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作家赵树理

合集下载

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的创作特点:融合民间说唱文学样式形 成独特的评述小说形式;语言幽默,通俗易懂,适 合农民大众的口味。
赵树理方向:在解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的 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 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病 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 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3.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他一面热情讴歌了小二黑和小芹这 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象二诸葛、 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
赵树理小说的整体思想艺术特征:
1、塑造了一系列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2、农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评述体的叙事结构,
二诸葛的形象
1.思想落后,封建迷信。(不管干什么都要看一看阴阳八卦,黄道黑道) 2.胆小怕事,奴性心理。(让区长“恩典恩典“) 3.落后的封建家长观。(包办婚姻) 4.关爱儿子,善良质朴。(救难民的女儿,儿子被抓后吃不下饭)
三仙姑的形象
1.装神弄鬼,骗人财物,(米烂了,跳大神) 2.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符合她的年纪的打扮) 3.心理扭曲,自私冷漠,(嫉妒女儿,反对她的婚姻) 4.落后封建,(见到区长就哭天喊地)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
一、问题小说,揭露农村存在 的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
思想,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 反映 了农民思想的弊端 四、叙事,写人都用白描手法,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 五、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 注意地方 色彩 和乡土风味。

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赵树理简介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青年时代曾外出求流浪求学,曾就读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一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发表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

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事务,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

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

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迫害、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

中国现当代文学:九、孙犁、赵树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九、孙犁、赵树理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解放区文学成就;第二节讲述赵 树理的小说创作。
教学重点: 解放区文学成就;“山药蛋派”;赵树理小 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孙犁小说的风格。
必读作品及 《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荷花淀》 文献: 《白毛女》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解放区的文学成就: 一、描写工农兵的小说:
三、走向民间的戏 剧: 出现了《兄妹 开荒》、《夫妻识 字》、《牛永贵挂 彩》、《惯匪周子 山》、《一朵红花》 等广泛流传的新秧 歌剧。
在此基础上,先后产生了贺敬之、丁毅执笔的 《白毛女》,阮章竞的《赤叶河》,魏风等执笔 的《刘胡兰》等代表剧作。
《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民族歌剧 的奠基之作。故事来源于晋察冀 边区流传的一个关于“白毛仙姑” 的传说,后经鲁艺工作团改编, 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1945 年由鲁艺工作团演出,全剧以喜 儿与黄世仁的阶级仇恨为主线, 表达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 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
②类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尚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 传统的老一代农民,以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他们的悔 悟,寄托了作者对老一代农民的殷切希望,表现了新社会 对农民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
九、孙犁、赵树理
孙犁简介
孙犁,原名 孙树勋,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 荷花淀派 ” 的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荷花淀 》,中篇小说 《 村歌 》《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 》, 叙事诗集《 白洋淀之曲 》。
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现代 小说家 、 人民艺术家 , 山药蛋派 创始人。赵 树理开创的“ 山药蛋派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 文学流派之一。他善于刻画农村中那些具有浓厚小生产者狭隘意识的富 有个性的人物,被称为描写中国乡土文化的“ 铁笔圣手 ”。其代表作 品有短篇小说《 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 李有才板话 》和长篇 小说《 李家庄的变迁 》《 三里湾 》等。

05.赵树理和“山药蛋派”解析

05.赵树理和“山药蛋派”解析
色。我们普遍承认 “山药蛋”派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非常新鲜原因即在于他们; 第一、对于民族形式不是套用,而是吸收其 可为我用的精华;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也注重从外国进步 文学中吸收营养。


第五,语言的运用。“山药蛋”派用的语言 是山西农民的语言,从而和以其他地区群众 语言创作的作家形成迥然不同的语言特点。

二:赵树理和山药蛋派

1、概述
山药蛋派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 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 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 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 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 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流派。 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 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 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 他们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实 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 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 杂性与多样性。
4、缺陷和发展前途

比如描写的生活面不够广阔,反映时代的 巨烈的矛盾、斗争不够直接有力;包括赵 树理在内,也有重事轻人,为了照顾故事 性偶有叙述拖沓之处;或强调解决问题配 合当前任务,在自己还未从生活的感受中 提炼出自己的主题时匆忙动笔,以致写出 过个别内容不够充实,人物性格缺少个性 的作品等。
三:赵树理选择题材的特点

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 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 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 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 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 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 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2、形成

中国当代作家简介

中国当代作家简介

当代作家简介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杨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全传》等。

《荷花淀》是孙梨在1945年创作的优秀短篇。

作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县人。

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长诗《向太阳》、《火把》等。

1932年7月,艾青团从事爱国运动在上海被捕入狱。

在狱中正式开始诗歌创作,《大堰河——我的褓姆》即其中之一,带有自传性质。

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发了对哺育他长大的褓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

《手推车》作于1938年初,是艾青名作之一。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东诸城县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之歌》、《生命的零度》等。

臧克家的诗多以旧中国农村生活为题材,因而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原籍长乐县),女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寄小读者》是一本书信体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国时写的。

贯穿全书的,是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讴歌和赞美。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著作有话剧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雷雨》以二十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悲剧。

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赵树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描写了中国农村的种种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感受,其中尤以老一代农民形象的描写最为深刻。

本文旨在就赵树理小说中老一代农民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老一代农民的形象特点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综合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元素,具有以下特点:1. 素朴、淳朴老一代农民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的表现上都非常的沉稳、素朴、淳朴,他们的言行显得非常的朴实无华,不张扬也不浮夸,更多的是以老实待人的姿态来表现出他们的深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态度。

2. 坚忍、顽强在小说中,这些老一代农民历经多年的辛苦劳作和社会的冷漠与不妥协,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通过顽强不屈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克服了多种困难,最终获得了自己应有的生活尊严。

3. 品慎、恭谦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也普遍表现出了品慎和恭谦的特征:他们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非常清醒,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谦和的精神,凭着顽强的毅力、过硬的品德,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关注。

二、老一代农民形象的文化内涵赵树理的小说融合了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多种文化背景,对于老一代农民的形象深刻描绘不仅给予了他们更多个性和人文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广泛世界意义。

1. 民间文化背景作家通过对老一代农民生活细节的描写,切实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传统民间文化。

这些文化特征包括三令五申、信口开河、互相礼让以及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民间文化与土地、生活、信仰、宗教、文明等方面的元素相融合,描绘出一幅具体、真实与多姿的乡土风貌。

2. 传统文化背景赵树理小说中老一代农民形象的塑造,彰显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农村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们尊重传统的道德伦理、尊卑礼节和家风家训等,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能依据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和价值。

3. 宗教文化背景赵树理小说涵盖了宗教文化的浓淡关系,揭示了在农村社会中的信仰文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评价赵树理写作风格:赵树理(右)与鲁艺文学系主任陈荒煤在一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

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个流派还包括冯志勤、西虎、威树、林依晨、赵少康等一批小说家。

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长篇小说)、《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赵树理“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赵树理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

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

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

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

赵树理和他的两位妻子

赵树理和他的两位妻子

67夫妻之间养 性2014.10赵树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特色,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并由此而开创了一个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明珠。

尤其是1943年9月出版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立刻引起轰动,根据小说改编的地方戏、歌剧纷纷搬上舞台。

《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坛发生彻底转变的报春花。

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端氏镇慰迟村。

这里偏僻闭塞,封建礼教积习很深。

赵树理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受到长辈们的格外关爱。

和别人家的长辈一样,祖父和父亲对他也抱着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

从6岁起,祖父就教他认字、写字,念《三字经》、《百家姓》等一些封建或宗教道德格言。

所以在青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占据他头脑的依然是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

在高小上学后的一年冬天,15岁的赵树理由父母作主,同邻村张家山一位姓马的女子结了婚。

这位马家姑娘是一位颇守封建妇道的女人,比赵树理年长一岁,高大结实。

相比之下,赵树理又矮又弱,颇有“小女婿”之感。

结婚之初,赵树理的头脑中仍然是夫为妻纲那一套,为了维持纲纪礼仪,他时常摆出男子汉大丈夫的架子要妻子服从,有时还到母亲那里告状,以婆婆压媳妇。

当时他只是一名高小学生,年龄不大,阅历也有限,对妻子的一些苦衷不以为意。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里,妻子对他倾诉日常生活之苦,想从他那儿寻个精神安慰,他总是认为这些小事无关圣贤之道,因而置之不理,有时还加以斥责,使妻子颇感委屈。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接受了一些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感觉以往对妻子的态度很不应该。

不知不觉中,夫妻关系日益亲密起来。

高小毕业后,赵树理先后在外地上学、教书,妻子在家操持家务。

1929年春,马氏夫人不幸病故,年仅24岁。

马氏夫人生有一子,取名大湖,学名赵广元。

赵树理晚年回忆起与马氏夫人8年的夫妻情分,时感内疚。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作者:汪曾祺来源:《记者观察》2020年第10期编者按:今年是作家赵树理逝世50周年。

他是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

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赵树理同志身高而瘦,面长鼻直,额头很高。

眉细而微弯,眼狭长,与人相对,特别是倾听别人说话时,眼角常若含笑。

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出声来。

有时他自己想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起来。

赵树理是个非常富于幽默感的人。

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聪明、精细而含蓄,不是存心逗乐,也不带尖刻伤人的芒刺,温和而有善意。

他只是随时觉得生活很好玩,某人某事很有意思,可发一笑,不禁莞尔。

他的幽默感在他的作品里和他的脸上随时可见。

赵树理走路比较快(他的腿长;他的身体各部分都偏长,手指也长),总好像在侧着身子往前走,像是穿行在热闹的集市的人丛中,怕碰着别人,给别人让路。

赵树理同志是我见到过的最没有架子的作家,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妩媚的作家。

树理同志衣着朴素,一年四季总是一身蓝卡叽布的制服。

但是他有一件很豪华的“行头”——一件水獭皮领子、礼服呢面的狐皮大衣。

他身体不好,怕冷,冬天出门就穿起这件大衣来。

那是刚“进城”的时候买的一那时这样的大衣很便宜,拍卖行里总挂着几件。

奇怪的是他下乡体验生活,回到上党农村,也是穿了这件大衣去。

那时作家下乡,总得穿得像个农民,至少像个村干部,哪有穿了水獭领子狐皮大衣下去的?可是家乡的农民并不因为这件大衣就和他疏远隔阂起来,赵树理还是他们的“老赵”,老老少少,还是跟他无话不谈。

赵树理

赵树理
1925年夏,赵树理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
1929年春,扩沁水县招考小学教师,他名列魁首,被分配在薪水比较高的西关模范小学教书,引起同行的 忌妒。有人告密,说他是共产党。于是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送到省陆军监狱,不久又把他过渡到反底,赵树理 到太原,没有职业,卖文为生。史纪言、王中青主编的《山西党讯》文艺副刊经常登载他的稿件。
参考资料 1 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4-08-15] 2 《平凡的世界》等入选“新中国70 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10-08] 3 赵树理 (1906~1970)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503-20] 4 《李有才板话》 .中国文艺网[引用日期2015-03-23] 5 赵树理文革中被残酷批斗至死 .网易新闻[引用 日期2015-03-20] 6 赵树理的两个妻子:与第二位夫人生活38年(图) .凤凰网文化[引用日期2020-08-30] 7 赵树 理小说创作的当代意义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3-05-27] 8 摘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赵树理 的写作真经》 9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8年:366 10 “人民作家”——赵树理 .晋城党史网[引用日期2022-06-29]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 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 描写,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后世纪念

赵树理

赵树理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三、《李有才板话》
1、内容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 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 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而展 开的斗争。此小说得到更高 评价,被誉为“解放区文艺 代表之作”。被指定为整风 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 的干部必读材料。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小说主要有三类人物:
主人公李有才 地主阎恒元和他的亲族爪牙 “小”字辈人物。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1)地主阶级的残酷和狡诈。 《李家庄的变迁》中的地主李如珍:用血腥的屠 杀镇压农民的反抗。 《李有才板话》中的地主閻恒元:用隐蔽的手段 保护自己、阻挠农民的翻身。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农民精神上的封建主义负担和狭隘的目光。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 《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 《传家宝》中的婆婆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孟繁华《反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悖论》
“在细致地阅读这类作品后我们发现,在 艺术表现上,它们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戏剧的 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不同的是豪门贵族或 书香门第的情节背景代之以普通的农家小院, 小姐相公代之以活泼朗健的乡村青年。„„ 这是新时代的才子佳人,„„一曲‘清粼粼 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将佳人对才子的渴 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终成眷属,实 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员结局。”
赵树理
地道本色的新“农民作家”
关于赵树理
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 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他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地道的农民气质,能自然 自在地写出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 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 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赵树理 (2)

赵树理 (2)

第二节赵树理一、赵树理的生平赵树理(1906—1970),小说家。

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常哉等。

1906年出身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里。

这是一个祖上曾很显赫但后已中落的农民家庭里,因三代单传,故小名“得意”,在他身上寄托着祖父“金榜题名”的希望。

1912年(6 岁)时随祖父读“三圣教道会经”以及《麻衣神相》、《奇门遁甲》等书,过目不忘,一念就会,被乡里称为“神童”。

1916年(10岁),祖父去世,赵家彻底没落。

同年,上本村私塾,受尽屈辱,一年后退出,随父亲学会了两门手艺:“农民的技术”和“农民的艺术”,最喜爱“上党梆子”、打鼓板等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熏陶。

1920年进入沁水第一批新式学堂“县立第二高等小学”。

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高小毕业,被聘为野鹿村初小教员。

1925年(19岁)考入长治县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初级班读书,并开始接触到新诗和小说等“新文学作品”。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反对校长的学生运动而被开除,后又被捕,在狱中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为《悔》。

一年后出狱,改名“树礼”为“树理”。

在这个期间,曾当过“48师留守处”的勤务兵和太原绥靖公署的录事,并开始致力于文艺通俗化的工作,因农民听不懂新文学作品,遂立志要创作“使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

在这期间创作的《打卦歌》是赵树理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为一首用“七言古诗”形式写成的长达84行的长篇叙事诗。

作品通过一个形容憔悴的游人的问卜,表现在“倒蒋”失败后的太原城里的社会现实。

1930年开始在山西《大风报》上发表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作品已佚),主要讲一放牛娃因遍身生疮被地主辞退后,重新开始了讨饭的生活。

1931年,赵树理回到家乡后再次被捕入狱。

1932年发表的作品《歌生》,是一首富有说唱文学特点的通俗长篇叙事诗,通过一个乞丐再生的故事,对当时的反动军阀统治和混乱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寄托了作者除暴安良的浪漫主义理想。

赵树理

赵树理

大字报
“争先”农业社,地多劳力少, 动员女劳力,作得不够好: 有些妇女们,光想讨点巧, 只要没便宜,请也请不到— 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 要留儿媳妇,给她送屎尿; 有说四百二,她还吃不饱, 男人上了地,她却吃面条。 她们一上地,定是工分巧, 做完便宜活,老病就犯了; 割麦请不动,拾麦起得早, 敢偷又敢抢,脸面全不要; 开会常不到,也不上民校, 提起正经事,啥也不知道, 谁给提意见,马上跟谁闹, 没理占三分,吵得天塌了。 这些老毛病,赶紧得改造, 快请识字人,念念大字报! ——杨小四写
大字报
争先社”,难争先,因为主任太主观: 只信自己有本事,常说别人欠锻炼; 大小事情都包揽,不肯交给别人干, 一天起来忙到晚,办的事情很有限。 遇上社员有争端,他在中间陪笑脸, 只求说个八面圆,谁是谁非不评断, 有的没理沾了光,感谢主任多照看, 有的有理受了屈,只把苦水往下咽。 正气碰了墙,邪气遮了天, 有力没处使,来个大转变: 办事靠集体,说理分长短, 多听群众话,免得耍光杆! ——高秀兰写
主题
小说以揭示“争先社”矛盾的两张大字 报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农业错综复杂的矛 盾纠农村落后群众好吃懒做、损公肥私的行 径。以及老主任王聚海对这种行为的一味 迁就,副主任杨小四等对这种自私行为所 作的斗争,相当深刻地揭示出“大跃进” 时期农村沉重而复杂的社会现实,曲折的 表达出作家对农村问题的思考。
“锻炼锻炼”
赵树理
赵树理
•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 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 小说作家。 • 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 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 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 的文学流派。 “山药蛋派” 的开创者赵树理,被称为 现代小说的“铁笔”、 “圣手” • 1970年赵树理被“四人帮” 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年 仅64岁。

赵树理与乡土小说学习资料

赵树理与乡土小说学习资料

赵树理与乡土小说一、“文摊文学家”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开创山药蛋派,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等。

“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扮:头上戴一顶蓝布人民帽,身穿一套蓝布制服,脚上穿一双家制黑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括,这一身打扮哪像一个作家呀?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农呀!±!”——老舍女儿舒立回忆中的赵树理。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语,转引自李普《赵树理印象记》1、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以其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通俗小说,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他不仅是解放区文学杰出的代表,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独具光彩。

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解放区所推行的文学路线,被视为是实践《讲话》精神、体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

“文摊文学家”历史性地成为了另一个“文坛”的“典范”。

“由于《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出版,正值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期间,把赵树理小说归结为政治运动和《讲话》指导的结果,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换句话说,肯定赵树理的艺术成就,毋宁是一份关于艺术理念的政治宣言。

”——董之林:《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2、《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完成于1943年5月。

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二黑、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及反动封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小二黑和小芹代表的是根据地的新生民主力量,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金旺和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分子。

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

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

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民间曲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捕入狱,释放后四处流浪,熟悉农民的文化风俗,1931年开始发表通俗文艺作品,1937年重新入党,并参加抗战工作。

1943年因《小二黑结婚》儿一举成名。

40年代后期在文坛上获得广泛的赞誉,被确立为“赵树理方向”。

1949年后,先后任中国曲艺协会主席、《说说唱唱》主编、北京市作协会副主席等,1959年因对农村政策有意见而被视为“右倾”,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70年9月23日被批斗致死。

赵树理是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曾被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圣手”。

以赵树理为杰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赵树理从小喜欢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

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从1925年入长治县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主义的影响,曾沉醉与鲁迅的新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开始尝试学习写作写小说和新诗;20世纪30年代,赵树理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学名“赵树礼”改成“赵树理”,表达自己一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左翼文艺运动对新文化的欧化、资产阶级倾向的反省与批判后,倡导文艺的大众化,赵树理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赵树理一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交叉地带,一方面喜欢与文艺青年交往,另一方面与农村老百姓亲密接触。

在两种系统文化生活的对比、反省中,,他确立了自己的创作理想,既立志做一个“文坛文学家”。

为此他关注现实、感时忧世、体悟农民,创作了一篇又一篇揭示农民生活的小说。

赵树理方向”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构建起来的里程碑;是特定时代的要求、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作家的艺术相结合的“历史结晶”。

(1)“赵树理方向”是时代的呼唤,文学的期待。

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产生和发展的,现代作家历来重视文艺的社会功利性。

论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

论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

论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赵树理,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对文学的探究与实践,一直秉持着文学大众化的取向。

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扎根于生活现实,反映人民内心的世界,引导人们思考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赵树理积极倡导文学在市井生活中的立足点。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关注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奋斗,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希望。

他通过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多种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普通人在现实面前努力求索的形象。

他的作品《我的兄弟和我》以及《草地》等,均以真实地展现民众生活为特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除了关注现实生活,赵树理更加强调文学的普及性与引导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为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引导人们反思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极推崇文艺的教育功能,主张文学应该是“有益于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形态”。

他的作品展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小说《家》以及《樱桃》等,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给予读者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他的文艺观可以促使更多的作家关注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关注到底层的苦难和希望,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他的作品也引导人们关注美好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困境,增强自我对精神追求的意识。

他的文学道路鼓舞着无数当代作家,激励他们用文学普及化、大众化的方式,书写人民的心声,传递美好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体现了他对人民大众利益的关怀与奉献精神,他的文学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同时赋予读者积极的思考与反思的力量。

他的探索和实践为当代文学指明了一条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学应该如何与人民的精神需求相契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树理的编辑经历及特色

赵树理的编辑经历及特色

赵树理的编辑经历及特色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山药蛋派”的著名作家。

他熟悉农民,热爱农民,一生扎在农村写农民。

毛泽东曾亲切地称他为“人民作家”。

赵树理除了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外,还长时间做过编辑工作。

先后主编过《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山地》、《人民报》副刊《大家干》、《新华日报》华北版副刊《中国人》,以及半月刊《新大众》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月刊《说说唱唱》,编辑风格独树一帜。

赵树理的编辑生涯表明,通俗不媚俗,为大众服务是他编辑工作的特色,发现和培养精通通俗写作的作者、细心关照农村读者是他编辑工作的两个着力点。

通俗不媚俗,为大众服务大众化和通俗化是赵树理报刊编辑思想的一条主线。

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在编辑报刊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思想。

1939年,赵树理参与编辑的第一份小报,便是杨献珍创办的《黄河日报》(路东版)。

赵树理负责编辑该报的副刊《山地》。

早在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赵树理就产生了用新文学拯救农民的念头,并且付诸实践,然而遭到了失败。

这使农民出身的他敏锐地意识到“新文学的内容固然是进步的,但形式却不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必须根据群众的文化水平,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

因此,当编辑《山地》副刊时,他“便把多年的理想化为现实——其中形式上鼓词、快板、童谣、故事等无所不包”。

《山地》以发动人民抗日、揭露阎锡山反共反民主的阴谋为目的,赵树理用他所熟悉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犀利的风格来编辑这个副刊,使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任何报纸的面貌都不一样,贴在各县城的街道上,凡认得字的都愿看看,往往弄得路为之塞”。

这让赵树理尝到了牛刀小试的喜悦。

1940年,赵树理来到华北新华日报社,做起了通俗读物的编辑。

他编撰了一套《抗日三字经》和《抗日千字文》,木板刻字印刷,销路很广。

他还参与编辑了《抗战生活》,并在该刊上发表作品。

他在编刊物的过程中。

仍然一心想着要让劳动人民乐于接受,因此他积极推行通俗化、大众化的编辑方针。

《赵树理讲稿》

《赵树理讲稿》

一、赵树理简介1、作者简介(1906~1970)(详见课本《P329》)现、当代作家。

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

山西沁水人。

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因家贫,少时即参加农业劳动。

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父亲赵和清是生产上的多面手,兼通易卜星象和医术,常带儿子参加农村自乐性团体“八音会”,这使赵树理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而且多才多艺。

2、历程简介: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赵树理的小说与文学观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

•40年代后期,被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获得很高赞誉。

•新中国前后,他的邪不压正,引起争论。

•此后直至文化大革命,对他评价褒贬不一,时起时浮。

•文革,成为“文艺黑线”代表人物,备受摧残,过早离开人世。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价值又得到肯定。

•此后,被作为文学现象,被关注,引起讨论。

二、对赵树理的评价,是与其“方向”的确立和“问题小说”的创作紧密相连的。

(一)、“赵树理方向”的确立(二)、“问题小说”的创作(一)、“赵树理方向”——构建(确立)•赵树理在延安被发现有很大的偶然性。

《小二黑结婚》的出版, 一开始并不顺利, 被嘲笑为“海派”,•后在彭德怀的干预下才得以出版。

以“通俗故事”名义出版的《小二黑结婚》产生了轰动影响。

在当时的解放区一篇小说能印到2000本就很不错了, 而《小二黑结婚》在太行区就销行达三、四万册。

同时, 数以百计的剧团用不同的地方戏将小二黑结婚搬上舞台, 甚至偏僻山村的老乡翻山越岭走一二十里路也赶来看这出戏的演出。

可以说,从 五四 运动以来, 还没有任何一本新小说能在农村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小二黑结婚 和随后出版的 李有才板话 ( 1943年10月), 使赵树理成为边区最出名的人物之一。

虽然小说销路很好, 但起初对赵树理的评价并不多。

•直到1946年, 大规模的宣传和评论才随着赵树理作品的广泛传播而展开, 解放区的一些文化和宣传部门也开始提出向赵树理学习和赵树理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名作家赵树理
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赵树理少时就参加农业劳动.受父亲的影响,赵树理小时候经常参加农村自乐性团体“八音会”,这使得他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而且多才多艺。

赵树理1923年小学毕业后任农村小学教员。

1925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接触新文学。

后因参加学潮被开除。

1929年被山西阎锡山当局逮捕入狱,次年获释。

在此前后,卖过字画,当过江湖郎中、差役、录事,教过私塾,饱尝生活的艰辛。

1936年他任上党乡村师范语文教师。

翌年参加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传和民政工作。

1939年起编辑《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

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

1945年后编辑《新大众》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曾在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1957年后赵树理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

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

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这便是赵树理的一生。

村后的坡上是赵树理的墓地,前面有一个大大的广场。

拾街
而上,可以看见赵树理的塑像.整个墓地包围在松树柏树丛中,远处来看,是很有意境的一个地方〃〃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堪称一绝。

再具体说说赵树理的作品吧。

《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

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

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
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

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

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

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

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

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

《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

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

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

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

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

不愧
是人民作家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