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省直管县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省直管县体制
摘要: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治理环境的变化,行政层级过多导致的
高成本与低效率问题日益显现。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成为吸取县域资源的工具,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省直管县成为
今后发展的方向。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省级政府能够减少行
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更加有效地统筹地区之间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省级
政府的管理压力剧增,省级政府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直接对县级政府进行管理,将是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省直管县;体制;行政成本
1982年,为了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发展和壮大区域中小城市,中央政
府提出要改革地区体制,逐步实行“市领导县”体制。通过县改市和地市合并,地
级市具备了管辖县的职能后就成了一级政府。不过这种体制经过近三十年实践的
考验,暴露出不少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市领导县“体制改革
的现实需要由此而生。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指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改革成“省→市(县)”二级体制,地级市不再对县直接管理,
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省直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
经济体制、人事管理、财政体制、行政管理及分配机制等方面。从“市领导县”体
制到“省直管县”体制的改革发展方向,对于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促进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现行的“市领导县”体制的弊端
(一)“市领导县”体制降低了信息传递效率
当前体制下信息失真程度严重,导致了行政成本的上升和行政效率的低下,
与政府机构的“精简高效”原则相违背。由现有的“市领导县”改变为“省直管县”体制,减少一级行政层级,将大大减少行政管理成本,有利于上级政府的政令更快
地下达到下级政府,有利于下级政府更好地向上级政府反映基层的实际情况。
(二)“市领导县”体制加剧了市县矛盾
地级市机构膨胀,市县产业趋同,有限的行政区域和无限发展的市场经济区
域在矛盾中被人为强制的统一,导致重城轻乡、重市轻县的现象,市县矛盾加剧。束缚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的市级政府只是重视城市建设
和城市居民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轻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公共物品的供给,
成为我国现有的城乡发展不均衡性制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行政管理层级只
会造成大城市急剧发展和增多,而中小城市发展滞后和不足,不利于人口的合理
分布,进而造成人口与资源的不相匹配的矛盾日趋严重。
(三)市县之间财政问题突出
分税制改革后,省级以下常常出现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移的现象,造
成县域经济突出的问题是“没钱”、“没权”。“市领导县”体制使得市级政府截留了
更多财政资源,县里执行地市出台的经济政策及财税政策的力度大打折扣,势必
对地市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布局产生不利影响。许多县级政府的财政所得只
够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而没有一定的财政所得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民生
的改善。县级政府处于政府管理上的低层次,能够更便利地了解民众的需求,如
果县级政府掌握足够的公共资源,将更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二、省直管县体制的现实意义
(一)更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牵涉“城乡二元”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一省的整体经济
发展水平。从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成为
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市管县体制的初衷在于利用城市经济优势
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境。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市对
县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这在推动偏远的县市发展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存
在行政级别优势,为了满足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市级政府不自觉地把县域经济
作为自身发展的附庸,出现地级市和县(市)争夺经济发展资源的局面。这对市、
县两级经济实体的发展均有负面影响,而受害最大的还是县域经济。因此,从进
一步壮大县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必要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现今我国行政机关运行成本较高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行政层级过多是
一个重要因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表明:随着管理层次增加,机构越发庞杂,维
持这些机构运转的成本势必增多。有资料显示,“以一个中等的地级市为例,一般地厅级干部20人,县处级干部200人,科级干部1000人,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
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在1万以上,每年光工资就要财政支出2亿左右,再加上后勤、办公经费等,一年一个市本级的财政支出要在5亿左右,而全国共有260多个地
级市,匡算下来,全国每年单地级市本级的财政支出就要在1300亿以上”。省直
管县体制的实施,将大幅度地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
(三)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规律要求回归到省—县—乡三级体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且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因此,研究并遵照历史规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历代行政区划层级演变的过程来看,两千多年来,最常采用的是实三级,而有时则是虚三级”。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中华民国初期,历经2100余年的历史。综观我国行政区划
发展演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曾经出现过二级制、三级制、虚三级制和四级
制等情况,但归根结底三级制最为普遍,“在我国历史上,610年为虚三级制,占28.7%;600年为实三级制,占28.2%”。从我国行政区划演变历史来看,最终必将回归到最为普遍的三级制。
三、省直管县体制的现实困境
(一)法律的困境
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某些行政权力必须由市级政府行使。长期以来,我国都是按
照五级行政体制建立各种相关制度。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地级市政府部门的某些
管理权限得到了相关法律的进一步明确,权力下放反而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合。
当前,在强县扩权改革过程中的许多管理权限下放事实上缺乏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实行省直管县体制,还需要依法界定权限问题。必须从地方组织法上进一步
明确省级单位与县级单位各自的权限和关系,避免把北京城里的跑“部”“钱”进,演
变为各省城里的跑“厅”“钱”进。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省、市(地)、县的职责权限的
划分并不是很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职权不清,必然导致争权夺利和推诿扯皮,结果导致管理的混乱和低效率。因此,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必须从法律上明确
划分省、市(地)、县的职责权限。
(二)行政区划困境
行政区划是在既定的政治目的与行政管理的需要指导下,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在一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之上,并充分考虑历史渊源、人口密度、经济条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在国土上建立的一个由若干层级、不等幅员
的行政区域所组成的体系。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体。[2]我国省级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