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块状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块状经济”——以浙江省为例
1
【摘要】“块状经济”,是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一个词,也是各地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而在浙江省,这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一般来说,“块状经济”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产业上高度关联集聚;空间上高度集中。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在对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块状经济”与特色产业及及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一些简单的思考。

“块状经济”这一概念,是费孝通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来的。

历史的或偶然的因素,诱发了“块状经济”在某地萌芽,依托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结构的产业组织,“块状经济”不断创新和集聚生产要素,逐步发育壮大。

“块状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大推力和产业基础。

为了读懂“块状经济”,我们对“块状经济”本身及与它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作一些认识上的思考。

一、“块状经济”的认识问题
(一)何为“块状经济”。

在认识“块状经济”之前,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产业及产业集群。

所谓“产业”,本来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有时也专指工业。

后来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则推而广之,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等的企业或组织。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首先由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1990年提出,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分析和描述这种现象时常常用“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

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揭示了相关产业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

我们已经知道,产业集群指的是,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地区的产业成长现象。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产业集群,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
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与此同时,国内的产业集群也发展得相当快。

中小企业集群通常是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中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区域集聚的现象。

从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美国的加州硅谷到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专业镇以及浙江的快状经济,中小企业集群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目前,对什么“块状经济”的说法很多,认同度比较大的说法是:“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投资主体明确、产品趋同、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并由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因此也称之为区域特色经济。

块状经济,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的一些叫法,诸如“集聚综合体”、“柔性生产体”、“企业群落”、“专业化产业区”、“特色产业区”、“区域生产综合体”、“地方性产业集群”等,内涵大体相同。

对于“块状经济”的概念,长期研究浙江“块状经济”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认为,“块状经济”在浙江星罗棋布。

它指的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

构成“浙江模式”的“块状经济”均成为省内县市或乡镇的经济支柱。

支撑这些“块状经济”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

到底何为“块状经济”,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我们认为,所谓“块状经济”,是指以集聚化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体,立足于特定的地域和资源,面向市场,实行专业规模生产的经济组织形式。

“块状经济”,应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连接起来形成一定的工业集聚地域的经济。

“块状经济”应是局部地区规模较小的以生产专业化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即围绕某一产业而生产及由此衍生的各类市场在空间表现形态上集中化的经济。

“块状经济”的实质是类似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即同类企业或由此产生的实体在地理上集中。

“块状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形式,我们认为它是空间规模上小于区域经济的经济形式;“块状经济”是一种产业组织形态:生产销售规模化、专业化。

“块状经济”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说特殊状态,按照波特(Poter)的观点,产业集群有刚开始诞生的集群、幼小的集群、已经形成的集群和正在衰落的集群,所以说,“块状经济”应是其中表现集群特征的形式。

(二)“块状经济”的特点。

“块状经济”有别于“低小散”经济,其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通常是当地的经济增长极。

有两个基本特征:布局地理集中度高,同类企业集聚发展。

从主要载体上看,“块状经济”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从立足产业来看,一般多立足于当地的特色资源型产业,主要表现为小、特、尖;从组织模式来看,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从空间
布局来看,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

浙江的“块状经济”是区域集群性经济(技术、资金、品牌的集聚),它以家庭工业为核心,其最大的特色是以小搏大,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

浙江的“块状经济”除了表现在各种产业都在地域上高度集中外,还体现在,这种高度集聚的产业都独具特色。

在浙江省,其“块状经济”的突出特色是产业链分工特别细、特别专、特别全;另外,它还表现为是走出去的经济,浙江的“块状经济”不仅面向浙江,而且面向全国和世界;商会作用突出;生产与市场相结合:一边重视办工厂,一边重视跑市场。

二、“块状经济”与特色产业
(一)对特色产业的理解。

特色产业,即立足于本地区的既有的丰富的独特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对资源进行专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和组织。

特色产业首先强调其“特”,“特”可以是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也可以是独特的市场环境,如专业市场,光彩大市场;其次它强调必须是产业,即“特”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形成一种差异化比较优势,促进地方工业的兴起、发展和振兴。

(二)特色产业当成为“块状经济”的支柱。

特色产业应当也可以成为“块状经济”的支柱。

“块状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形式即载体,特色产业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特色产业本身具有优势,而“块状经济”又能很好的组织产业发展,产生更多的优势。

两者的结合发展无疑是优势衔接,优势互补,达到资源与经济形式组合的最优化。

研究认为,依托区域的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发展专业化的特色产业,然后通过企业集群,构筑价值链,开展增值活动,可以形成地方生产系统,取得竞争优势。

(三)浙江“块状经济”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从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块状经济”与特色产业天生相融,相互促进:特色产业块状化,“块状经济”特色化。

这主要表现在“一镇一品,一县一业”。

浙江“块状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是因为浙江特色产业具有其独特的产品优势,其产品虽小但却好却新,其产品无论在制造工艺上,还是创新性上都超越全国同类产品的制造水平,使其牢固的占据了全国市场。

还有浙江特色产业的高度集聚在其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产业集聚区独特的竞争环境,群体规模优势的体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高度紧密,区域信誉和品牌效应的溢出都为其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力保证。

另外,政府的积极引导、为特色块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浙江以特色产业为支柱的“块状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支柱:据统计局统计,2005年
浙江30个制造业中,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10%以上的产业共有17个,这表明浙江这部分产业的地理集中度和区域分工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

浙江有23个围绕一个产业发展的地块产值达到100亿~200亿元。

块状经济典型代表有:温州的服装鞋业,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纺织,台州的水泵阀门,湖州的童装,萧山的化纤,嘉山的木业,乐清的电工电器,海宁的皮革等。

“块状经济”是“浙江现象”的一个重要表象特征,也是破解“浙江现象”的一把钥匙,而在浙江的各个地市中又以温州的特色产业更具特色。

全国经济看浙江,浙江经济看温州,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经济之所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市场与产业互为依托、一镇一品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

温州形成了以市场交换为纽带、优势互补的特色企业群体规模,发挥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优势,成为温州驶入市场经济海洋的“航空母舰”。

在温州全市11个县(市、区)中,特色产业(产品)产值超过10亿元的就达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

温州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区域为轴心,以市场为依托,以生产特色产品的,强势企业为龙头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

浙江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主要是指:在社会化分工协作基础上整合的态势;产品结构动态调整的态势;企业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的态势;市场开拓从国内向国外拓展的态势。

浙江的战略立足点,将重在优化市、县特色产业布局,强化特色“块状经济”的辐射力,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形成要素定向集聚、区域形象共创的系列产业群,推进合理布局、有机组合的特色“块状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块状经济”与县域经济
(一)对县域经济的理解。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是以县级区内的国土为载体,以县域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在全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依托本地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社会人文特定资源,形成地域特色;在地理上属于县级政权领导,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它在参与县域间分工之外,还应融入更大的区域合作中。

当前的县域经济应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二)“块状经济”当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

县域经济可以有许多的发展依托形式,但工
业应当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而“块状经济”又是工业经济的最优秀组织形式。

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认为“块状经济”应当也可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

县域经济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特色化、多样化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依托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立足于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块状经济”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他立足于某些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强调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建立在与之相应的资源优势条件之上,即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较低的企业运营成本)和产业交易成本低和良好的外部性优势。

二者在依靠点、支持主体及发展目标上可以是一致的。

我们认为,县域经济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有竞争力,必须立足于本区域内部,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确立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块状经济”。

具体来说,要将县域建设工业园区与“块状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将招商引资与当地发展“块状经济”结合起来;将民营经济发展与“块状经济”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将城镇化建设与培育“块状经济”结合起来。

(三)浙江“块状经济”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在浙江省,“块状经济”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良性互动。

浙江目前甚至出现县强于市,农村强于城市的局面。

而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块状经济的发展,“块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

中小企业是“块状经济”的主体,专业市场与特色制造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是浙江县域“块状经济”的鲜明特点,形成了“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产业大规模”。

较发达的“块状经济”造就了较发达的县域经济。

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的“块状经济”,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生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效应。

目前,县域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全省的60%以上。

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年和2004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均有30个县(市)入围,所占比重在各省市区中遥遥领先。

2003年,浙江县域行政区域占全省87.6%,县域生产总值6296亿元,占全省的63.1%,县域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依次为9.8:57.7:32.5。

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651.13亿元,占全省的44.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为305.7亿元,占全省的43.3%。

全年出口总额202.62亿美元,占全省的48.7%。

浙江县域经济的强,实际上强在乡镇经济上。

浙江共有88个县(市),目前自己形成“块状”的乡镇经济就有85个。

乡镇块状经济的总产值已经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发展县域经济,浙江选准了一个突破口——发展乡镇经济。

最新统计显示,浙江省现有各类所有制乡镇企业100多万家,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已从两年前的42.83%上升到2006年初的45.65%,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已占人均年纯收入的
52%。

而乡镇企业缴纳的税金也占了浙江省财政收入的近60%。

四、“块状经济”的优势
“块状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问题,但作为极具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在这里,我们想着重探讨一下由它发展带来的优势。

“块状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由它自身带来的优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块状经济”具有产业集聚优势。

有一项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最害怕的并不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而是中国的产业集聚。

跨国并购使中国的企业做强,而产业集群使中国的企业正在做大。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产业集聚优势已经超过低成本优势,成本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投资流向拥有独特的产业产业集群的地区。

具体的来看,“块状经济”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聚优势。

产业集聚优势是指由产业集聚因素形成的额外收益,包括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和创新效益。

产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有利于生产效率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块状经济”中集群的中小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产生了独特的优势。

1.外部效益主要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内经济的外部性,这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集聚可以产生了许多服务性机构,从而产生了规模性和集中性的需求和供给,营造新的市场;还有就是信息传递的外部性。

镶嵌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单个企业不易获取的生产经营条件,并可组合成区域产业规模,享受与大企业同样的范围经济,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和相关机构的集聚,企业可较便捷地从外部获得信息、资源和有经验的员工及专业人才,降低搜寻成本;还可得到关联机构所提供的设计、培训、物流、融资和技术援助等外部支持。

2.网络效益是指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带来的额外收益。

网络促进了企业见的了解和信任,降低运输成本,为创业过程提供重要的社会力量。

3.创新效益是指产业集中使区域创新系统具高效率,引起产业集群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

(二)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根据波特(Poter)的竞争理论,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是最基本的优势。

低成本竞争优势,建立在与之相应的资源优势条件之上,即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较低的企业运营成本和产业交易成本等。

低成本包括绝对的低成本和相对的低成本优势。

块状经济可以促使企业
生产和专业市场的集中化,从而加快了成本的降低速度,促使应链的综合成本降低,使交通等各项费用降低。

生产专业化,企业采用弹性专精(指专业化加灵活性)的生产方式,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地方网络,产生较强的集体效益,这比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更具灵活性,明显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三)创新优势。

群体竞争优势,可促使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促使企业自主创新优势的形成。

同行竞争,相互在竞争中学习,可以迅速提高整个行业的装备技术水平。

同类企业和相关产业高度集聚,有利于相互学习和激励创新,形成知识溢出、技术扩散和整合优势的内在机制,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并向增值环节的上端攀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