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同济大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区段站课程设计
院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交通运输系
学号: 081251 学生姓名:吴忠伟
指导教师:叶玉玲
完成时间: 2011年1月3日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
1、原始资料
1、 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
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
2、 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甲、乙、丙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850米 。
3、 机车交路
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内燃机车牵引,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机车交录如下
4、 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5、 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电气集中。
6、 铁路等级:‖
7、 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
甲 乙丙
到
甲乙丙本站合计
自
甲5+11+0+0 3+5+0+0 0+0+2+2 8+16+2+2
乙5+9+0+0 0+5+0+0 0+0+2+2 5+14+2+2
丙3+7+0+0 0+3+0+0 0+0+1+1 3+10+1+1
本站0+0+2+1 0+0+2+2 0+0+1+1 0+0+5+5
合计8+16+2+1 5+14+2+2 3+10+1+1 0+0+5+5 16+40+10+10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列流图如下图所示:Array
8、本站作业车:
货场取(送)两次。
两台调车机每昼夜各正被交接班2次。
9、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
2、分析
根据原始资料,初步分析如下:
本站为三方向引入枢纽区段站。
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可以分析出区段站的布置形式。
各方向坡度为6‰,表示没有增减轴工作。
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在机车走行线设计等均要考虑。
由该站平均
每昼夜行车辆(列数)表可以计算确定区段站设备数量。
计算通过能力时要考
虑机务段和货物取送车及调车机车入段整备。
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1、车站类型确定
有原始资料得知单线枢纽区段站,到发线有效长850,可确定为横列式。
2、各项设备互相位置的确定
2.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
旅客站房应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旅客列车到发线要靠近站房并直接连通正线,其一端应接通机务段,以便必要时更换机车;另一端与牵出线要有直接通路,以便调车机车自牵出线往客车到发线摘挂客车车辆。
到发线与站房之间要留有适当距离,以便将来发展需要。
2.2货物运转设备
货物列车到发线设在与旅客列车到发线相对应的正线的另一侧并于正线接通。
为了方便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从到发场经由牵出线在调车场解体,本站编组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要进行编组并经由经牵出线送往到发场,因此调车场要靠近到发场。
调车场与到发场有通路,调车场两端与牵出线相连,两者与驼峰组成整套调车设备。
调车场两端还应该与正线相连通,以便在必要时直接由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考虑本站是三方向肩回交路的单线铁路,只设一个到发场,为了方便折角列车作业及到发线的灵活使用,均设置为双进路的到发线。
除了正线可以通过超限货物列车以外,在单线区段站上应设有一条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到发线,为了不影响邻线列车运行,这条线应设在靠近调车场位置。
2.3机务设备
因为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所以应设置机务段同时配有机车整备设备。
本站是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上,上、下行到发场混用,机车出入段与上、下行两个方向列车到达、出发进路所产生的交叉性质相同,考虑车站远期发展和车站两端咽喉能力的均衡,因此机务段设在站对右。
考虑三方向肩回交路,机车出入段的次数较多,为减少货物
列车到发与机车出入段的交叉,在到发场内应设有机车走行线,供下行货物列车本务机车出入段走行用。
2.4货运业务设备
一般来说,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货场应设于站房同侧,为了平衡两端咽喉区的负荷,货场设在甲端。
货场在站房同侧靠近城镇方便货物搬运,同时避免了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干扰;虽然存在货车取送作业与正线的交叉干扰,但本站取送车次数每昼夜两次比较少,可以利用正线的空闲时间。
2.5车辆设备
根据原始资料设置车辆段和站修所。
列车检修所宜设在到发场一侧,靠近运转室。
该站列车检修所应该设在站房附近,以便于列检值班员与车站调度员或值班员的工作联系。
站修所要靠近调车场,以缩短扣修车辆的取送行车程。
同时站修所所承担车辆辅修、摘车轴箱检查和摘车临修工作,应设在调车场最外侧远期发展范围以外。
3、第三方向引入位置
甲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为:3+5+3+7=18(列);
乙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为:0+5+0+3=8(列)。
甲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乙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大,为了减少折角车流,丙方向从乙端引入。
4、根据以上分析,绘出车站原则性配置
第三章 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 1.1到发线的数量
由公式N [N +N N N N N ]/2ααα=中中区到区发摘到摘发换算客客+(+++)得:
N 甲=(
5+5+3+3)/2*0.5+(11+9+5+7)*1+(2+2+2+2)/2*2=28
N 乙
=(5+5)/2*0.5+
(
11+9+3+5
)/2*1+(2+2+2+2)/2*2=24.5
N
丙
=(3+3)/2*2+(5+7+3+5)/2*1+(1+1+1+1)/2*2=15.5 可知左端N 甲=28
有段N 乙+N 丙=40 换算对数=(28+40)/2=34 查表得知到发线数量为6条
1.2客运设备设计
在区段站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个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所以设3条客运列车到发线,并设计为双进路,紧靠站台设置。
使用中也可用于接发货物列车。
旅客站台除基本站台外,还应设中间站台。
1.3机车走行线
本站为三方向均采用肩回运转交路的横列式区段站,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该站机务段设在站对右的位置,从甲方向到达本站的货物列车
机车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入段,往乙、丙方向出发的货物列车机车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出段,乙端调车机车每昼夜需要入段整备,其出入段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
每昼夜有机车经由机车走行线的次数为:
(16+2+1)+(14+2+2)+(10+1+1)+2+2=53(次)
每昼夜机车走行次数大于36次,小于100次,所以本站设一条机车走行线,且设在到发线之间。
1.4机待线
当新建横列式区段站上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段的咽喉区,应设机待线。
为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摘挂机车,本站采用尽头式机待线,有效长为45米。
尽头式机待线有隔开进路,比较安全。
1.5机车出入段线
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
当出入段机车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缓设一条。
各方向的货物机车到达本站列车机车入段一次(共49次);货物列车从本站出发到各方向机车出段一次(共49次);每昼夜机务段取送两次,每次取送经由出、入段线各一次(共4次);每昼夜车站两端的调车机车个入段整备两次(共8次)。
49+ 49 + 4 + 8 =110(次)
110大于60,所以本站设处、入段线各一条。
1.6调车线
本站有解编作业,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各一条,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
所以本站设5条调车线。
调车线有效长按该线上所集结的最大车辆数确定。
1.7牵出线
区段站的调车场两段应各设一条牵出线。
如每昼夜实际解编作业量不超过7列时,次要牵出线可缓设。
本站每昼夜解体编组16列,所以本站需要设两条牵出线。
考虑甲方向端设
有机务段,为平衡咽喉能力将次要牵出线设在甲方向端,将主要牵出线设在乙方向端,并设有简易驼峰,牵出线有效长均为1050米。
2、咽喉设计
2.1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
选择一幅单线横列式、到发线6条、调车线7条、机务段在站对右、尽头式机待线、第三方向线路从站房对侧非机务段端引入的配置图作为参考。
2.2确定每个咽喉端的作业项目
甲端咽喉区的可进行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出(入)段,调车机车出入段,改编和自编货物列车的编组,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向机务段取送车,向货场取送车,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乙端咽喉区的可进行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入)段,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的解体,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2.3确定咽喉区的平行进路数量
按《站规》规定,咽喉区平行进路的数量应保证不少于必要的平行作业数目。
横列式单线铁路,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在18对及以上的车站,机务段端和非机务段端均需要3个平行作业,其作业内容包括列车到(发)、机车出(入)段、调车。
甲端咽喉区的平行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接车或发车;机车出段;机车入段;调车。
乙端咽喉区的平行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接车或发车;机车出段或入段;调车。
2.4确定线路间距
1)Ⅱ道是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与1道线间距取5米;
2)Ⅱ道和3道中间有9米宽的站台,站台建筑限界按1.75米计算,所以线间距为 9+1.75*2=12.5米;
3)A端机车出入段与牵出线间距为 6.5米;
4)B端3道(正线部分)与牵出线间距为 6.5米;
5)12道到发线与13道调车线的线间距为 6.5米;
6)站修所与调车线线间距为8米(省略)。
7)B端简易驼峰迂回线与调车线线间距为8米。
8)其他线路间距为5米。
2.5到发线路的分组确定到发线的使用
到发场内线路分组可以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调整线路的有效长。
此外,分组所行成的隔开进路,有利于保证作业的安全。
本站共有到发线7条,分组如下:1道单独为1组,3为一组,4、5道为一组,6道为机车走行线,7为一组,8、9道为一组。
1道、3道为客货混用到发线,4、5道接发直通货物列车,7、8、9道接发各方向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9道可接发超限货物列车。
2.6道岔、渡线、梯线的布置
《站规》规定,用于侧向接发旅客列车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12号,其他线路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9号。
则
A端咽喉区12号道岔有:20号、22号、24号、26号。
B端咽喉区12号道岔有:21号、23号、25号。
其余道岔皆为9号道岔。
渡线与梯线的布置详见区段站设计详图。
2.7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车站全长的计算:
本站道岔操纵方法为大站继电集中,所以站内线路均有轨道电路。
本站所有道岔采用混凝土岔枕道岔,到发线1/9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300米,1/12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400米;调车线1/9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250米。
2.7.1咽喉区相邻道岔间距计算:
A端:
106
.35)25.6(276.45sin 276.45sin 678.27)0(678
.27)0(276.45sin 106.35)25.6(678.27)0(106.35)25.6(5
.585.6*9678.27)0(106.35)25.6(950.36)0(964.39)25.6(60
5*12106.35)25.6(678.27)0(678.27)0(45
5*9936.33)25.6(45
5*9585458
545654525054445444504850
4844424240424040124012383638363634341434143230323030223022282628262220241824181816181610810886646442=+∆+=+======+∆+=+==+∆+=+====+∆+=+==+∆+=+==+∆+=+=====+∆+=+==+∆+=+==+∆+=+==+∆+=+=====+∆+=+==+∆+=+==+∆+=+=====+∆+=+====---------------------a f f b L S L S
L a f f a L a f f a L S
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b L NS L a f f a 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a L NS 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a L NS L a f f a L NS L α
αα
B 端:
276.45sin 678.27)0(106.35)25.6(401
.72sin 276
.45sin 276.45sin 106
.35)25.6(117sin 678.27)0(214.46)25.6(45
5*9*950.33)25.6(5
.585.6*9*5.585.6*9*106.35)25.6(67.27)0(45
5*9*5.585.6*9*936.33)25.6(45
5*9*55515149514947394139494745434735353335
3343332715271525232523232121172117151319113319331933733711975535331==
=+∆+=+==+∆+=+=======
=+∆+=+====+∆+=+==+∆+=+=====+∆+=+========+∆+=+==+∆+=+========+∆+=+====--------------------α
α
ααα
S
L a f f a L a f f b L S
L S
L S
L a f f b L S
L a f f a L a f f a L S N L a f f a L S N L S N L a f f a L a f f a L S N L S N L a f f a L S N L
2.7.2道岔中心、警冲标、出站信号机、尽头式机待线车挡坐标的计算 基点
计算说明
坐标
基点
计算说明
坐标
4 原点 0 1 原点 0 2 NS -4
5 3 NS
45 6 6
4L -
33.936 5 3
∠+5
3L -
78.936 8
6
∠+8
6L -
78.936
7
5
∠+7
5L
-
137.43
6
1 0
8
∠+108L-106
.61
4
9
11
∠-119L-128
.43
6
1 2
10
∠+1210L-151
.61
4
11
7
∠+117L-173
.43
6
1 4
10
∠106
.61
4
33
7
∠+337L-165
.11
4
1 6
14
∠151
.61
4
19
33
∠+1933L-200
.22
1 8
16
∠+1816L-179
.29
2
13 19∠200
.22
2 4
18
∠+2418L-214
.39
8
17
19
∠+3319L-258
.72
2 0
24
∠214
.39
8
15 17∠258
.72
2 6
24
∠+NS 274
.39
8
21
17
∠+2117L-295
.67
2 2
26
∠274
.39
8
23
21
∠+2321L-340
.67
2 8
26
∠+2826L-314
.36
2
25
23
∠+2523L-385
.88
4
3 0
22
∠+3022L-311
.34
8
27
15
∠+2715L-286
.39
8
3 2
30
∠+3230L-*cosa 346
.23
1
43
33
∠-4333L-48.
114
3 4
14
∠-3414L-78.
936
35
33
∠+3533L-*cosa200
.00
5
3 6
34
∠-3634L-20.
436
47
35
∠+4735L-*cos2
a
244
.17
8
3
36
∠+3836L-55.37 249
8 542 .59
4
4 0
12
∠+4012L-179
.29
2
45
43
∠+4543L-*cosa92.
839
4 2
40
∠+4240L-*cosa 214
.38
7
49
47
∠+4947L-*cos2
a
314
.15
2
4 4
42
∠+4442L-*cos2
a
258
.35
6
41
39
∠+4139L-*cosa354
.21
7
4 6
44
∠-4446L-*cosa 213
.63
1
51
49
∠+5149L-*cosa341
.65
6
4 8
46
∠+4846L-258
.90
53
51
∠+5351L-*cosa384
.93
1
5 0
48
∠+5048L-*cosa 286
.40
9
55
51
∠+5551L-*cos2
a
385
.55
8
5 2
50
∠+5250L-*cos2
a
330
.44
○
21
21
∠+警L348
.85
6
7
54 44
∠+54
44L
-*cos2a 280
.351
S 3
○
21+3.5 352.357
56 54
∠+56
54L
-*cos2a 329
.531
S 1
25
∠+信
L
458.571
58 54∠+58
54L
-*cos3a 318
.548 S Ⅱ S 1 458.571
S 1
28
∠+信
L
370.541
○
29 29
∠+警
L
407.904
○
28 S 1-3.5 367.041
S 6 ○
29+3.5 410.904
S
Ⅱ
S 1
370.541
S 7 S 6 410.904
○
30 30
∠+警L
350.279
S 8 S 6 410.904
S
3
387
.00
6S
1255
+信L441
.74
6
S
1 1386
.21
7
○
55 S
12
-3.5438
.24
6
S
1 3395 .90 4
2.7.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线路编号运行
方向
线路有效长控
制点X坐标
共计各线
路有
效长
之差
各线
路有
效长左端右端
1 上行
方向367.5
49
458.5
71
826.1
20
18.14
3
868.1
43
下行方向370.9
85
458.5
71
829.5
56
14.64
3
864.6
43
Ⅱ上行
方向367.5
49
458.5
71
826.1
20
14.64
3
864.6
43
下行367.5455.0822.618.14868.1
3 上行
方向350.2
79
352.3
57
702.6
36
141.6
27
991.6
27
下行方向387.0
06
348.8
57
735.8
63
108.4 958.4
4 上行
方向399.4
26
441.3
37
840.7
63
3.5 853.5
下行方向402.9
26
441.3
37
844.2
63
0 850
5 上行
方向402.9
26
441.3
37
844.2
63
0 850
下行方向402.9
26
437.8
37
840.7
63
3.5 853.5
7 上行
方向383.5
06
410.9
04
794.4
10
49.85
3
899.8
53
下行方向387.0
06
410.9
04
797.9
10
46.35
3
896.3
53
8 上行
方向383.5
06
410.9
04
794.4
10
49.85
3
899.8
53
下行方向387.0
06
407.4
04
794.4
10
49.85
3
899.8
53
9 上行387.0410.9797.946.35896.3
下行
方向 387.006 348.149 735.155 109.108 959.108 10
上行方向 382.217 441.618 823.835 20.428 870.428 下行
方向 385.717 441.618 827.335 16.928 866.928 11
上行方向 385.717 441.618 827.335 16.928 866.928 下行
方向 385.717 438.118 823.835 20.428 870.428 12
上行方向 392.416 442.246 834.662 9.601 859.601 下行
方向 395.916 442.246 838.162 6.101 856.101 13
上行方向 395.916 442.246 838.162 6.101 856.101 下行
方向 395.916
438.746
834.6
62
9.601
859.601
左端咽喉长度:
935.417926.402009.1544=+=+=S b L 左端
右端咽喉长度:
176
.455839.13337.44141=+=+=S a L 右端
站坪:
111
.1723176.455850935.417850=++=++=右端左端L L L
第四章 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本站有两个到发场,到发场1设有三条到发线(3、4、5道),到发场2设有3条到发线(7、8、9道),采用利用率计算法。
步骤如下: 1.1确定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
线路编号 固定使用 一昼夜接发列车数 Ⅰ 通过直达/直通列车
Ⅱ
接发甲至丙旅客列车 接发丙至甲旅客列车 接发乙至丙无改编中转列车 接发丙至乙无改编中转列车 3 3
5 3
接发甲至乙旅客列车
5
3 接发乙至甲旅客列车
接发甲至乙无改编中转列车5 6
4 接发甲至乙无改编中转列车
接发乙至甲无改编中转列车
5
9
5 接发甲至丙无改编中转列车
接发丙至甲无改编中转列车
5
7
7 接甲到解区段列车
发甲始编区段列车
接丙到解区段列车
发丙始编区段列车
2
2
1
1
8 接乙到解区段列车
发乙始编区段列车
接丙到解摘挂列车
发丙始编摘挂列车2 2 1 1
9 接甲到解摘挂列车
发甲始编摘挂列车
接乙到解摘挂列车
发乙始编摘挂列车
2
2
2
2
1.2计算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列车种类 每次作业占用时间(min ) 无调中转列车 74630308=+++=+++=发
待发
技
接
中
t t t t t
部分改编中转列车 89
630458'=+++=+++=发待发接’技’技t t t t t 到达解体列车 75
1230258=+++=+++=牵待解解技接解t t t t t 自编始发列车 81
6303015=+++=+++=发待发编技转编t t t t t
附:各项作业占用咽喉及到发线时间标准(min )
作业项目 技术作业时间t 技
t 接 T 发
t 中技 t ′中
技
t 解技 t 编
技 客 货 客 货
占用时间
30 45 25 30 7
8
5
6
t 牵 t 转 t 待解
t 待
发 t 机 t 取送
12
15
30
30
3
货场 机务段
专用
线
10 5 10 1.3计算到发场占用时间
场别作业项目每昼
夜作
业项
目
每次
作业
所需
时间
(mi
n)
占用时间
(min)
总
时
分
T
其中
固定
作业
十分
t
固
到发场(一)接发甲至丙旅客列
车
3 30 90 180
接发丙至甲旅客列
车
3 30 90
接发乙至丙无改编
中转货车
5 89 445
接发丙至乙无改编
中转货车
3 89 267
接发甲至乙、丙无
改编中转货车
10 74 740
接发乙、丙至甲无
改编中转车
16 74 118
4
总计 40 2816 180 到 发 场 (
二) 接甲到解区段、摘挂列车
4 7
5 300 接乙到解区段、摘挂列车
4 7
5 300 接丙到解区段、摘挂列车
2 75 150 发甲自编区段、摘挂列车
4 81 324 发乙自编区段、摘挂列车
4 81 324 发丙自编区段、摘挂列车
2 81 162 总计 20
1560
1.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
车场的利用率为: 到发场1 79
.0)2.01)(1803*1440(180
2816)1)(*1440(1
=---=-∑-∑-=
空费固固r t M t T K
到发场2 45
.0)
2.01)(03*1440(0
1554)1)(*1440(2
=---=-∑-∑-=
空费固固r t M t T K
1.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
按方向别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表
方向作业项目列
入
计
算
的
列
车
数
到发线通过能力
(列)
到发
场1
到发
场2
计
甲方向接
车
到发场Ⅰ接甲到乙
无调中转车
5 6.3 6.3
到发场Ⅰ接甲到丙
无调中转车
5 6.3 6.3
到发场Ⅱ接甲到解
列车
4 8.9 8.9 计14 12.6 8.9 21.
5 发
车
到发场Ⅰ发乙到甲
无调中转车
9 11.4 11.4
到发场Ⅰ发丙到甲
无调中转车
7 8.9 8.9
到发场Ⅱ发甲始编
列车
4 8.9 8.9 计20 20.3 8.9 29.2
乙方向接
车
到发场Ⅰ接乙到丙
无调中转车
5 6.3 6.3
到发场Ⅰ接乙到甲
无调中转车
9 11.4 11.4
到发场Ⅱ接B到解
列车
4 8.9 8.9 计18 17.7 8.9 26.6 发
车
到发场Ⅰ发甲到乙
无调中转车
5 6.3 6.3
到发场Ⅰ发丙到乙
无调中转车
3 3.8 3.8
到发场Ⅱ发B始编
列车
4 8.9 8.9 计12 10.1 8.9 19.0
丙方向接
车
到发场Ⅰ接丙到甲
无调中转车
7 8.9
到发场Ⅰ接丙到乙
无调中转车
3 3.8
到发场Ⅱ接丙到解
列车
2 4.4
计12 12.7 4.4 17.1 发到发场Ⅰ发甲到丙 5 6.3 6.3
车 无调中转车
到发场Ⅰ发乙到丙无调中转车
5 6.3 6.3 到发场Ⅱ发丙始编列车 2
4.4
4.4 计 12 12.6 4.4
17.0 所以
甲方向接发车能力:列接甲5.21=N 列发甲2.29=N 乙方向接发车能力:列接乙6.26=N 列
发乙
0.19=N
丙方向接发车能力:列
接丙
1.17=N
列
发丙
0.17=N
按车场别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时,无调中转列车一接一发计1列,有调中转解体1列计1列,编组1列计1列。
到发场Ⅰ的通过能力: (12.6+20.3)/2+
(17.7+10.10/2+(12.7+12.6)/2=43.0列
到发场Ⅱ的通过能力:
(8.9+8.9)+(8.9+8.9)+(4.4+4.4)=44.4列
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43+44.4=87.4列
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 2.1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 A 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A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编号作业进路名称占
用
次
数
平
均
时
间
总
时
间
咽喉道岔组占
用时间
2 4 6 8 1
1
2
ⅠⅡⅢⅣⅤⅥ主要作业
1 1道接甲至乙无改编
中转列车
6 8
4
8
4
8
2 4道接甲至乙无改编
中转列车
5 8
4
4
4
3 4道发乙至甲无改编
中转列车
9 6
5
4
5
4
5
4
4 5道接甲至丙无改编
中转列车
5 8
4
4
4
5 5道发丙至甲无改编
中转列车
7 6
4
2
4
2
4
2
6 7道接甲到解区段列
车
2 8
1
6
1
6
1
6
1
6
1
6
1
6
1
6
7 7道发甲始编区段列
车
2 6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8 9道接甲到解摘挂列 2 8 1111111
车 6 6 6 6 6 6 6
9 9道发甲始编摘挂列
车
2 6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0 1道本务机车经6道入
段
6 3
1
8
1
8
1
8
1 1 1道本务机车经6道出
段
6 3
1
8
1
8
1
8
1 2 3、4、5道本务机车经
6道入段
10 3
3
3
3
1 3 3、4、5道本务机车经
6道出段
18 3
5
4
5
4
5
4
1 4 3、4、5道本务机车入
段
24 3
7
2
7
2
7
2
7
2
7
2
1 5 3、4、5道本务机车出
段
16 3
4
8
4
8
4
8
1 6 7道本务机车经6道入
段
2 3 6
6 6
1 7 7道本务机车出段
2 3 6
6 6 6 6
1 8 7道本务机车入段
1 3 3
3 3
17道本务机车经道出 1 3 3 3 3
9 段
2 0 8道本务机车入段
2 3 6
6 6
2 1 8道本务机车经6道出
段
2 3 6
6 6
2 2 8道摘挂列车本务机
车入段
1 3 3
3 3
2 3 8道摘挂列车本务机
车经6道出段
1 3 3
3 3
2 4 9道摘挂列车本务机
车经6道入段
2 3 6
6 6
2 5 9道摘挂列车本务机
车出段
2 3 6
6 6 6 6
2 6 9道摘挂列车本务机
车入段
2 3 6
6 6
2 7 9道摘挂列车本务机
车经6道出段
2 3 6
6 6
2 8 7道发甲始编区段列
车转线
2 15
3
3
2 9 9道发甲始编摘挂列
车转线
2 15
3
3
37道发丙始编区段列 1 15 11
0 车转线 5 5
3 1 8道发乙始编区段列
车转线
2 15
3
3
3 2 8道发丙始编摘挂列
车转线
1 15
1
5
1
5
3 3 9道发乙始编摘挂列
车转线
2 15
3
3
固定作业
3 4 1道接甲至乙旅客列
车
5 7 3
5
3
5
3 5 1道发乙至甲旅客列
车
5 5 2
5
2
5
3 6 3道接甲至丙旅客列
车
3 7 2
1
2
1
2
1
3 7 3道发丙至甲旅客列
车
3 5 1
5
1
5
1
5
3
8
甲端调车机车入段 2 3 6 6 6
3
9
甲端调车机车出段 2 3 6 6 6 6 6
4 0 乙、丙端调车机车经6
道入段
2 3 6 6 6
4 1 乙、丙端调车机车经6
道出段
2 3 6 6 6
4 2 往货场送车 2 10 2
4 3 从货场取车 2 10 2
t
∑固9
6
1
2
1
8
3
6
1
8
1
2 T 3
7
6
2
9
2
3
6
3
8
8
3
8
2
4
8
T-t∑
固
2
8
2
7
8
2
1
8
3
5
2
2
9
2
3
6
K=T t
t
-∑
∑固
固
(1440-)(1-0.2)
.
2
6
.
2
4
.
1
9
.
3
1
.
2
5
.
2
1
2.2咽喉道岔(组)利用率表
接发车方向
列车种类咽喉道岔A端咽喉
经由道岔组号咽喉道岔组
组号K
接车A
方
向
无
调
2、8 8 0.31
有
调
2、4、6、(8)、(10)
12
8 0.31
发车A
方
向
无
调
2、8 8 0.31
有
调
2、4、6、(8)、(10)
12
8 0.31
2.3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计算表
接发车方向
列车种类咽喉道岔A端咽喉
8号受控制的咽喉
道岔组
接车A
方
向
无
调
77.4 8
有
调
12.9 8
小计 90.3 发
车 A
方
向 无调
77.4 8 有
调 12.9 8 小计
90.3
A 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列
货接3.90=A
N A 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列
货发3.90N A =
第五章 总结体会
1、不足与遗憾
1.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经过三个星期的设计才得到了最终的方案。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鉴于时间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
(主要是平时自己没有认真设计,快要交的
时候,仓促设计所导致)经过最后的计算发
现站坪的长度超过了1700M。
但是,这次设
计的不足值得我去思考与总结,并在今后的
学习中注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2.还有一个很遗憾的是,由于期中的时候很多
的课没来上,导致我对这个学期后半段的知
识并没有完全的掌握,使得我后面的通过能
力的计算上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都是在同学
的帮忙下完成。
2、收获与体会
区段站课程设计到此告一段落。
在这三个星期的设计时间里,我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拿到任务书后的不知所措,直到问了同学才慢慢的会了一点,到最后终于合作完成了整个设计任务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在设计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我对于站场与枢纽的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体上掌握了站场枢纽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一味的听从与学习,只注重了站场枢纽设计的分析与计算,这与实际的设计是有一定差距的。
没有实
际的动手去画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道岔是一个实物的存在,它并不是我们想把它放在哪里就能放在哪里的。
这样的设计的课程和我以往所学的课程有很大的差别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解,很多设计的结果都是在考虑了多方因素后给出的一个相对最优解,而没有一个对与错的概念。
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全面应用,更是对自己动手能力的提升,在此要非常感一直帮助我的同学。
要是没有同学的帮助我想就我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设计结果的,即便会有也是漏洞百出的。
再次感谢帮助我的同学,也谢谢老师一个学期的辛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