧不同,元杂剧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和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是观众。
2.下列对于“元杂剧作者特殊性”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作者大多为书会才人。
B.元杂剧的作者并非固定为某一人且有变化流动性。
C.元杂剧作者有合作也有竞争。
D.元杂剧作者抱着“补充”和“聊寄”心态进行创作。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最初形态为框架式,用以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其传播方式为“口耳相传”,后文人参与才有剧本流传。
B.元代科举长期停滞,使得文人学士投身书会,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的坚实基础。
C.古代诗人因酬和出现数人联句仅是特例,而元杂剧数人合作一剧的现象并不少见。
D.元杂剧中“次本”情况亦非罕见。
如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均有“次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清代汉名臣中,其以赀郎进者二人,一为李敏达公卫,一为李恭勤公世杰。
恭勤公贵州黔西州人,少入赀为江南某司巡检。
帝南巡,公司.船跳木。
时雨后泥滑,上登舟时偶失足,公遽起扶之。
督抚恐,缚之请命,上笑曰:“微员中有如此忠爱者。
”命立擢.知州,后官至四川、江南总督,以廉能称职。
帝屡欲以为阁臣,有毁之者,言公不由科目,例不可官内阁,乃中止。
公督川时,蜀中自金川用兵以来,府库空竭,又承福文襄王积奢侈后,征调赋敛无度,州郡皆疲敝。
公设厉禁,凡府州县,无事则不复入成都郡,即以公事来者不过数日,不得蓄
音乐、侈宴会;不得饰舆马衣服;朝珠之香楠犀碧、蟒服之刻丝顾绣者,皆有禁。
公官总督数年,未尝宴一客。
成都将军新莅任,公思不为置酒则太慢,置则破禁,遂乘其家口抵任时馈一蒸豚、一烧羊,使标下武弁婉告曰:“本欲屈入署,适闻眷属至,谨以此为佐家宴。
”属吏白布政使以下,亦未始具.一饭。
元日,则先饬厨为菜疏十数斛,有下属谒见者,公遣人告曰:“知君等劳苦,当饷以食。
”遂设食,饲之毕,公然后出坐堂皇,受礼毕,即令府厅州县等递谒。
司道府厅礼毕,告曰:“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乘舆到门。
道有远近,必日西始归,徒苦仆从,无益也。
况若曹亦有父母妻子,岁首例得给假,诸君何不早归,令若曹亦放假半日乎?”属员皆应曰:“诺。
”于是元日虚.文始革,其风趣也如此。
及督两江时,福文襄王征檄调各督抚府库饷银,他人无不应命,惟公力持不与,曰:“不见部文征拨,誓不敢发此饷,有亏朝廷之府库也。
”福亦无如之何。
其严厉又如此。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司.船跳木司:掌管
B.命立擢.知州擢:提拔
C.亦未始具.一饭具:准备
D.于是元日虚.文始革虚:虚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世杰节俭或提倡节俭的一项是(3分)( )
①蜀中自金川用兵以来,府库空竭②凡府州县,无事则不复入成都郡③即以公事来者不过数日④不得蓄音乐、侈宴会⑤公官总督数年,未尝宴一客⑥他人无不应命,惟公力持不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通过记叙李世杰为官的故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倡导节俭、严厉而又不乏风趣的清官形象。
B.皇帝南巡时,李世杰掌船不力,加上雨后路滑,皇上登船时不小心差一点跌倒。
督抚非常害怕,捆绑着他去皇帝那儿请命。
C.李世杰做官讲求节俭,一切奢侈浪费行为都加以禁止,并且从不打破禁令,连成都将军到任也不例外。
D.在福文襄王征调各督抚府库的饷银时,李世杰因为没有见到朝廷的相关文书,坚持不给,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一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乘舆到门。
道有远近,必日西始归,徒苦仆从,
无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若曹亦有父母妻子,岁首例得给假,诸君何不早归,令若曹亦放假半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①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②疑梦里逢。
风枝③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
②翻:通“反”。
③风枝:风吹动树枝。
④晓钟:报晓的钟声。
8.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__________________。
”
(2)《饮酒》写道:“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又说: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5)《逍遥游》中庄子说:“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圣人无名。
”
(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任选一道大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
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
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
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
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象,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
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
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
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
它在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
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
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
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
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
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
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
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
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
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
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
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C.作者在第①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做“一剂良药”“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把抽象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2)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①~④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6分)
①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在第④段为什么要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联系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
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
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
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
家庭当做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
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
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
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
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人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
回到寂寞冷清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的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
”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
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为我的先生)。
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 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
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
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
《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节选自《巴金自传》)
(1)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纸笔。
B.作者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境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
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边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帮助。
(2)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内涵。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文中1927年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四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己,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
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发明,今天更是如此——每天都有很多发明被完成,很多专利
被注册,但是大多数都如同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并未在物质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影响。
B.也许生离死别,才能让两个彼此深爱的人的心脏如此靠近,晨钟
..,斗转星移,
..暮鼓
唯有真情永不变。
C.桐城派散文的文气说,苏东坡式的信马由缰
....,归有光式的平淡抒情,以及倪云林平远小景的构图,都使得汪曾祺的小说文体更加为所欲为。
D.胡刚对于自己发表的某些言论前后立场转换相当之快,这种首鼠两端
....的方式,让媒体颇为措手不及。
14.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怡红院中,贾宝玉对晴雯是看得最重的、最不忍伤害的一个丫环。
B.守住心灵的月亮,我们才能让心灵的月光变得更柔美,更博大。
C.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必然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成为一个好人的自觉。
D.被埃及人称为灵魂的毒药与解药保管室的图书馆,似乎正在被信息技术推向衰亡。
15.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②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③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④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⑤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⑥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A.②①④⑤③⑥B.①⑤③⑥②④
C.②④①⑤③⑥ D.①⑤②③⑥④
16.阅读下面的短评,在空格处补上不同的内容,使之简明且前后不重复(每句不超过12字)。
(5分)
“偷菜游戏”是一款风靡网络的休闲交友游戏。
种菜、守菜、偷菜……一场“全民偷菜”的时尚飓风席卷大江南北,风靡长城内外:从七旬老翁到稚嫩少年,从白领精英到打工一族,偷菜无处不在,偷菜无时不有……越来越多的“菜农”在“菜地”里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用网络时髦的话讲:“种的是心灵的寂寞,守的是收获的时间,偷的是朋友的情感。
”
其实,对于“种菜、守菜、偷菜”,不少人也持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而问题或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事物写一段话。
要求采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和句式。
(6
分)
阳光: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
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晴朗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一根很长的竹竿,不把它弄断,怎么使它变短?答案是找一根比它更长的竹竿!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长短大小、好坏优劣,关键是你用什么东西来参照,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用怎样的心怀来容纳。
答案
1.B [南宋时杂剧不都是民间艺人创作的,也有才人的创作。
]
2.D [原文中“元杂剧作者并非像前代文人抱着‘补充’和‘聊寄’的心态走向文坛”,据此可知错误。
]
3.A [原文为“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而非“元杂剧”。
]
4.D [虚:不合实际。
]
5.C [①写战乱导致府库空竭。
⑥写李世杰严厉,坚持原则。
]
6.B [“掌船不力,加上雨后路滑”错,文中是“雨后泥滑”,没有“掌船不力”之过。
]
7.(1)(按照)元日的旧习惯,上司属员即使不接见,(官员们)也一定乘车登门(拜访)。
道路有远近,必定到了傍晚才回去,只是(或“白白地”)让随从辛苦,没有好处。
(2)况且你们这些人也有父母妻子孩子,在年初按照惯例应该给你们假期,你们为什么不早点回去,让你们也放假半天呢?
参考译文
在清代汉族名臣里面,其中凭借捐资当官的有两人,一个是李敏达公卫,一个是李恭勤公世杰。
恭勤公是贵州黔西州人,年轻时为官做江南某司巡检。
皇帝南巡,李恭勤掌管登船的横木。
当时雨后泥滑,皇上登船时偶然失足,差点跌倒,李恭勤赶忙站起扶起皇帝。
督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