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姜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姜汤
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第九6)。

本条论述胸痹轻证的证治。

胸痹原有胸痛、短气症,而本条冠以“胸痹”,复言“短气”,不言“胸痛”,但言“气塞”,可知此证胸中不痛,而以胸中气塞、短气为特点。

气塞、短气虽同由饮阻气滞所致,但在病情上有偏于饮邪与偏于气滞的差异,治疗时应遵循同病异治原则,分别施以不同方药。

饮邪偏盛者,治宜宣肺化饮,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气滞偏重者,治宜行气散结,方用橘枳姜汤。

心阳上虚,寒邪下乘,因致胸痹心痛,故脉亦应之寸微而尺弦。

胸痹病,若其人胸中气塞,呼吸困难而短气者,此为气壅饮逆所致,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积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
【组成】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不瘥,更服。

【作用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方解】茯苓作用于中焦,可健脾化痰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杏仁作用于上焦,逐胸中之水,降肺之逆气,又可开胸散结;甘草缓中健脾,使水饮去而肺气利。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益气化饮之功。

【方论】《医宗金鉴》:胸痹,胸中急痛,胸痛之重者也;胸中气塞,胸痹之轻者也。

胸为气海,一有其隙若阳邪干之则化火,火性气开不病痹也。

若阴邪干之则化水,水性气阖,故令胸中气塞短气,不足以息,则为胸痹也。

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

黄元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是土湿胃逆,浊气阻塞,肺无降路,是以短气,肺气阻塞,则津液凝瘀而化痰涎,茯苓杏仁甘草汤中杏仁和肺气而破壅,茯苓、甘草补土而泄湿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湿凝于肺,气不下行,故痹塞短气。

茯苓泄湿,杏仁润肺降气,甘草补中。

治湿气用润品,此法不可忽。

唐容川:短气者谓胸中先有积水停滞,而气不得通,肺主通调水道,而司气之入,水道不通则碍其呼吸之路,故短气也,当以利水气为主,水行则气通,故主苓杏以利水。

橘枳姜汤
【组成与用法】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功效】理气宽胸化痰。

本方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均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之证。

前者是肺气不利,饮停胸膈,重在停饮,故治宜宣肺化饮,而用茯苓、杏仁;此方主治乃肺胃气滞,气阻饮停,重在气滞,治宜行气开郁。

故方中以橘皮为君,行肺胃之气而宣通气机;臣以枳实,行气除满而利五脏;佐以生姜,散结气而降逆化饮。

三者相合,行气开郁,和胃化饮,使气行痹散,胃气因和,而胸脘气塞之症自除。

【临床应用与医案】
'1.胸痹王某某,男,68岁。

患者因阵发性心前区闷痛1周入院,入院时还伴有心慌,喘气,胸闷,双下肢浮肿,纳差。

大小便正常。

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电图检查报告:前间壁心肌梗死。

中医辨证考虑心脉瘀阻,痰饮阻滞。

治拟活血通瘀、宣肺化饮之法。

处方:茯苓、全瓜蒌各15g,杏仁、郁金、太子参各12g,甘草、当归、赤芍、川芎、桃仁、薤白各10g。

服上方7付后,患者心前区疼痛缓解,心慌、喘气、胸闷等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复查较前明显改善。

随后以茯苓杏仁甘草为基础,加党参、郁金、当归、川芎各12g,全瓜蒌、五味子、丹参各10g,桂枝、陈皮各6g,调理月余,康复出院。

[刘绍炼.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临症举隅.四川中医,1998,16(3):54]。

2.咳喘王某某,女,63岁。

1994年9月7日人院。

患者原有慢性咳喘及高血压病史10余年。

因受凉后引起咳喘复发1月余,咳嗽,咳吐白色泡沫痰,胸闷气促,动则心慌,精神差。

体查:血压
20/14kPa(150/105mmHg) ,心率84次/分,心律不齐,双肺均可闻及湿啰音,肝肋下1cm,无压痛,舌质淡红、苔白,脉微弦。

全胸片报告:左上肺部感染,陈旧性结核。

心电图:偶发房早,左室肥大伴劳损。

中医辨证属痰湿阻肺,气机不畅,兼有痰湿阻滞心脉之征。

治拟宣肺化痰,降气解郁。

处方:茯苓、丹参、蒲公英各12g,杏仁、百部、法半夏、陈皮、全瓜蒌、五味子、前胡、郁金各12g,甘草6g。

服中药10天后,咳、痰、喘症明显减少,心慌、胸闷等症缓解。

继以上法治疗20余天,病情逐渐稳定,心肺体征恢复正常。

[刘绍炼.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临症举隅.四川中医,1998,16(3):54]。

3.水肿左某某,男,74岁。

患者原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因双下肢浮肿3月,于1994年11月8日来我院就诊。

主诉双下肢浮肿,午后为甚,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慌,精神差,大小便尚可。

西医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性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

经给予扩血管,利尿,降糖药物治疗,血压正常,血糖值正常,但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

中医检查: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短、尺部脉弱。

辨证考虑脾肾虚弱,水湿停滞,心脉受阻。

治拟健脾利水,行气解瘀。

处方:茯苓、益母草、丹参各30g,猪苓、薏苡仁、大腹皮各20g,杏仁、车前子、山药各12g,甘草、白术、桂枝、陈皮各10g。

服5剂后,双下肢浮肿即消,胸闷、气短、心慌等症也明显好转,精神良好。

后以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病情稳定,情况良好。

随访1年,水肿等症未见复发。

[刘绍炼.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临症举隅.四川中医,1998,16(3):54]。

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某男,42岁,因胆囊炎、胆石症住院外科手术。

术后次日,突然呼吸窘迫浅促,咯唾痰涎,腹满呕恶,苔黄腻,脉数,延请呼吸科会诊。

查:呼吸26次/分,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湿啰音,X线示:两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伴肺不张。

除控制输液量、加强抗感染外,予宽胸理气,利肺化饮的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出入,药如茯苓
12g,杏仁10g,橘皮8g,枳实10g,全瓜蒌15g,制半夏10g,黄连3g,葶苈子12g,生姜2片,2剂药后咯出大量黄黏痰涎,病势
顿挫。

[奚肇庆.《金匮要略》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1):40]。

5.中风陈某某,男,69岁,2006年3月29日初诊。

主诉:语言欠利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20余天。

现病史: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语言欠利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当时神清、头晕,无头痛及恶心呕吐等症,自服硝苯地平控释片、阿司匹林、降压避风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改善。

于外院查头颅CT:脑梗死。

遂就诊于我科门诊并收人院治疗。

现头晕、头部沉紧感,下颌不自主震颤,语言欠利,右颜面麻木,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口干,纳多,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干,舌暗红苔黄腻,脉弦。

既往患高血压40余年,帕金森病3年。

2005年1月行胆囊摘除术诊断:①中医:中风,颤震;②西医:脑梗死,帕金森病。

治法:人院初期以生理盐水250ml加脑蛋白水解物20ml 静脉滴注。

中药予陈皮15g,清半夏15g,茯苓20g,枳实15g,竹茹5g,川厚朴15g,黄连15g,生黄芪30g,当归20g,地龙15g,桃红各20g,威灵仙30g,赤芍15g,水蛭10g,大黄10g,鸡血藤30g,珍珠母30g,生龙骨、牡蛎牡各30g。

患者经7天治疗后,语言欠利、右颜面麻木、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较前好转,但下颌不自主震颤病情复旧。

4月5日张师查房,谓颤震众医家皆从风、痰、火人手,孰不知先天吸吮动作亦为魄之所属,而肺为魄之处,又肺为水之上源,故应可从肺论治。

据其舌脉,湿热之性无疑,因而原方去当归、生芪之温燥,加远志30g、杏仁10g、炙甘草15g以清宣肺气,宁心安神。

服药7剂后颤震虽有所消减,但不明显。

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未变,故原方加重茯苓(40g)、杏仁(20g)用量,重在清宣肺气,共7剂。

4月17日张师查房,患者诉颤震明显减轻,仅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继以前法治疗。

4月29日患者下颌不自主震颤基本消失,行走如常,饮食二便正常。

继以前法治疗7日,病情基本痊愈。

[张萍,张智龙.张智龙教授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临床经验举隅,四川中医,2008,26(4):2]。

6.嗅觉障碍刘某某,女,72岁,2005年12月22日初诊。

主诉:憋喘10余年,近1周加重。

现病史:患者于2005年4月无明显诱因憋喘加重,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后转诊于“天津市第一医
院”,诊为冠心病,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蚓激酶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

1周前因情绪波动,憋喘症状加重。

经患者介绍来诊收人院治疗。

现憋喘不能平卧,动则喘甚,张口抬肩,咳嗽、咳吐大量白色黏痰,伴颈项部僵直感,鼻塞、不闻香臭,纳呆,小便量少,双下肢水肿,大便2日1行、便干,夜寐欠安,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既往患冠心病40余年,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0年,1999年行阑尾切除术。

诊断:①中医:喘证;②西医: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

治法:人院初期以美洛西林钠、硝酸甘油、喘定、速尿等药物静脉点滴。

中药予当归15g,生地15g,桃红各20g,枳壳15g,川牛膝20g,川芎20g,柴胡15g,赤芍.15g,桔梗15g,炙甘草10g,元胡15g,五灵脂15g,丹参20g,茯苓20g,陈皮15g。

患者经6天治疗后,憋喘症状较前好转,但鼻塞、不闻香臭病情复旧。

12月28日张师查房,谓“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且“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鼻为肺窍,故其鼻塞可从肺论治,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因而原方加杏仁15g、辛夷15g以开宣肺气,通利鼻窍,提壶揭盖。

服药7剂后鼻塞有所消减,但未完全改善。

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变为舌暗苔白,故原方加桂枝20g、薤白15g,以“辛甘发散为阳”重在温通心阳,共14剂。

1月10日患者诉鼻塞明显减轻,憋喘症状好转,继以前法治疗。

1月17日患者鼻塞消失,呼吸如常,饮食二便正常。

继以前法治疗7日,病情基本痊愈。

[张萍,张智龙.张智龙教授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临床经验举隅,四川中医,2008,26(4):2]。

【临证提要】《金匮要略》记载:“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枳姜汤亦主之。

”对于茯苓杏仁甘草汤的应用,应当首先掌握其基本的主治,即饮停胸胁所导致的胸闷气塞,其痛甚轻,或者不痛等症,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只要病机相同,即可使用,有时就算有一个或是两个症状具备亦可使用,如仲景所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临床凡见病涉心肺,内有痰饮,而见胸闷、短气,或心慌、浮肿等症者,均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疗,并常取得满意疗效。

【医案】
1.妊娠恶阻
初诊:2005年7月20日。

张某,26岁,停经54天,恶心4天,无呕吐,偶有中下腹隐痛。

今日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见33mm×10mm×20mm妊囊回声,胎心管搏动规则。

7月18日检测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889mIU/ml,孕酮124nmol/L。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调气降逆。

方剂:橘枳姜汤合理中汤加减。

陈皮9g 枳壳3g 干姜5g 党参12g 炒白术10g 炙甘草5g,5剂。

二诊:2005年7月25日。

恶心消失,腹痛除,口微苦,舌脉如上。

治法:健脾调气温中清热。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川连3g,4剂。

2.妊娠恶阻
参见“附子粳米汤”条第1案。

3.恶露不绝
初诊:2006年5月10日。

陈某,40岁,4月12日孕5.5个月行引产术,4月13日B超检查发现宫内残留再行清宫术,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带下黄臭,腰倦。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口略松弛偏大,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轻压痛,右侧附件轻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

西医诊断:(1)子宫缩复不良。

(2)慢性盆腔炎。

治法:行气升提,清热止血。

方剂:橘枳姜汤加减。

陈皮9g 枳实15g 炮姜6g 仙鹤草30g 阿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 贯众炭20g 蚤休20g 侧柏10g,3剂。

二诊:2006年5月13日。

阴道出血今净,纳欠,舌脉如上。

治法:健脾清热。

薏苡仁2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扁豆20g 地榆12g 槐花12g
蚤休10g 贯众炭10g 椿根皮15g,7剂。

【方剂比较】
桂枝生姜枳实汤、橘皮汤与橘枳姜汤的比较: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橘枳姜汤相比较,两方均有生姜和枳实,而前方有桂枝,后方则有橘皮,前方长于温中,后方长于利气;橘皮汤与橘枳姜汤相比较,两方均含有生姜和橘皮,后者多了一味枳实,加强了前方的行气功效。

【按语】
橘枳姜汤是治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的方剂。

程云来说:“气塞短气,非辛温之药不足以行之,橘皮、枳实、生姜辛温同为下气药也。


案1、案2均为妊娠恶阻,案1恶心,中下腹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证属于脾胃虚寒,兼有气滞,橘枳姜汤原非治疗妊娠恶阻,但根据该方具备温中行气,化饮降逆的功效,以此方治疗胃寒痰饮气逆的恶阻是吻合的,和理中汤合用,使该方成为一张温中健脾,调气降逆的方剂;案2病由妊娠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所致,故用橘枳姜汤合附子粳米汤治疗,使温中散寒之力更宏。

案3为引产之后再行清宫导致的恶露不绝,带下黄臭,妇科检查证实有慢性盆腔炎,湿热为患可知;腰倦脉细,子宫缩复不良,气陷可测。

今改变橘枳姜汤原方的药物比率,重用枳实提气以收缩子宫。

枳实味苦、辛,微寒,古人对其能够收缩子宫、直肠的功效已经了解。

《经验方》用“枳壳二两,去穰煎汤,温浸良久,治疗产后生肠不收”,生肠者子宫是也;《千金要方》用枳实热熨治疗脱肛。

只是古人限于枳实破气之说,而未缕析其提气之功。

方中陈皮与枳实同属芸香科,其效相类。

改生姜为炮姜,增强其止血功效。

所加药味中,除仙鹤草、阿胶、荆芥炭、侧柏止血之外,贯众炭、蚤休两味均具有抗炎和收缩子宫的作用。

由于药证相符,故其效显彰。

胡希恕按: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这幅幅如满就是气塞,就是气塞满。

噎塞,不但胸部这块憋,咽喉也憋,噎塞就是气还是往上撞的。

习习如痒,老是像痒似的,所以我们治梅核气这类的咽喉不利,常常大量用橘皮也起作用,我们常用
的不是半夏厚朴汤吗?这半夏厚朴汤合用橘枳姜汤也挺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噎塞习习如痒,咽喉老是不利落,老感觉发痒。

喉中涩燥、唾沫,喉中感觉干,这后世方剂一看到喉中干,橘皮、生姜就不能用了,其实这个方子健胃,胃健就能生津,橘皮、生姜都能健胃,促进食欲,所以如果胃不好也有用橘枳姜汤的机会,要是加上人参、茯苓、白朮不就是茯苓饮吗?茯苓饮就治胃的。

那喉中涩燥,不能吃东西,也燥也干,但是由于胃中有水,所以多唾涎沫,这是孙思邈在方后他这样注的,有助我们参考吧,橘枳姜汤药我们是常用的。

【运用】
一、胸痹
陈龙跃医案j张某某,男,37岁。

1987年6月7日初诊。

咳嗽已3年,诊为“支气管炎”,用青霉素、麦迪霉素、甘草片、罗汉果止咳冲剂、痰咳净、半夏止咳露等,皆不效。

细询患者,方知咳嗽虽久但不剧烈,且痰不多,入夜有轻度喘息,胃脘胸胁及背部均隐隐作痛,稍有畏寒,纳差。

脉迟而细,苔薄白。

此证颇似《金匮要略》胸痹、胸中气寒、短气证,遂以橘枳姜汤加百合治之:橘皮、百合各15克,枳实6克,生姜10克。

服药3剂后,诸症消失,胁背疼痛亦止,但胃脘部尚有隐痛。

续进原方,加大百合剂量为25克,服2剂而痊愈。

(浙江中医杂志1990;(5>:197)
按语:本案入夜有轻度喘息(亦谓短气),以及胃脘胸胁及背部有隐痛,实乃胸痹之轻证。

故选用橘枳姜汤方加百合治疗。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谓:“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则诸气俱调。

”橘枳生姜有辛温通达之力;百合甘润微寒,有降诸气之功。

诸药相配,一温一凉,柔中有刚,使痹开气行,则喘息可除,不治咳而咳自止,诸痛也随之消失。

二、心悸(频发室性早搏)
陈津生医案:富某某,女,56岁,干部,1985年4月5日就诊。

证见:心动悸,脉结代。

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

经中西药(中药如炙甘草汤等;西药如氯化钾,乙氨碘呋酮等)治疗不效。

伴胸闷窒塞、短气、脘闷、纳呆、恶心欲吐,一日中之大半倚卧床榻,动之稍剧即短
气动悸不已。

观其体丰、面白、舌略胖、苔薄白润。

拟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茯苓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枳壳10克,水煎,日一剂。

1剂入咽,短气窒塞大减,3剂毕,早搏消失,脉缓匀齐,纳增,追访至今未再发。

(北京中医杂志1988;<3>:19)
按语:本案之脉结代,先投炙甘草汤所以不效,是因其非由阴阳俱损所致。

而其体丰、面白、脘闷欲吐等,则属湿痰壅盛,阳气不能通达之证。

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以祛湿通阳,又加枳壳以逐痰宽胸。

由于方药切中病机,故仅服三剂即愈。

三、水肿
宗像敬一医案:患者T.M,7l岁,牙科医生,于1979年3月,诊断为肾病,用类固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临床所见未提示肾功能减退,本人与家属强烈要求用中医治疗。

试用十几种药方均未获得明显疗效,用补气健中汤加当归、木通、升麻与真武汤并用,终于成功地使临床症状缓解,八年来病情基本稳定。

但是,自1988年1月起,患者无感冒等任何诱因出现了蛋白尿(++~+++),伴下肢轻度浮肿。

随着季节变化,到3月份浮肿逐渐加重。

改用茯苓四逆汤合真武汤观察2周,浮肿仍未控制,5~7月用补气健中汤加真武汤治疗;血中蛋白量仍低,浮肿加重,于8月份再次用补气健中汤和真武汤加味无效,体重近70公斤(平常55公斤左右),浮肿已由下肢扩展到腹部、颜面及上肢,患者出现哮喘和短气,不能平卧。

根据患者浮肿、口微渴、小便不利、纳尚可、哮喘及气短、心下痞硬和便秘,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大黄兼真武汤加减。

服药3天后,尿量明显增加。

两周内体重减少10公斤,浮肿情况除下肢尚有残余外,其他各处均有改善。

但10月上旬,因天气变化和盐的摄取量增多,下肢及手又出现轻度浮肿,未发现哮喘和气短。

经加大一倍剂量服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后,排尿量再次增加,浮肿消失。

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同方一个月。

(湖北中医杂志1990;<2>:封四)
按语:本例是针对哮喘、气短、颜面及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口微渴及心下痞硬等症状进行治疗而获得了显效。

用药一个月后,哮喘、
气短消失,以后用同方其它症状也进一步改善。

因此,本方对进行性肾病伴高度浮肿的患者有效。

四、喘息
吉益南涯医案:一男子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面色青,胸中悸,脉沉微。

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使服之。

3剂,小便快利,诸证痊愈。

(《皇汉医学》1956)
按语:仲景有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本案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乃饮停胸膈,故服茯苓杏仁甘草汤,使小便快利而愈。

橘枳姜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应用导读】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共司气机升降;气机只可升降,不可郁滞,郁滞则为病。

脾胃气郁证以胃脘痞闷,脘腹胀满,脘腹窜痛,或胸脘引痛,心下痞闷,脘腹浊气逆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为主。

【方药解读】
橘枳姜汤是辨治脾胃气郁证的基础代表方,由陈皮一斤(48g),枳实三两(9g),生姜半斤(24g)所组成,以行气降逆为主。

运用橘枳姜汤,若是辨治脾胃气郁证,最好用橘枳姜汤原方用量比例;若辨治以气郁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枳实、陈皮用量;若辨治以气逆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生姜用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方运用则是最佳选择。

1.药用个性
(1)陈皮味辛、苦,性温;以辛为主,苦为次。

辛温旨在运脾,苦温旨在降胃。

(2)枳实味苦、辛,性寒;以苦为主,辛为次。

苦寒旨在降浊,辛寒旨在理气。

(3)生姜味辛,性温。

辛温旨在醒脾开胃,行散降逆。

2.药用配伍
(1)陈皮与枳实:两苦相济旨在降气,两辛相济旨在行散,辛苦相
济旨在升清降浊;寒温相济旨在协调阴平阳秘。

(2)陈皮与生姜:两辛相济旨在升散,苦以降泄。

(3)枳实与生姜:两辛相济旨在行散,平调寒热。

【橘枳姜汤合方辨治脏腑兼证】
1.脾胃气郁证与脾胃病证病人既有急、慢性脾胃疾病,又伴有脾胃气机郁滞,根据病变证机及病证表现仅治脾胃疾病或脾胃气机郁滞都有其局限性,对此只有相互兼治才是最佳选择。

(1)脾胃气郁证与脾胃郁热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气郁证伴有脾胃郁热证如胃痛,不思饮食,口苦,口臭,烧心,舌质红,苔薄黄。

对此既要治脾胃气郁证又要治脾胃郁热证,可选用泻心汤和栀子厚朴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方以泻心汤和栀子厚朴汤清泻脾胃郁热,以橘枳姜汤行气降逆。

合方组成:大黄6g,黄连3g,黄芩3g,栀子14g,厚朴12g,陈皮48g,枳实9g,生姜24g。

(2)脾胃气郁证与脾胃虚寒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气郁证伴有脾胃虚寒证如胃痛,不思饮食,喜热怕冷,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对此既要治脾胃气郁证又要治脾胃虚寒证,可选用理中丸与橘枳姜汤合方,方以理中丸温补脾胃,以橘枳姜汤行气降逆。

合方组成:人参9g,白术9g,干姜9g,炙甘草9g,陈皮48g,枳实9g,生姜24g。

(3)脾胃气郁证与脾胃气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气郁证伴有脾胃气虚证如胃痛,不思饮食,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对此既要治脾胃气郁证又要治脾胃气虚证,可选用黄芪建中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方以黄芪建中汤补益脾胃,以橘枳姜汤行气降逆。

合方组成:桂枝9g,白芍18g,大枣12枚,胶饴70ml,黄芪5g,炙甘草6g,陈皮48g,枳实9g,生姜24g。

(4)脾胃气郁证与脾胃气阴两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气郁证伴有脾胃气阴两虚证如胃脘隐痛,饥不思食,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对此既要治脾胃气郁证又要治脾胃气阴两虚证,可选
用麦门冬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方以麦门冬汤益气养阴,以橘枳姜汤行气降逆。

合方组成:麦冬168g,半夏24g,人参9g,粳米9g,大枣12枚,炙甘草6g,陈皮48g,枳实9g,生姜24g。

2.脾胃气郁证与心病证病人既有急、慢性脾胃疾病,又有急、慢性心血管疾病,根据病变证机及病证表现仅治脾胃疾病或心血管疾病都有其局限性,对此只有相互兼治才是最佳选择。

(1)脾胃气郁证与心热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气郁证伴有心热证如心烦,或心痛,失眠,舌质红,苔薄黄。

对此既要治脾胃气郁证又要治心热证,可选用栀子豉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方以栀子豉汤清泻心热,以橘枳姜汤行气降逆。

合方组成:栀子14g,香豉10g,陈皮48g,枳实9g,生姜24g。

(2)脾胃气郁证与心阳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气郁证伴有心阳虚证如心悸,或心痛,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对此既要治脾胃气郁证又要治心阳虚证,可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方以桂枝加附子汤温补心阳,以橘枳姜汤行气降逆。

合方组成:桂枝9g,白芍9g,附子5g,大枣12枚,炙甘草6g,陈皮48g,枳实9g,生姜24g。

(3)脾胃气郁证与心血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气郁证伴有血虚证如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对此既要治脾胃气郁证又要治心血虚证,可选用酸枣仁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方以酸枣仁汤养血安神,以橘枳姜汤行气降逆。

合方组成:酸枣仁48g,知母6g,茯苓6g,川芎6g,炙甘草3g,陈皮48g,枳实9g,生姜24g。

(4)脾胃气郁证与心阴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气郁证伴有心阴虚证如心烦,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对此既要治脾胃气郁证又要治心阴虚证,可选用百合地黄汤和芍药甘草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方以百合地黄汤和芍药甘草汤合方滋补心阴,以橘枳姜汤行气降逆。

合方组成:百合14g,生地黄50g,白芍12g,炙甘草12g,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