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白茶产史寻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松溪县位于闽浙边陲山区,气候土壤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据《松溪县志》载,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最早置建安郡领十县之一的东平县,即今松溪县,另含浙江庆元县南部及政和县东平一带地方,县治地在今松溪县旧县乡[1]。位居古代“越五剑之首”湛卢剑出自湛卢山,此山乃松溪县第一名山。湛卢山现存摩崖“香岩”石刻与城郊松溪河边迴场的北宋“九龙窑”兴盛史,都隐约见证松溪古茶史痕迹。宋“北苑贡茶”产地所指“东溪”,也是建溪上游源自浙江庆元百山祖的松溪河,自古两岸都是建茶重要产区。20世纪80年代,松溪茶业进入鼎盛时期,成为福建两大明珠之一,享有“南有安溪,北有松溪”美称。蒸青茶与花茶出口创汇曾跃居福建省前茅。近期,松溪县摘得“中国名茶之乡”头衔,“松溪绿茶”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可是茶界对松溪白茶历史文化认知较少,产史悠久的白茶尚未列入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本文针对松溪白茶史迹作初步查证与研究,敬请茶界斧正。

一、祖先传承,历史光耀

通过晾、晒、焙,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在松溪县民间作为药膳之用,及赶庙朝拜、盖房上梁、婚嫁与葬祀用,自古以来是“七宝”之一必备的珍品。

据林今团《建阳白茶初考》[2]《关于贡眉白茶》[3]文载,最早的贸易白茶于清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创制于建阳樟墩吉坑。位于此白茶发源地东面,与樟墩紧邻,言语交流无碍、民间习俗一样、经贸时常互通、嫁娶通婚频繁的松溪花桥乡塘边、路桥、寺坑、大浦、源尾等村,先传入白茶工艺,利用当地菜茶制成松溪小白,花色品种先有白毫茶与寿眉,为区分品质继而增加了贡眉。后从吉坑一带引种水仙品种,制“水仙白”。又从政和铁山引种政和大白茶制“白牡丹”,水仙白茶且常用于拼配白牡丹。据老茶农反映,清末民国期间生产的小白、水仙白、白牡丹,都是沿山路用肩挑到建阳区樟墩镇

松溪白茶产史寻迹

朱步泉,施成就

福建省松溪县天园生态茶科学研究所,353500

摘要:福建松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属北苑贡茶延伸产区。白茶民间药膳等用途追溯史更早,同建茶起源。贸易用的白茶从邻县建阳吉坑一带传入,先传工艺,用当地菜茶品种制成的白茶称“小白”,俗称“白仔”。后引入水仙与政和大白茶品种制成白茶,亦称“白仔”,但通常将水仙制的称“水仙白”,政和大白茶制的称“大白”。“白仔”各花色产品史上曾极其兴盛。1949年后,松溪白茶又经历跌宕起伏,形成“小白”“九龙白”差异化特色产品发展格局。

关键词:松溪白茶;产史;小白;九龙白;差异化;特色

作者简介:朱步泉,男,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高端茶产品研发、茶产业调研及茶史研究,E-mail:465599168@。

出售。松溪茶业局在1980年调查发现的树龄达百年以上、树高3~4m的水仙古茶树,如今多数被茶企购买移种,以塑企业形象。樟墩小白茶工艺史上还传入郑墩镇青山村,青山村民将制好的白茶挑到樟墩卖,交通更方便。

境内郑墩镇与政和东平镇紧邻,属白茶延伸老区。两地位于白茶发源地樟墩吉坑一带的南面。据《松溪县志》《政和县志》考,古时东平里(今政和东平镇),原归松溪县管辖,在宋咸平八年划入关隶县。政和东平镇现与松溪郑墩镇的两镇政府所在地按县道计程仅9km,古往今来两地民间亲如兄弟,墟期热闹非凡,行人商贾川流不息。改革开放后,东平私营创办白茶厂在先,郑墩一带茶农生产的白茶几乎都卖到东平茶厂。

松溪县白茶史上还有跟红茶相伴与交替而行的足迹。据《松溪县志》《政和县志》同载,今政和锦屏(古称遂应场)自古属松溪县辖地,民国30年(1941)10月,松溪县长周必璋以遂应场乡远离松溪本土,难以管理为由,报民国政府批准,将其划归政和县一区管辖。史上遂应场用小种茶树嫩芽制成“仙岩工夫”,驰名中外,追溯产史距今已200多年。而政和大白茶是清光绪五年(1879)被发现并压条繁殖。遂应场的叶之翔等人于1896年最早采制政和大白茶,按“仙岩工夫”工艺制作红茶,始称“政和工夫”。史实充分证明“政和工夫”出自松溪“仙岩工夫”。由于遂应场与今茶平乡史上同属松溪县东关里辖地,互通交流频繁,故政和大白茶辐射茶平乡时间最早,促使该乡扩大种植面积60%,由此寓意盛产茶叶的“茶平”地名产生。茶平乡与遂应场以及近邻的政和铁山、稻香等地一样,原主产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因清末一度滞销,故纷纷利用政和大白茶改制白茶,几乎家家户户采单芽。采单芽制成的白茶与采菜茶笋芽一样称“白毫茶”或“白毫芽”;采一芽一二叶剥取芽针制的称“白毫银针”,这两种茶叶贸易上均称“南路银针”。还有

采一芽一二叶嫩梢制的称“白牡丹”;剥去芽针的余梢(俗称茶头)与采二三叶芽头细小的夏秋茶制的白茶均称“寿眉”。据《松溪县志》记载,1892年松溪产茶235t,半数以上是白茶。即使因内战影响,1934年松溪县茶山仍有1280hm2,出售白茶67.5t,占总产105t的64.3%。所产茶叶都是用船运,源源不断由松溪河途经建瓯、南平通往福州出口。1937年2月下旬,县里选送白亳茶、仙岩工夫红茶等参加福建省土特产竞赛会[1]。

二、历经跌宕,乘势返航

1949年,松溪县茶叶面积仅剩53.3hm2,产量13.5t。之后,松溪县白茶恢复速度很快。1962年,即使处于最艰难期,茶园面积也超200hm2,产量75t,其中白茶约占40%。据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所述,当年全省白茶总量157.5t,松溪白茶28.5t,占全省18.3%,列第二位;建阳列第一位,福鼎列第三位,福安与政和分列第四、五位[4]。据两位先后毕业于福安农校的老人——今年83岁的游乃恩与79岁的黄可芳回忆:“当年老茶区花桥乡生产的白茶年产约1.5t,因私自挑往建阳樟墩出售很方便,故张老的调查未能统计在内”。松溪县白茶1969年迅速发展到150t。福安农校大专班1963年毕业的叶顺仁回忆说:“松溪所产白茶调建瓯茶厂(红茶调政和茶厂)精加工,由中茶公司出口,故没有松溪的品牌。”20世纪70年代,受变化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影响,红茶、白茶出现滞销。松溪开始转向生产绿茶与花茶。1979年白茶的收购量剧降到8.2t,1982年全部停产。

松溪县境内的湛卢山,与白茶有着深厚渊源。自有白茶起,此山四周就被松溪与政和的白茶老区环抱着。20世纪80年代,松溪县科技人员在湛卢山下双源村育成了“九龙大白茶”,兼具发芽特早、芽头特长、毫心特白,香高味爽的优异品性。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报告显示:九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