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报告3000字(共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译注》读书报告
(学号姓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

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

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

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

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远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

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

《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

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

“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

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

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可以看出,孔子不认为犯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讳或掩饰,而是视错误为财富,视被别人指出错误为自己的收获。

他把错误当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须途径。

《论语·为政篇》孔子答子贡问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强调言行一致,也是强调表里如一,强调待人行事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恕”,则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满满的同情心,并将其实在化为具体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表现。

如杨伯峻先生在备注中提到的,
其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何对待他人的误解便是“恕”的重要体现。

《论语·学而篇》中,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为“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人不知己,自是无碍,可这里的人,通常是和自己有交集的人,这些人若不知,误解就会产生,尤其无端的误解着实会让人窝气。

此时,克服心头负气虚妄,做到“不愠”,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与心性,其实也是最终消弭误解,达到和谐愉快相处的最佳结果。

在《论语》中,孔子对“忠”、“恕”的结合也做了阐述和要求。

《憲问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说法,译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卫灵公篇》也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生命个体真正的的自由与独立,是尊重他者的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完整,便是在“忠”、“恕”之间达到高尚的纯粹——直指本心的纯粹。

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对当前生活姿态很有启发的语句。

时有豁然开朗,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

《卫灵公篇》孔子说道“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像是对我们大一新生语重心长的告诫。

劝解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想法,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状态要有所规划。

《阳货篇》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挥霍光阴中,看到这话,仿佛就听见“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啊”的话以亲友和自己的声音出现在耳畔。

《述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不仅是孔子只忧,更应是每个在校学生之忧。

有内在目标,有外在要求,要修德,要讲学,要求善。

可是,正在做吗?做到了吗?这句话,提醒我们,永远在路上,可以放松,当不能松懈,上下求索之行不能断绝搁置。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这也是很多人畏葸不前、得过且过是找的借口。

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吧,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畫。

”意思是“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到半道便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

”鞭辟入里,道理温和中性却能让偷懒者无地自容。

当没开始就打算放弃时,这句话能截断懦弱的退路。

那么,如何开步前行?我在这里找到答案:《雍也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愿意虽偏向政治,但也能给予方法论的启示。

目标在前,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近取譬”,就是从当前就近的必要之事做起,做好资本积累,一步步朝前迈进。

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则是一盏指明灯。

以厚实的担当为底座,散发着浪漫与理想的光芒,每一遍读完,都能给人以精神力量。

读《论语》让我收获很多,我会继续读下去。

篇二:《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而《论语》也可算作是儒学的精髓部分了。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人人皆知的,初中时的语文课就接触了“论语十则”,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比如:“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等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

可惜那时候我们的知识面有限,面对似懂非懂的文言文,只觉得枯燥无味,也无法从内心领悟孔子真正的思想内涵和精华。

现在再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虽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一书的涵盖面是非常大的,小到学习态度,大到人生追求,可以说,读《论语》会让人在树立目标,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等等方面都受益匪浅。

孔子重“孝”。

“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孔子的这两段文字立足于家庭伦理,从积极的意义上思考,孔子主张人们恪守长辈与幼辈之
礼,这种当时社会上的尽“孝”的之举如今却反而逐步褪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

但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漠视父母的病例居然不足为怪。

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孔子重“学”。

作为一名教育家,二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而科学的治学之道。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孔子重“德”。

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

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可见他对“德”的重视。

为仁者不仅在家要孝敬父母,更要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之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勇于进取,并身体力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潜修个人的品行,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你的道德水准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境地。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

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而这些,却是《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篇三:论语读书报告
读《论语》有感
我国的儒家文化是非常灿烂辉煌的,它所主张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至今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一点,在《论语》中犹有体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写成于战国初期。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内容,其中甚至记载了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下,我将选取自己着重选读的两篇做以阐述。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主要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可译为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

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想想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

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

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

“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

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

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
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

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

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

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

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

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

这种情况和我们学习中的有些地方是大致相同的,例如,在考场上,我们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大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
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

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述而篇第七》中共包括38章,其主要从内容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意思是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意思是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在明确了老师的师德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要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做到“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意思是十条干肉。

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

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
做“束脩”。

这句话很诙谐幽默的告诉我们孔老夫子喜欢吃牛肉干这一爱好,但是,文中真的是要向大家说明孔子喜欢吃肉并要求学生“贿赂”他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但事实证明,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

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孔子所谓的“有教无类”也是相对的,这绝不是我们所想的共产主义式的,其范围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
了。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以上是我初读此文的收获与心得,“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我想这本书应该是值得我读百遍的。

我相信我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多,由于此书非但无害,而是大大有益!
总之,读《论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我国儒家文化的渊源流长,《论语》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了解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食
粮。

我们要多了解和学习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篇四:论语读书报告 (2)
我读《论语》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同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

而作为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论语》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心存不满,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以上是《论语》出现的历史背景。

下面来谈一下《论语》书名的含义:《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概括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里的“论”是“论篹”之意,“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即指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篹”成书。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

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

《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

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

《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孔子本人的思想其实本身不是那么单一的,也是具有它自身的逻辑上的冲突的,下面首先我会结合《论语》来阐述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纠结点。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孔子说:“治理一个拥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从中不难看出,孔子提倡节俭为民,这一点无疑是符合正统思想的,更是我们所极力宣扬之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表现出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大加赞扬,另外一句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更是表现出孔子与在乎物质追求者的势不两立,着力渲染了一种“贫贱不能移”的高尚节操。

然而,同样出自于论语一书,《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很显然,孔子本人其实还是很追求物质生活,最最起码也是很注意吃的方面的讲究的。

其实很显然,孔子似乎既不愿意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也提倡具备不以贫穷为耻的德操,而我认为,实现了前者,后者的具备与否其实根本就是没有区别的,因此而言,孔子在外部条件上,还不是如宣扬的那样彻底坚决。

正如他所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意思就是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可见,孔子本身是贪图财富的,这样的孔子,说难听点,确实是有点虚伪的,而他虚伪的地方不仅仅是表现在贪图富贵却倡导“安贫乐道”,还表现在好多方面。

以下来依依介绍孔子“虚伪”的地方:
说完贪财,我们来谈谈孔子的“贪权”,孔子在宣传仁德的时候,无不慷慨激昂、清高得纤尘不染,但孔子周游列国,目的很简单,就是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当子张问孔子如何取得并保持官职俸禄,孔子说:“对有疑问的东西多听多学,谨慎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

对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多看多学,对自己会做的事小心谨慎地做,这样就少有懊悔。

言论上少出错误,行动中少有懊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意思就是说,要看长官的脸色行事,放弃原则做官,圆滑做人,只要没有伤害到私利。

可能是我有些偏激,解读有误,但孔子确实是对等级制度及其推崇的。

而等级制度的实质就是特权和官本位,如此一级压一级,一级侍候一级,每个人是上一级的奴才,又是下一级的主子。

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和权力结构,从底层向上仰望,看见的是冷冷的屁股;从高层向下望去,看见的是奉迎的嘴脸。

“官大一级压死人”、“媳妇熬成婆”这种等级既使人压抑得要死,但又让人看到了希望,从而达到奴役百姓的目的。

孔子在那个年代虽然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个思想,但是其实他自己并没有做到“有教无类”,他教学生是必须要收学费的,他认为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是没有资格跟着他学习的。

孔子曾经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就是说,只要带了见面礼我就教诲他。

可是,孔子还是把见面礼作为了他教学生的前提条件。

孔子那时提出的另一个关于教育的先进思想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的意思与现今提倡的“因材施教”是等价的,但是孔子真的做到因材施教了吗?宰予在大白天睡觉。

孔子骂他说:“朽木无法雕琢成器,粪土堆成的墙无法装饰使之华美。

对于宰予,我还能骂什么呢?”(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孔子对弟子的赞扬可以理解,但对咒骂却无法理解。

孔子不是会因材施教吗?怎么就不能发掘出一个弟子的长处,反而是恶毒地咒骂呢?其“师德”是值得怀疑的。

孔子说话的恶毒还有其他体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口中不离“礼仪道德”的人,居然大骂一个儿童小时候就不懂礼貌,长大了一事无成,说这个儿童老不死,是个害人精,这是何等恶毒的言语!
谈到教育,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老师的绝顶聪明,因为他很善于表扬自己的学生,他的表扬倒不一定是真正的表扬,而在于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通过如此的“炒作”,既抬高学生,更抬高自己。

孔子说子贱:“此人真是个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