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然科学_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本质差异_马红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浅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和人文科学的本质差异
马红霞
[提要]由于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对象本身性质的不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在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应用的普遍性;社会科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解释的统计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特色;而人文科学则具有显著的主观性、文化特色和育人性质。

明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本质差异
[中图分类号]C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6)06-0072-06
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大类:主观世界指人的思想观念,属于精神世界;客观世界指物质世界,它又可以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这样,整个世界就由三部分构成: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

与此相对应,人类也就有了三种知识: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和人类凭借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来的知识。

很显然,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属于自然科学的内容,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属于社会科学的内容,而人类创造出来的知识则属于人文科学的内容。

按照这样的划分,我们可以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叫做自然科学;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叫做社会科学;把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学科叫做人文科学。

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是人类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反映,所以其内容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0的客观性;而人文科学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因而这些知识完全/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0,没有客观性可言。

然而,尽管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由于/社会历史事实有着不同于自然事实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历史事实是人创造的,在其物的表现中蕴涵着创造它的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目的0¹,而且/自然科学家一般不是他所正研究
的现象的参与者,而社会科学则是。

0º因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存在本质差异。

一、自然科学及其本质特征
众所周知,自然现象的出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0。

所以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其内容必须建立在客观性基础上。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现象的认识,而是对自然界现象背后原因的揭示,并且用揭示出的原因对自然现象为什么如此作合乎逻辑的解释。

从认识论上讲,人类对客观世界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知识或叫做经验,对现象背后原因的认识才属于理性知识或叫做理论。

所以说,自然科学理论作为理性知识,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体系。

当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自然现象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释。

那么,如何判断这些不同的解释谁是谁非呢?一般说来,人类对客观知识的检验只有两种方法:逻辑方法和经验方法。

前者检验知识的逻辑自洽性,即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解释首先必须能自圆其说,不能前后矛盾;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人类经验对这些解释进行严格检验。

自然科学之所以被称为/实证科学0,就是指自然科学的内容都能在人类的经验范围内得到检验。

人类获得经验主要依靠两种方法:观察和实验。

观察是指人类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客观世界信息的过程。

从实际情况看,人类通过观察获取经验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很大制约。

因此在实际的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主要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经验。

实验方法实质上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适当的物质手段控制、模拟、创造自然现象的过程,它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之处于极端状态,可以延缓、加速或再现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因此它可以使人类获得纯粹的、典型的、精确的、定向的、系统的、全面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0,而且还可以对科学理论进行严格检验。

正由于此,实验方法就成了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最基本、最普遍的研究方法,离开了实验方法,自然科学将寸步难行。

正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西方科学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即希腊哲学家发现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0»由此,我们不难得到自然科学的以下本质特征。

1、内容的客观性。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其内容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所凭借的事实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且经过了观察和实验的多次反复确证,因此是客观的;第二,根据这些事实材料所做出的猜测或解释已经得到经验的验证,并能经得起观察和实验的进一步检验,因此这些猜测或解释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第三,根据科学理论所做出的预言已在观察和实验中得到证明,这说明科学理论与客观事实是相符的。

正由于自然科学具有无可置疑的客观性,因此某一时期的科学理论大都会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广大公众的一致认同,从而形成该学科的/标准理论0,进而形成库恩所说的/科学范式0。

可想而知,如果自然科学内容中夹杂着个人的主观意识,那么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被大家所公认。

2、理论的逻辑性。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知识体系或理论体系,不是一系列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原理的拼凑体,更不是由一系列观察实验材料堆砌而成的/一盘散沙0,相反,它内部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这就是说,自然科学的事实、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原理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自洽性或不矛盾性。

自然科学内部的逻辑自洽性
还表现在科学概念的内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等方面,因为这些正是结构上具有逻辑自洽性的保证。

3、应用的普遍性。

自然科学既然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当然可以成为人类更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行动指南,尤其是可以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提供理论指导。

这就意味着,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完全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统一性基础上的。

这种客观性和统一性表明,自然界中的规律对一切相关事物都成立、都适用,没有例外。

此外,自然界中事物所遵循的规律与人的主观意志和社会制度没有丝毫关系,因此,自然科学不仅具有应用的普遍性,而且也没有阶级性,它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

总之,内容的客观性、理论的逻辑性和应用的普遍性是由自然科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固有特性。

二、社会科学及其本质特征
与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也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客观的描述,而主要是对社会现象背后原因的揭示,并用这些原因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从而以此指导人们/对症下药0地去更好地管理、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而人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组成的,而且社会的各种体制、组织、团体等也都是由人根据其一定的目的建构的,因此人类社会就打上了人类意识的烙印。

这就是说,/自然是一个无人的世界,而社会是一个人的世界。


众所周知,不同的人,尤其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价值观,因而他们会组成/不同性质的社会0,建构起/不同性质的社会体制、组织和团体0。

当然,人类的主观意识既具有个性,也具有共性。

人类主观意识所具有的个性决定了不同社会的个性、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可重复性,而人类主观意识的共性则导致了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必然性和普遍性(这与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类似)。

人类社会的这种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表明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存在本质差异:社会现象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自然现象具有完全的必然性,没有例外。

这就是说,社会现象通常没有自然现象的那种普遍性,那种对任何个别事物都无例外的特性。

既然人类社会没有自然界那样的统一性,社会现象没有自然现象那样的明显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而且相互对立的社会现象会同时存在,那么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存在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判断正误的有效/标准0。

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形成自然科学那样的大家公认的、权威的/标准理论0或/正统理论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社会科学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1、解释的统计性。

与自然现象不同,/社会现象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和相互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力量交互作用,存在大量偶然性事件。

社会现象往往通过大量一次性、不可重复的事件表现出统计规律性,即历史发展的一定趋向性。

0½所以说,社会现象没有自然现象的那种普遍性、一致性。

这样一来,作为对社会现象进行合逻辑解释的知识体系,任何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统一地、毫无例外地解释所有相关社会现象。

因此,一个好的、比较正确的社会科学理论只要能够尽可能多地解释相关社会现象,或者说,它所遇到的解释不通的/反常0现象只要尽可能少就行。

这与自然科学有明显不同。

不过,任何一种理论作为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揭示或作为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体系,它都要能够对未知的、可能发生的现象进行预言,事后诸葛亮式的理论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

因为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就是由于它能够预言,并以此指导人们应
采取何种措施/趋利避害0,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在这一点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相同的。

2、理论的时代性和文化特色。

所谓时代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革,原先具有指导意义的社会科学理论会逐渐过时,失去价值;所谓文化特色,是指随着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性质、社会状况不同,对某些社会适用的社会科学理论对其它社会可能会不适用或只是部分适用。

很明显,社会科学理论的这种性质与自然科学理论完全不同。

由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性,因而自然科学理论与时代性和文化特色无关。

例如,二千多年前的阿基米德定律、勾股定理、杠杆原理今天仍然适用,而且适用于整个宇宙。

但社会形态或社会的性质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适用于此社会形态的社会科学理论就不太可能完全适用于彼社会形态,这就必然导致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性。

同时,随着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信仰信念、目的意志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构建起不同的社会体制,这就使社会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色。

正是由于社会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因此作为对社会的认识或反映,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体系的社会科学理论也必然会显现出相应的文化特色。

社会科学的这种时代性和文化特色充分说明了,人们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社会性质灵活运用适当的社会科学理论,绝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某种社会科学理论来指导具有强烈时代性和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

但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性和文化特色并不完全排斥社会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既具有个性也具有共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共性正是社会科学理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前提条件。

3、检验的复杂性。

由于社会现象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且社会现象没有自然现象的那种完全重复性,更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实验,因而如何对社会科学理论进行检验和评价就显得非常困难,非常复杂。

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任何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非常一致地、毫无例外地解释所有相关社会现象;其二,任何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都要预设假定的前提,这种假定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创立者的思想,而不是公理或客观事实;其三,社会科学理论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都没有像自然科学那样经过严格定义,因而不同的人会对它们产生不同的理解。

正由于社会科学缺乏自然科学那种严格的检验标准,因而人们很难对社会科学进行严格检验,所以社会科学通常很少存在大家公认的/正统理论0。

但是,既然社会科学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并以这种解释为指导/对症下药0地采取措施解决有关问题,构建合适的社会体制,以维持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它就必须要尽可能多地解释有关社会现象,或者说,它所遇到的解释不通的/反常0现象要尽可能少。

不难看出,尽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但由于社会和自然界之间有本质差异,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也存在本质差异。

三、人文科学及其本质特征
人文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5辞海6中的解释是:/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

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

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

后含义几经改变。

狭义是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等。

0¾很显然,按照5辞海6的解释,广义的人文科学实际就是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

然而,尽管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涉及到人和人的主观意志,但它们在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本质差异,因此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完全混为一谈,对各自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对学术成果的客观评价,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要真正理解人文科学的本质,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人文主义0一词。

Humanism如果按照通常的译法,应当译为/唯人论0或/唯人主义0,就好比rationalism,materialism,idealism,solip-sism被分别译为唯理论或唯理主义,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唯心论或唯心主义,唯我论或唯我主义一样。

不言而喻,唯人论或唯人主义就是指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最高出发点,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

我们中国人一开始把humanism译成人文主义,可能是借用了5易经6中的一句话,/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0在这里/人文0的意思是用礼仪去教化人,使之成为文明人。

而人文科学/the humanities0与humanism明显是同源词,或者说,前者来源于后者。

西方人心目中的the humanities主要指文学、艺术、哲学、语言学、道德等学科。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按照西方人还是我们中国人的理解,人文科学的含义都应当是教化人、培养人,以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培养成文明人的各种学科。

当然,如果按照更广义的理解,自然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活动,社会科学作为人类认识社会的活动,其目的也都可以被看作是教化人,为了人。

因此,有人就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人学0,即都是/为人的科学0。

不过,虽然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人的0,但这些知识本身之间毕竟存在本质差异。

人文科学主要作为教化人的科学,具有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

1、内容的主观性和强烈的文化特色。

一般说来,人文科学的内容是人类思维的创造和人类主观意志的反映,尽管人们在创造这些内容时会程度不同地以客观事实为摹本,但这些客观事实丝毫也不妨碍人的自由创造、人的丰富想象力和人的主观意志的彰显。

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文学、艺术、语言、伦理道德,还是宗教等,都是人类思维的创造物,都是人类想象力、主观意志的体现,几乎谈不上什么客观性。

正如前所述,不同的人是由不同的文化塑造出来的,因此他们具有非常不同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信仰体系。

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背景或文化模式中的人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学、艺术、语言、伦理道德和宗教,并使之具有相应的、明显的各自文化特色。

反过来讲,如果人文科学内容具有客观性,那么这种客观性必然会导致人文科学内容的一致性和相似性,但事实并非如此。

2、比较和评价的模糊性甚至不可能性。

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的,人文科学的内容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几乎不受客观性制约,这样一来,对人文科学的比较和评价就失去了严格的客观标准。

既然没有严格的客观标准,那么人文科学的比较和评价就只能依据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模糊标准和评价者自身的主观标准。

正由于人文科学比较和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因而即使对同一文化模式中的人文科学成果的比较和评价都明显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0的看法,而在不同类型文化模式之间由于约定俗成的标准都不存在,因此它们之间的比较和评价就几乎成为不可能。

本尼迪克特等文化人类学家之所以坚持文化相对主义,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因为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反映,所以这种知识受客观性的强烈制约,与人的主观因素的关系并不密切。

而人文科学知识主要是人类思维的创造,它的目的也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是用这些知识去塑造人、培养人、熏陶人、改造人,所有这些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无所谓合乎逻辑或不合乎逻辑。

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对客观知识的检验主要有两条标准:一条是经验标准,一条是逻辑标
准。

而人文科学是人类主要依赖其直觉、情感、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因此这两条标准对人文科学的评价而言,都套用不上。

所以这样一来,对人文科学的比较和评价就显得十分困难,而对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人文科学的评价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3、显著的育人性质。

人文科学的目的是通过人类自身的学习、模仿和社会、学校的培养来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品质,使之成为文明人,成为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人文科学具有强烈的、显著的育人性质。

近十几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大声疾呼,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主要意义就在于此。

众所周知,人之所以是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具有人性、具有善性、具有美感、具有情感等等。

而弘扬人性、激励情感、赞美善性、追求美感,并以此来引导人,熏陶人和改造人,正是人文科学的目的和本质。

音乐可以使人陶醉,绘画、书法可以使人宁静,道德可以使人向善,文学作品可以激励人的情感等。

这些正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和谐的基石。

所以说,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同,人文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人和改造人自身。

综上不难看出,就研究对象而言,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而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

就研究目的而言,自然科学是为了认识自然,并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社会科学是为了认识人类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更好、更合理地设计和改造社会,以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而人文科学是为了认识作为精神世界的人自身(作为物质世界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医学、生理学仍属于自然科学),并在此基础上更有效、更合理地教化人,改善人的品质,使之成为文明人,成为能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

就研究内容而言,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完全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思想无关,因此它可以应用于自然界中的任何有关事物和现象;社会科学作为人类对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客观性,因而它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人文科学作为人类塑造自身、提升自身素质的学科,它的内容几乎与客观性无关,完全取决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明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无庸讳言,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人类知识作不同分类。

很显然,把人类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主要是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来划分的。

这种划分对人类知识本身的认识和如何对人类知识进行合理评价是完全必要的。

¹欧阳康:5社会认识方法论6,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8页。

º肯尼思#贝利:5现代社会研究方法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4页。

»许良英:5爱因斯坦文集6(第1卷),商务印书馆, 1977年,第574页。

¼欧阳康:5社会认识论6,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3页。

½刘仲亨:5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6,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¾夏征农主编:5辞海6,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缩印本,第372页。

作者简介:马红霞,江苏大学副教授。

江苏镇江212013
[责任编辑刘慧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