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鉴别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价值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3月 第2卷第6期
淋巴结在临床中出现病变的因素较多,例如肿瘤的转移、局部及全身出现的感染等。
而在临床检查中,通过超声检查能够对患者淋巴结的大小、血供、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等进行检查,从而使临床治疗获得准确的依据。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超声诊断的方法来对颈部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现将研究报告公布如下。
1 一般资料以及主要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颈部浅表淋巴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9例,女性患者为29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4~6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82±7.45)岁;患者淋巴结的长径区间为15~50mm,患者淋巴结的平均长径为(36.17±5.64)mm;患者淋巴结的厚径区间为5~15mm,患者淋巴结的平均厚径为(12.14±3.68)mm。
在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以及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不突出,P>0.05,存在可比的条件。
1.2 主要方法
所入选的所有患者均将体位进行摆好,所有患者取仰卧位,并且应该将需要接受检查的部位进行展开,并使其保持平整,以能够保障超声检查机器的探头能够充分的接触到需要检查的部位,从而提高检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可将探头的频率设置为5~13MHz,当探头接触到需要检查的部位后,接下来便是对患者的检查部位进行超声横向扫描检查和超声纵向扫描检查,在进行超声检查的过程中,还应该对患者的病灶部位的长径、位置、短径、回声以及边界特征等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且还应该保证超声聚焦点能够对准患者的靶向器官,使患者靶向器官的动脉流速、血流情况以及阻力指数能够被计算和测量,从而充分的对其进行了解,与此同时,还应该保证扫描的深度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当扫描结束后,对患者的良性淋巴结以及恶性淋巴结的血流类型、大小、边界、淋巴结门、L/ S<2等图像方面的特点。
其中,图像特点分析的血流类型主要包括周边型、混合型、中央型以及无血流型四种;边界可分为清晰和模糊;淋巴结门可分为消失和存在。
1.3 观察的指标
1.3.1此次检查的金标准为患者病理的结果,并对恶性组以及良性组的超声影像图片进行分析和对比,对比的主要方面包括恶性组和良性组患者的最大淋巴结测径,将其作为长轴直径(记为L),同这一平面垂直的最大淋巴结测径,将其作为短轴直径(记为S),对长轴直径与短轴直径之间的比值进行计算(记为L/S)。
1.3.2对患者收缩期峰值的血流速度(记为Vmax)、阻力指数(记为RI)以及舒张期末的血流速度(记为Vmin)的值进行记录。
1.3.3图像特点分析的血流类型主要包括周边型、混合型、中央型以及无血流型四种。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运用相关的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²对其进行检验,采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采用率(%)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当差异明显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超声鉴别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对比
如表1所示,通过本次对两组患者进行的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中,出现良性淋巴结的患者共计存在2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通过超声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可达到96.43%;出现恶性淋巴结的患者共计存在40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通过超声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可达到100%;存在1例患者待定。
由此可见,超声鉴别诊断与病理诊断在诊断结果方面,无明显化差异,统计学意义不突出,P >0.05,说明采取超声鉴别诊断的方法准确率比较高,比较适合在临床检查中进行使用。
超声鉴别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价值研究
李亚林1,梁旭慧2
(1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超声科 山东 烟台 265200)
(2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医院护理部 山东 烟台 265200)
【摘要】目的:对超声鉴别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颈部浅表淋巴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经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查,结果可分为良性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并分别将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影像学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通过超声检查,出现良性淋巴结的患者共计27例,通过超声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可达到96.43%;出现恶性淋巴结的患者共计40例,通过超声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可达到100%;1例待定。
在所选择的68例患有颈部浅表淋巴结的患者之中,出现28例良性淋巴结患者,占比为41.18%;出现40例恶性淋巴结患者,占比58.82%。
良性组在边界、大小、L/S<2、淋巴结门以及血流类型等方面均优于恶性组,两组产生较为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
结论:针对颈部浅表淋巴结患者采用超声鉴别进行诊断,能够有效的诊断出患者的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超声鉴别;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6-0046-03
47
表1 超声鉴别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对比[n(%)]组别例数病理诊断结果超声鉴别诊断良性组2828(100)27(96.43)恶性组
40
40(100)
40(100)
注:通过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可知,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结果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其统计学意义不突出,P >0.05。
2.2 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在颈部淋巴结超声影像方面的对比
如表2所示,在所选择的68例患有颈部浅表淋巴结的患者之中,经病理诊断结果表明,出现28例良性淋巴结患者,占比为41.18%;出现40例恶性淋巴结患者,占比58.82%。
良性组在边界、大小、L/S <2、淋巴结门以及血流类型等方面与恶性组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 <0.05。
表2 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在颈部淋巴结超声影像方面的对比项目标准恶性组(n=40)良性组(n=28)边界清晰29(72.5%)24(85.71%)*模糊11(27.5%)4(14.29%)大小(mm)L 29.13±6.1117.54±4.97*S
25.82±5.167.91±0.72L/S <228(70%)5(17.86%)*淋巴结门存在2(5%)22(78.57%)*消失38(95%)6(21.43%)血流类型
周边型24(60%)2(7.14%)*混合型7(17.5%)3(10.71%)中央型2(5%)16(57.14%)无血流型7(17.5%)
7(25%)
注:表中“*”代表此项目中两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 <0.05。
3 讨论
颈部浅表淋巴结主要指的是在人体皮肤表面下方的深筋膜层以及人体皮肤下方3c m 之内范围的淋巴结群。
一般情况下,颈部浅表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的病症,这种病症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极高,并且导致这种疾病形成的病因也较多,其主要的病因是由于病毒侵袭、细菌侵袭、全身性感染以及身体局部出现感染,在对颈部浅表淋巴结诊断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费霍奇金淋巴瘤以及各种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迹象,所以,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对颈部浅表淋巴结疾病的良性以及恶性进行检查,从而能够使患者的疾病早日被确诊并进行治疗,特别是针对患者颈部浅表淋巴结出现的肿瘤进行诊断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而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高频超声应用到医学诊断中,并出现了超声弹性成像,这为患者的诊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高频超声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能够使淋巴结的边界、大小以及淋巴结门的观察更加清晰,从而对患者淋巴结良性或是恶性能够精确的进行判断,并且还能够对患者淋巴结的血流动力学进行观察,目前这种检查方法已经成为颈部浅表
淋巴结良性及恶性检查的主要方法,并且超声鉴别诊断能够为患者颈部浅表淋巴结所产生的病变性质的确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超声鉴别诊断在良性淋巴结的患者一共出现27例,由于临床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通过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超声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可高达96.43%;而通过超声鉴别诊断此组患者出现恶性淋巴结的患者共计存在40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通过超声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可达到100%。
由此可见,超声鉴别诊断与病理诊断在诊断结果方面,无明显化差异,统计学意义不突出,P >0.05,说明采取超声鉴别诊断的方法准确率比较高,比较适合在临床检查中进行使用。
通过对良性组和恶性组在超声影像图中淋巴结边界、大小、L/S <2、淋巴结门以及血流类型等方面的对比发现,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0.05。
在比较的过程中,恶性组患者在L/S <2方面产生的比例要比良性组高,这便说明恶性淋巴结肿瘤的细胞的浸润速度比较快,从而使正常的淋巴结结构屡屡遭到破坏,尤其是结构层次方面出现的破坏非常严重,这是导致恶性组在L/S 的值出现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患者的髓部出现回声缺失和变形的现象。
除此之外,与恶性组的淋巴结病变相比而言,良性淋巴结能够显现出更为明显化的淋巴结边界以及大小,并且良性淋巴结病变患者的淋巴结门大部分依然存在,患者的血流类型主要以中央型血流以及无类型血流为主。
从RI 值方面来看,恶性组要比良性组更高,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细胞对其进行浸润,导致其内部结构更为严密,并且还会形成不规则的增殖,从而使正常化的淋巴结边界受到破坏,并且还会导致患者的淋巴结门受其增殖部分的挤压而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患者的淋巴结内部的血管受到挤压而出现变形,造成淋巴结内部血管出现狭窄和扭曲,并且还导致患者的动脉以及静脉出现短路,从而致使阻力系数得到升高。
综合以上观点所述,通过超声鉴别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出现的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结果较为理想,并且能够清晰的发现患者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同时检查的耗时也较少,为患者争取了治疗的时间。
因此,其临床价值较大,值得在临床检查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丹,赵月虎.超声鉴别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1):2033-2036.[2]刘晓乐.颈部浅表肿大淋巴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4):140-141.
[3]刘奇志,吴卫华,王雷,等.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6,23(1):74-76.
[4]王娟,魏春红,鲁一兵,等.超声弹性成像结合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
4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3月 第2卷第6期
医学杂志,2016,18(10):670-672.
[5]王西田.浅表淋巴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超声指标的比较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4(4):57-57.
[6]韩峰,邹如海,林僖,等.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3):234-237.
[7]杨玉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98例临床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3):762-763.[8]夏艳.超声对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45-48.
[9]郝晓卓.分析超声对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J].影像技术,2015,27(2):23-24.
[10]宋保玲.超声对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6(1):18-19.
[11]李佳,要跟东,侯晓英,等.浅表淋巴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超声指标的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65-66.
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间质血管外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人体任何部位接可发病,好发于骨骼系统及皮肤,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发生在颅内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在临床的发病率较低[1]。
有研究显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1%,虽然其发病率较低,但是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预后性差,在影像表现中与脑膜瘤类似,因此容易误诊[2],在本次的研究中将针对我院收治的8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像学的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患者为我院2010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患者入院后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血管外皮瘤。
8例患者中有男性8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8.2±5.0)岁,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压迫症状,其中有10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表现,8患者有癫痫发作,9例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有4例患者有一侧听力下降,3例患者有视力减退表现,1例有垂体功能减退。
1.2 检查方法
12例患者在术前均行MRI平扫,并进行CT加强扫描,使用 GE1.5T超行MRI平扫,对患者行矢状面、横轴面T1WI、T2WI、FLAIR、DWI检查,增强扫扫面行SE序列T1WI,对比剂为Gd-DTPA,予以0.1ml·kg肘静脉注射。
CT为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厚度为10mm,层间距为10mm,行常规断层扫描,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增强扫描,根据体重注射对比剂为50~100ml。
CT检查:采用飞利浦16螺旋CT进行平扫,以听眦线为基线,依次向头顶扫描10个切层,层厚、层距均为10mm,平扫之后必要情况下行增强扫描。
MRI检查:使用德国HD1.5TsignaEXCITE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梯度场、梯度切换率分别为33M/m、120 mT•m-1•S-1,然后采用8通道体线圈对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行扫描,矩阵、FOV分别为256×192、24×18cm,层厚6mm、层间隔2mm。
2 结果
2.1 MRI检查结果
其10例肿瘤可见颅内坏死,9例肿瘤在T1WI上为等低信号,3例为略高或高信号,10例在T2WI上表现为混杂性高信号,2例等低信号。
有8例出血管瘤空信号,3例肿瘤附近表现为颅骨破坏,1例颅内有点状钙化表现。
DWI显示8例为等低信号,4例为略高信号。
2.2 CT平扫及增扫描结果
10例出现邻近脑池、脑沟出现受压变浅或消失,并伴有脑室变形和移位。
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4例位于前颅窝,4例位于中颅窝,2例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2例位于右顶部。
其中有1例出现脑内转移。
12例颅内血管外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分析
陆宇政
(南宁市中医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表现特点,分析其影学的诊断价值。
方法:我院在2010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共收治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患者入院后均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手术证实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对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均在术前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CT、MRI检查结果进行探讨。
结果: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中4例位于前颅窝,4例位于中颅窝,2例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2例位于右顶部,11例肿瘤形状为波浪分叶状,1例为类圆形。
9例肿瘤在T1WI上为等低信号,3例为略高或高信号,10例在T2WI上表现为混杂性高信号,2例等低信号,DWI显示8例为等低信号,4例为略高信号。
有7例与脑膜宽基底相连,4例与脑膜窄基底相连,2例可见脑膜尾征。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CT、MRI的检查中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征象,综合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可为术前的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6-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