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寻隐者不遇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

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

上面是"立",下面是"里"。

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

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

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

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

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

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

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

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

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

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

《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

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

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
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

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推敲
只在此山中,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三
课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

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
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

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

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

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

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

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

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

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篇四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寻隐者不遇篇五
佚名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

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

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

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

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

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

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
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唐代诗人。

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媒体运用: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

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

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