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
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
《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
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若此,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
赵、代良马橐他必实于外厩。
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
节选自《楚策一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
上文苏秦先陈列楚国幅员广袤,国富兵强,拥有称霸的条件,以恭维之姿态面对楚王,博取信任和好感,然后陈列楚秦的对立,一山不容二虎,说明楚秦不两立,摆明“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的利害关系,以及横纵对楚国的利害关系。
然后表明山东诸国愿意的态度,以征得楚王的支持。
该文文笔酣畅,语言明快犀利,词锋咄咄逼人,明快流丽。
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出相当高的语言艺术水准。
其次,《战国策》中的策士相当善于蓄势敛气,并且收放自如。
在论辩中,高水平的辩手往往不急于放出结论,引而不发,逐渐积累力量,积蓄气势,然后全面展开,纵横恣肆,气势磅礴。
……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
范睢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睢谢曰:“非敢然也。
”……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至秦》
秦王迎屏跪跽,态度可谓诚恳;再三求教,心情可谓急迫。
范雎已经详细的分析了天下大势,制定了天下之计,但并不急于和盘托出,直至摸准了秦王的心思,蓄足了倾泻长篇大论的气势,然后一触即发,
不可收拾,赢得秦王的信任。
再次,《战国策》倾向于说理蓄势,在纵横辩驳中并不避讳对利益“明目张胆”的追逐。
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和《孟子》两书也有着磅礴的气势,但是与《战国策》有着的气势并不一样。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节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
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齐助楚攻秦》
《庄子》纵横恣肆,气势逼人,但文章基本上阐述其哲学主张,庄子考虑问题往往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把宇宙的浩渺无边和思绪的广大豁达结合起来,塑造诸如“鲲”、“鹏”等巨大的形象和“几千里”、“垂天之云”、“将徙于南冥”等浩大的意境。
《孟子》同样也有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的特点,但是《孟子》中诸如“舍生而取义者也”等儒家思想。
《战国策》构成气势的手段是通过说理、逻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般没有多少具体的理论,多从
利害方面论辩应对,如上例中张仪“六里”、“六百里”之诈。
二.生动形象的比喻,有趣感人的寓言故事,百花齐放的修辞
《战国策》是一部以记言为主、按国别编纂的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名著。
以记言为主的文章,尤其是记录游说语言的作品,更加注重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说辞更加动听、传神,增加说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比喻在古汉语中称为譬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比喻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转难知为可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战国策士自然将这一修辞手法烂熟于心,熟练应用。
《战国策》里比喻的例子十分的丰富,类型齐全。
从形式上看,有以单字、单句、全段、全篇比喻的。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
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蠹”,本为木中害虫,此处比喻秦有汉中是害,即单字喻。
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丘山。
节选自《楚策一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
该句即单句做比喻,单句作比喻在《战国策》中十分常见。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
《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将城薛》
该段即全段用喻。
全篇用喻一般在篇尾点缀正义,几乎全篇用喻。
如《战国策-宋卫策公输般为楚设机》等。
比喻材料上看,有“就近取譬,具体可感”的特点。
所选择的材料多是日常生活、军事活动中常见的场景和器具,以及人们熟识的历史、现实人物等。
墨子见楚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
此为
何若人也?”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糟糠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恶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也。
”王曰:“善哉!请无攻宋。
”
《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将城薛》
该段连续使用了“文轩”、“锦绣”、“梁肉”来比喻富足,用“弊舆”“糟糠”来比喻贫穷。
让楚王明白攻宋无利可图,以达到劝止的目的。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比喻。
比如判断句比喻、名词做状语构成暗语等。
例句如下:
今秦者,虎狼之国也。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寓言,使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借以使人们从它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关联中得到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和教训。
恰当地运用寓言,可以使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齐欲伐魏》
以犬兔相逐而田父得利,来说明齐、魏相持而秦、楚得田父之功的道理,寓意深刻而且优美,说服力十足。
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的故事,虽则形象有别,而寓意则一。
同时,《战国策》中的说辞也使用了拟人、对偶、排比、层递、
引用、对比、夸张、反问、互文和摹状等大量的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也给说辞增添了更多的文学色彩,在增添文章说服力、可信度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战国策》语言多彩多姿,清新秀丽,文字无不“委曲达情、委婉尽意,而又明快流畅,富于波澜”[⑥],摇曳多姿的语言风格,标志着《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
本文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
其中刻划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策士形象。
正如南宋鲍彪所说:“(苏)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
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以夸嫂妇。
”(《战国策注》)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
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苏秦始将连横(1),说秦惠王曰(2):“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