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7.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课文的引言部分交待了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这是对正文内容的一个重要铺垫,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建议教师应对此简要阐释,为课文正文的讲解埋下伏笔。
本课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比较多,引言对本课涉及到的两个重点问题和三个重要概念进行了提示。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引言提示的两大问题和三个概念做初步了解。
第一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本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背景,着重介绍了建国后我国尖端科技发展的情况。
与此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丰富课文知识。
以直观的影视、图片资料,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建议教师应讲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第三,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第五,虽然我国的核技术发展的起因是国防需要,但也为和平时期核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学思之窗】,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中,注意介绍这些尖端科技成就对我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既要介绍其对于国防的重要性,更要突出其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意义重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代表。
建议教师对本目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和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袁隆平是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建议教师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简要介绍,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部分介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
建议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不要过多地扩展,可按课本内容进行讲解。
第三目“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0年后,1956年,新中国也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当时,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第二年,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处于信息技术前沿的超级计算机一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没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宇宙飞船就不能上天,国家安全就做不到万无一失,基因研究就无法继续,复杂的气象、勘探工作就难以精确。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把握超级计算机领先技术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管制,严禁出口相关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只容许这些国家的计算能力达到国际水平的数百分之一。
因此,超级计算机也称高性能或巨型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1983年,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多年努力,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银河-Ⅰ号”问世,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之一。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生物技术也是新中国成就科技的重要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1965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这是世界上蛋白质的全合成。
20世纪有三项科学工程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们是“曼哈顿计划”(原子弹)“阿波罗计划”(登月)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计划由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国家的优秀科学家参与,中国是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家在基因工程研究的成就,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小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核心内容。
同时,告诉学生本课所学的这些内容虽然只是新中国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正如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说的“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课文的导入。
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并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关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目的教学。
与本目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影视资料、图片资料为主,通过情景再现,帮助学生了解本目相关内容。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核科学、火箭导弹技术、卫星技术、航天技术等几个部分,向学生介绍新中国尖端科技发展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
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建议教师向学生先提出问题,比如新中国科技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这些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阅读【学思之窗】内容,讨论其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师所准备的影视、图片资料,在看完以后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解答相关问题。
本思考题是开放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理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包围中,国防需要是第一位的。
学习中,建议教师适当增加对一些优秀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比如钱学森和邓稼先,使学生了解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勇于创造的精神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关于“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一目的教学,教师可由人口问题导入。
教师先提出问题——世界人口激增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指出饥饿和粮食问题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问题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呢?引入对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的学习。
本目对袁隆平研究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交代比较简略,建议教师可适当补充丰富袁隆平的事迹,并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简要介绍。
关于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可结合本目【历史纵横】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的地位和意义的理解。
关于“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一目,教师注意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内容,同时,告诉学生这里重点是讲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发展,它代表了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属于高端研究范畴。
关于课后小结。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通过对各项成就作用意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愤读书的志向。
在小结时,可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
建议教师提出三个相关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策与科技事业的进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在此基础上归纳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目时,用计算机、幻灯片、投影等形式介绍两组共四幅图片。
第一组:图片1—原子弹爆炸实验;图片2—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
第二组:图片3—大亚湾核电站;图片4—秦山核电站。
引导学生认识核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探讨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核科学的发展;强调中国对核科学发展所坚持的一贯立场和态度。
案例二向学生介绍钱学森、邓稼先、赵忠尧、袁隆平等几位著名科学家。
以此做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可通过采访、上网查询、查阅历史资料和报刊等搜集相关材料,了解三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三位科学家的主要科技成就,了解其影响、作用和地位等。
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谈谈在了解了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后的感想和启示。
通过这一活动,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用优秀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发愤学习的志向。
案例三在“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一目学习中,可以设计由人口和粮食问题引入。
通过计算机、幻灯片、投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两幅照片:
第一幅: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
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第二幅: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
这是一幅埃塞俄比亚妇女的照片,她已经被饥饿逼到了生命的边缘。
只要有一点点食物,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
她的嘴无力的张开,却没有可以咀嚼的东西。
人们正在用水壶给她喂水,试图缓解她的痛苦。
这是因为饥饿走向死亡的千万个过程之一。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材料略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解题关键:“两弹一星”的重要影响
思路引领:“两弹一星”与中国国际地位、国家兴旺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邓小平的这段谈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同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解题关键: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思路引领:科技发展总体状况;具体科学技术成就。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
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二、学习延伸
材料略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解题关键:核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中国对核科学坚持的立场。
思路引领: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和对核科学的一贯立场。
答案提示:(略)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
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
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
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
2.课文注释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鼎堂。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1921年回国,与郁达夫等人发起建立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并出版诗集《女神》。
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著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
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
1949年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
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为史学界所重视。
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等职。
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来自科技战线各个方面近六千名代表,济济一堂,交流经验,检阅成绩,讨论规划,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国科学界的一次空前的盛会。
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充分调动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明确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他强调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的必要性,驳斥了“四人帮”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
对于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
邓小平的讲话,澄清了科技事业中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是对科学教育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上又一次重要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精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等,为我国新时期制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大会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制定了《1978年~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的建议。
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
中
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863”计划从国情出发,从长远考虑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充分分析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在几个最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特别是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通过伞形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他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
实施过程中,国家陆续将通信技术、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
型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和海洋技术纳入“863”计划,并将海洋高技术作为“863”计划的第8个领域。
目前,“863”计划共有八个领域、20个主题。
“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使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主要高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阵地。
同时,通过及时推动阶段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技术辐射,“863”计划为我国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星火计划
1978年以后,我国城乡经济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异常活跃。
但随着乡镇企业发展,一些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如乡镇企业的规划布局产品方向问题,市场信息问题,原材料能源消耗问题等等,人才缺乏。
为扭转这种状况,振兴乡镇经济,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创造新的方法,为地方和农村吸引人才。
1985年5月22日,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
在请示中,国家科委把这一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开发计划,简称为“短、平、快”项目,并拟名为“星火计划”。
8月,国家科委再次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星火计划”的请示》,得到国务院批准。
星火计划的: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其内容是:(1)支持一大批利用农村资源、投资少、见效快,先进适用的技术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先导型示范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为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作出示范;开发一批适用于农村、适用于乡镇企业的成套设备并组织批量生产;培养一批农村技术、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农村规模经济发展。
(2)星火技术密集区: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按照星火计划的宗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综合集成,生产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的产品结构合理,经济、科技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农村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示范区。
星火技术密集区是星火计划扩大实施规模和效益,在单项开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区域经济综合开发的示范区。
(3)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依靠科技进步,为科学技术大规模进入农村,与农村经济密切结合发挥了先导作用。
开发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并能带动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行集约化、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