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氏古国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月氏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古族。

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传,都与大月氏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秦时,中国北方为三大族所分据,史记匈奴列传称:“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介乎其中,东西皆臣事惟谨。

辞典中的解释
(一)纪大椿主编.新疆历史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第17页.
大月氏
古族名。

月氏族一支。

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

西汉文帝六年(前174)前后,被匈奴冒顿单于攻破。

部分西走伊犁河流域,称大月氏。

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左右,匈奴老上单于助乌孙昆莫攻之,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

大月氏被迫西走,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都妫水北为王庭。

建元三年(前138),张骞与堂邑氏奴甘父等百余人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

时,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骞不得要领而还。

字数229
(二)许力以,周谊主编.百科知识数据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大月氏
古族名。

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公元前5世纪~前2世纪,月氏部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大败月氏,前174年再败。

月氏大多数部众西迁,称大月氏。

公元前1世纪征服大夏。

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

至公元初,建立贵霜帝国。

大月氏两次西迁对中亚历史影响巨大。

字数175
大小月氏
月氏,一个曾经横扫北方草原的马背民族,战国初期,他们便在中国北方过着游牧生活,据《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然而公元前161年前后,在匈奴的压力下,月氏被驱逐出生活了300年的原住地,公元前177年到174年,月氏被匈奴单于击溃,月氏国王的头骨成了匈奴头领单于的酒具,残部被迫西迁,在他乡成立大、小月氏族,月氏族从此消失。

佛学大字典中这样描述:
月氏(Kus!ana)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五世纪顷,活动于我国西北地方、西域、中印之间、印度西北、恒河流域、五河流域等地之种族名。

又作月支、月氐。

其族属,学者主张不一,有藏族、蒙古族、突厥族、印度西提亚(Indo-Scythians)、氐羌等数说,习俗与匈奴相同。

据史记、汉书等载,月氏原居我国西北地方敦煌、祁连山之间,汉初避北匈奴而西移,后夺塞族(Saka)、乌孙之地,降服大夏(Bactria),据有妫水(今阿姆河)以北,称大月氏。

其留止敦煌之余众保有南山(即祁连山),称小月氏,又称湟中月氏(湟中即今西宁附近)、湟中月氏胡。

另有数百户居张掖者,则称为义从胡。

月氏的读音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zhī(肉支)。

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

《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

新版的《辞海》已
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

“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

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1982年第二期《文史知识》曾登过一篇题为《“月氏”究竟读什么音?》的文章对此做过勘正说明。

文章提出了三个证据:
一、查《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以及《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凡首见月氏名字的地方,月氏的“氏”都专门注出“氏,音支”,而“月”字却都没有另外注音,可见自古以来,月氏的“月”字不另读音。

二、清人何秋涛和近人王国维考证,《逸周书》和《穆天子传》中提到的“禺氏”、“禺知”,即《史记》、《汉书》中说的月氏,月、禹音相近,说明月氏的古音不可能为ròuzhī(肉支)。

已故历史学家岑仲勉在《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一书中,对月氏应读为yùezhī(月支),有专文论述。

三、通行的辞书,如《辞源》(修订本1980年版第二册1473页)、新编《辞海》(3425页)、《中华大字典》(846页)、《康熙字典》中,“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é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

月氏的名称
月氏的名称,林林总总。

岑仲勉主张《穆天子传》中的“同崩邦”就是月氏,它的首领就是蒯(古蒯字)柏綮。

翦伯赞说《左传》中的“虞氏”,《管子》中的“禺氏”,(稽瑞引作“愚氏”)何秋涛说《逸周书·王会篇》中的“禺民”,王国维说《穆天子传》中的“禺知”,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的“月氏”;近人还加上的“繇诸”、“析支”、“华胥”等等,除“崩邦”外,认为统统都是月氏一名的同音声转。

也有的学者不同意,以为不能“专靠对音来解决问题”,应该另辟研究蹊径。

究竟如何是好,还有待从多方面更深入地研究。

对音亦不失为研究途径之一。

不过,“虞氏”、“禺氏”、“禺知”等训为月氏,也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

月氏的两次西迁
月氏是第一个见诸于我国古代史乘,由我国向西迁出,建国于遥远的西方的民族。

月氏居于河西时与匈奴有着密切的关系。

匈奴头曼单于约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顿送至月氏为质,不久进攻月氏。

结果冒顿盗取月氏善马逃回匈奴。

月氏曾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

冒顿即位为单于后,于公元前174年前后(汉文帝初年),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

月氏战败后,种类分散,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迫使“塞王远遁”,留下的塞种部众成为月氏人的臣仆。

“塞”字在古代韵书中列为入声,在中古时代以前的汉语中发音为“Sek”,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塞人应当就是西方史籍所记载的“Saka”。

月氏人大部西迁后,他们在河西地区的故地被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落占领。

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获取河西地,开通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小月氏归附汉朝,移居于张掖一带,号为“义从胡”。

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很久,直至东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还见于史册。

月氏虽在伊犁河、楚河流域立国,但其地距匈奴西部仍很近。

大月氏在河西时曾与乌孙为邻。

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间,匈奴老王单于协助乌孙西击月氏,杀死月氏王。

月氏无法在这里立足,只得循塞人足迹再度西迁,越天山和帕米尔西部,至妫水,即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最终定居下来。

月氏民族来源于哪?
在公元前2世纪末的巴比伦史料记载中,提到过一个民族称为Guti,其主格形式为Gutium,他们从波斯西部的山区袭击巴比伦。

在汉谟拉比铭文中,也提到了巴比伦四邻的民族,其中有两个,一个称为Gutium,另一个称为Tukris。

德国学者亨宁认为,这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向东迁移,在我国西北地区定居下来,其中Guti人在河西,发展成月氏部落,而Tukri人则占据了今新疆南部的库车和焉耆,他们后来被称为吐火罗人。

<<史记》的《乌孙传》、《大宛传》、《张骞传》等传中保存了月氏早期历史的一些资料。

月氏为游牧部落,“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月氏西迁后在中亚建立贵霜王朝,但我国史籍习惯上称之为月氏。

据文献记载,月氏族在商代就居于我国西北。

我国的先秦文献提到过一些与月氏名称相近的居于西方的部落,例如《逸周书王会解》中提到过“禺支”,《穆天子传》卷中提到过“禺知”。

《管子国蓄篇》称“玉起于禺氏”;《管子轻重甲篇》则有“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

……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然后八千里之昆仑之虚可得而朝也”的记载。

许多学者相信,这些名称都是后来大月氏的不同译名。

《史记大宛传》说月氏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属于大月氏别种的湟中月氏胡,旧时居于张掖、酒泉之地。

西汉初年中原有关月氏消息得之于匈奴降人和来自匈奴的使臣。

武帝以后,有关这个民族的准确消息主要来自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的报告。

张骞所提到的月氏故地敦煌、祁连均非汉语。

敦煌应当与《山海经》中的“敦薨”为同名异译,可能是“吐火罗”(Tokhar)的音译,指今祁连山一带。

月氏西迁前应居于祁连山与天山之间,即今甘肃西部至新疆东部一带。

大月氏究竟是什么民族,史无明文。

世界各国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月氏部落的来历。

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王朝以后被称为吐火罗人(Tokhar)。

上个世纪末在新疆南部的焉耆和库车发现了一种以印度婆罗迷字拼写的不知名的语言。

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这种语言不属于印欧语中的印度一伊朗语,而属于印欧语西支,操这种语言的人自己称之为吐火罗语。

有些语言学家根据这一点,设想这种语言就是月氏人及其近亲部落的语言。

大月氏人是吐火罗人吗?
公元一二世纪,横贯欧亚大陆并列着四大帝国:西方的罗马、东方的东汉、中间则是安息和贵霜。

贵霜的疆域几乎囊括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当时中国通往西方的著名的丝绸之路穿行其境,印度的佛教则经其国人最先传入中国。

然而,贵霜帝国却又是由来自中国西部的大月氏人建立的。

月氏人原居於我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位於匈奴以西。

匈奴兴起之前,月氏很强盛,曾迫使匈奴屈服,送交人质。

后来,匈奴崛起,屡败月氏,月氏人不得不向西迁徙,先至
伊犁河,再到中亚大夏地区。

这些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人,留下的部分称小月氏人。

大月氏人在公元1世纪初建立了贵霜国家,经过数十的征战,发展成为中亚和南亚的大国。

但其强盛时间不长,公元3世纪即衰落和分裂,5世纪被曮哒人所灭。

由於贵霜国家在历史上生命短暂,而大月氏人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当地其他民族相融合,所以有关大月氏人人种特征、语言词汇的记载很少留传下来,因而给判断大月氏人的民族属性带来了困难。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大月氏人是吐火罗人。

吐火罗,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作睹货罗,即古代中亚的大夏,阿拉伯作家称巴克特利亚,既是国名,又是地名。

吐火罗语则是本世纪初,欧洲各国考察团在中亚发现的几种从前人所未识的语言中的一种,属印欧语系。

大月氏人为什么是吐火罗人呢? 首先,他们认为大月氏人属印欧人种(白种人),操吐火罗语。

据《史记》载,月氏“人民赤白色”。

《史记》、《汉书》还说,所有西域居民“皆深眼,多须髯”。

月氏当时居於该地域,自必包括在内。

贵霜帝国的铸币上有国王的塑像,其面貌带有浓厚的高加索种形状。

吐鲁番及其附近的庙寺壁画,也有青眼白肤的人像,显然属於印欧人种,而此壁画中的人和月氏人同种,并都操吐火罗语。

其次,他们认为大夏之地号称吐火罗,但根据古典作家们的记述,原来的大夏土著居民并非吐火罗人。

公元1世纪初,斯特拉波在其《地理学》一书中说:“最有名的游牧人就是那些从希腊人手中夺得大夏的阿息人、吐火罗人和萨迪劳卡伊人。

他们从罩远的药杀水畔前来, 逼近萨伽和萨伽人早已占据的索格底亚那”。

彭沛乌斯·特罗古斯也说,“塞种萨劳卡伊部(即萨迎劳卡伊) 与阿息部夺得了大夏与索格底亚那”,“阿息人成了吐火罗的国王,而萨劳卡伊人则败亡了”。

可见,吐火罗人并非原大夏居民,而是公元前2世纪时侵入大夏的游牧人民。

据普林尼说,吐火罗人本来住在更东方,即相当於今日喀什一带地区。

所以,古典作家们所讲的吐火罗人显然是指中国古籍中的大月氏人,阿息人可能即其王族,而被大月氏人驱逐出来的塞人则是大夏的原有居民。

再次,他们认为玄类《大唐西域记》中关於睹货罗故国的记述,是个有力的佐证。

该书第十二卷中谈到,自萨旦那国(我国新疆和田) 向东“行四百余里,至睹货罗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这是玄奘返回大唐时途经之地。

而玄奘赴印途中在大夏境内也经过名为睹货罗国的故地,事见该书第一卷。

睹货罗故国和睹货罗国故地二者相距遥远,之间有何联系,玄奘未曾述及。

但学者据此研究,认为吐火罗人最初本居於喀什南部,即玄奘所言之睹货罗故国;继而向东迁徙,是为月氏人。

后来,月氏人又迁徒到大夏,并在此定居,於是大夏地区也就被加以吐火罗之名,亦即玄奘所言之睹货罗国故地。

有的学者看法稍有不同,认为吐火罗人即月氏人,喀什南部的睹货罗人则是向南遁去的小月氏人。

美国学者麦高文在其《中亚古国史》一书中赞同上说,但不同意把大月氏人的语言说成是吐火罗语。

他说:“就现时保留下来的月氏语中极少的几个字而观,月氏语显然具有东伊兰悟的性质,而非吐火罗语”。

我国学者王治来在《中亚史》第一卷中也倾向於认为大月氏人即吐火罗人。

但是,此说也有不少疏漏之处,不仅其内容意见分歧颇大,而且持反对意见者亦为数不少。

有的学者认为, 吐火罗人和月氏人原系两种不同的人民,前者本居於喀什前部,后者本居於喀什东部。

但当月氏为匈奴所败后,经过吐火罗人之地而迁入伊犁河流域。

这时,吐火罗人因气候干燥,又因受着匈奴的欺迫,便与月氏人一道西迁。

吐火罗人与月氏人於是渐渐融合,其时间大概是在他们共同占据伊犁河流域等地后不久。

也有学者认为,吐火罗人和月氏人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民,吐火罗人即原居喀什南部的睹货罗人,他们先月氏而征服大夏。

将希腊人逐出大夏的就是他们。

但不久月氏人也来了,月氏人即相当於斯特拉波和特罗古斯所说的阿息人,於是吐火罗人又被月氏所征服,但他们仍继续留居於大夏。

此外,也有学者主张月氏人属通古斯族,或西藏族;或突厥族,或与匈奴同族。

苏联社会科学院编写的《世界通史》第二卷则说,“大夏的征服者月氏显然是马萨革泰游
牧部落联盟”。

而王治来认为,其说是“海外奇谈”。

大月氏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前1世纪中期,大月氏人在为汉所败而西迁的匈奴人挤压下,南下攻取巴克特利亚,彻底结束了希腊人的统治。

大月氏人共分五部,其中一部名为贵霜(Kushan)。

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王丘就却(KujulaKadphises)击败其他四部,建立贵霜王朝(50-220年)。

贵霜王朝在第三位国王迦腻色伽(约120-144年在位)统治时期达到鼎盛,领土辽阔,包括东伊朗大部分地区和印度西北地区,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帝国。

大月氏人原信仰琐罗亚斯德教,进入巴克特利亚后逐渐改信了佛教。

迦腻色伽原本也是一位琐罗亚斯德教教徒,后皈依佛门,大兴佛教,在他统治时期,贵霜帝国成为佛教的中心,佛教影响达至安息东部地区,并波及安息王室。

迦腻色伽还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召开了佛教历史上著名的第四次大结集,对佛教教义进行修订,由此形成大乘佛教。

据中国史籍记载,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的正是生活在东伊朗地区的大月氏人:“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这是关于佛经传入中国和中国人学佛法的最早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

贵霜帝国佛教迅速传播,丘就却、迦腻色伽都是佛教的赞助者。

迦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

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贵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贵霜帝国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游牧部族,加之境内又有各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迥然相异的民(种)族,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融合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即产生、发展、成熟于贵霜时代。

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对中亚有很大影响。

犍陀罗艺术于魏晋时期沿丝路传入中国。

大月氏人的后裔
要具体指出今天哪个民族是大月氏人的后裔是相当困难的。

可以确定的是,古代的大月氏人分布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和伊朗东南一带,那么他们的后裔也就必然混於上述各地的现代民族之中。

贵霜的统治中心位於喀布尔、白沙瓦一带,因此大月氏是
今天阿富汗民族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普什图人(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又叫帕坦人)就主要是由这一地区讲东伊朗语的古代居民(主要是塞种人)和后迁来的大月氏人、嚈(左“口”右“压”)哒人结合而成的。

现今在阿富汗东北部兴都库什山南麓有一个名叫努里斯坦人的民族,其起源至今还是个谜。

努里斯坦人旧称卡菲尔人,“卡菲尔”是“没有信仰的人”的意思。

之所以这样称呼他们,是由於直到十九世纪末他们还没有皈依伊斯兰教,后来阿富汗艾米尔阿布杜-拉赫曼(Abdur Rahman, 1844-1901)派兵征服,其地始称“努里斯坦”(意为“光明之邦”),而逃到巴基斯坦的仍不信伊斯兰教,继续被称为卡菲尔人。

努里斯坦人使用的语言经研究被认为与塞种人的一支吐火罗人所使用的吐火罗语属於同一体系,而大月氏人所操的语言正与吐火罗语相近,因此努里斯坦人很可能就是从公元前二世纪直到公元五世纪时在中亚昌盛的贵霜大月氏人的后裔。

他们一般身材高大,肤色白皙,蓝蓝的眼睛,也有人怀疑是亚历山大大帝时留下来的古希腊人的后裔。

另外,普什图人还有一个近亲民族俾路支人(Baluchi),主要分布在俾路支斯坦,位於今阿富汗、伊朗和巴基斯坦三国交界处、锡斯坦(古称塞种斯坦或萨迦斯坦)之南,以巴基斯坦境内的人数为最多。

俾路支人与普什图人有血缘关系,占地广阔,内分十八个支系,其中之一名曰“布格蒂”人(Bugti),考“月氏” 一词古汉语读音近於“格蒂”,古希腊人又将马萨盖塔称为“大格蒂”,因此俾路支人中也很可能还保留得有大月氏人的馀种。

新疆今日的纪念活动
1984年在兰州湾子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铜器、铁器、环首铜刀等。

经碳14测定,这些遗存均为3200年左右的文物。

2002年至2006年,经过深入考察,初步判定兰州湾子是古代西域大月氏国的王庭所在地。

2008年6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兰州湾子举行大月氏王庭祭祀。

该祭祀是巴里坤2008年丝路文化旅游观光会开幕活动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