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 (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政治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召开。 ①召开: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内容:(请正确连线)
【深化点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 督、政治协商。这既克服了一党专政的弊端,又避免了陷入政党争斗,维护了政 治稳定。
4.(2021·福州高一检测)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
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
【素养探究】 史料一 中国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选举民主加协商民主。协商 民主的出现,确实考虑到选举民主的不足……协商民主的特点首先是由不同的 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还有 一个好处,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协商民主 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2)职能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 重大事务;②政治协商会议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 (3)监督权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 督,具有法律约束力;②政治协商会议的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 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4)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②政治协商 会议委员由协商产生。
原则 性质
体现了_人__民__民__主_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是新中国第一部_社__会__主__义__类型的宪法
意义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形成: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3)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__期__共__存__,互__相__监__督___”的方 针。
5.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 为(我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C。题干强调的是“解决民族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 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法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 利。故C正确。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2)据史料说明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提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 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学情诊断·课堂测评
1.(2020·福建学业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核心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 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 民政府。 ·【易错点拨】 民族区域自治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 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补偿训练】 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的代 表共301人,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 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选D。根据材料时间1954年、“国家根本大法”等信息可知,该法律文献 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正确;A、B都不是国家根本大法,排 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未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这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1)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 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3)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依法治国成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确定 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
通过 《_中__国__人__民__政__治__协__商__会__议__共__同__纲__领_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文件 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确立 国体
新民主主义即_人__民__民__主__主__义__的国家
·【图解识记】
新中国的成立
·【情境思考】 当毛泽东等新中国的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广场上爆发出的热烈掌声和欢 呼声响彻云霄。在雄浑的礼炮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们仰望着五星红旗, 心潮起伏,许多人的眼中噙着激动的泪花。毛泽东情不自禁地高声称赞道:“升得 好!升得好!”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得很远、很远,传向了全中国,传向了全世界。 思考:这一情景反映的事件有什么意义?(家国情怀) 提示: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原因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_小__聚__居__的局面
目的 保证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和_共__同__发__展__
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实行_民__族__区__域__自__治__ (2)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 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选D。国徽中的谷穗象征着农民阶级,齿轮象征着工人阶级,鲜明地体 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 织基础。 (2)标志:_1_9_5_4_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_中__华__人__民__共__和__国__宪__法__》。
内容
①确定了新中国的_国__家__性__质__及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2.不同点: (1)性质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 权力;②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 统一战线组织,不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共八大召开
【解析】选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至此,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 结束,但仍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选C;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不符合题意,排除A;1956年社会主义改 造完成,排除B;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排除D。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哪些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选举民主为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注重民主协商与相互监 督,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 公民有序参与。
史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 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主题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史论阐释】
一、比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1.不同点:
项目
背景 不同 制定主 体不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
1954年宪法
新中国即将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项目
内容 不同 性质 不同 历史作 用不同
年新政协成立后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 党外人士27人。这体现新政府的特点是 ( )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人民代表制度 C.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解析】选A。从党外人士所占比重可以看出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A。材料并未涉及选举人民代表的问题,排除B;材 料重在强调党外人士的比重,而非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
·【易错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 权力机关。 ·【图解识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原因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_小__聚__居__的局面
(1)到1958年,_内__蒙__古__自__治__区_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
概况 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2)_1_9_6_5_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意义 (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_经__济__发__展__和社会进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 原则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1954年宪法
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奠定了基础
2.相同点: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别提醒】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等基本政 治制度,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 (2)1954年宪法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是中国 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组成 政府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_独__立__主__权__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_人__民__民__主__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 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