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有机物酸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贯穿了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所以对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深入学习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理解有机化学的某些知识点,比如有机物酸性强弱的判断。
一、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因分子中的原子或是基团的电负性差异而引起成键的电子云沿着σ碳链传递的电子效应,一般用Ⅰ表示。
诱导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Ⅰ来表示。
另一种是供电子的诱导效应,用+Ⅰ来表示。
诱导效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电子云沿σ碳链传递。
第二,强弱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下降,一般超过三个原子后可以忽略不计。
诱导效应具有如下几个规律:①一般来说,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电负性越大,则其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越大。
②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基团,杂化轨道中s 成分越多,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越强。
③对于烷基来说,这类基团既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又有给电子的超共轭效应。
④一些常见的基团的诱导效应的强弱顺序为:NO2>CN>F>Cl>Br>I>C≡C>OCH3>OH>C6H5>C=C>H。
二、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是指单双建交替出现的体系。
而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使体系内的π电子不再局限于成键的两个碳原子之间运动的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的本质是电子的离域效应,结果是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分子更稳定。
共轭效应分为吸电子的共轭效应和供电子的共轭效应。
吸电子的共轭效应,使体系的云密度π电子降低,用-C表示。
供电子的共轭效应使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增大,用+C表示。
共轭效应具有如下几个规律:①体系的不饱和度越大,共轭效应越大。
②不饱和键越多,共轭体系越大,共轭效应越强。
③负电荷越多,给电子的共轭效应越强;正电荷越多,吸电子的共轭效应越强;④当取代基既有供电子的共轭效应又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时,若跟共轭体系直接相连基团的第一个原子含有不饱和键,则总的电子效应一般是吸电子效应。
若跟共轭体系双键直接相连基团的第一个原子不含不饱和键,则总的电子效应一般是供电子效应(除卤素外,卤素是吸电子的)。
如:CH2=CH-CH=CH-NH2中,氨基既有供电子的共轭效应又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与共轭体系双键直接相连基团的第一个原子N不含不饱和键,所以氨基总的电子效应是供电子的。
三、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在判断有机物酸性中的应用
1.对于脂肪族化合物来说,其酸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对其的诱导效应。
若取代基对其是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则化合物的酸性增强;若取代基对其是供电子的诱导效应,则化合物的酸性减弱。
例如:
CH3COOH H2C=CHCH2COOH C6H5CH2COOH CH3COCH2COOH pKa 4.74 4.35 4.31 3.58由实验数据可知:上述化合物酸性大小的顺序:CH3COCH2COOH>C6H5CH2COOH>H2C=CHCH2COOH>CH3C OOH。
我们可以把上述化合物看作是乙酰基、苯基、乙烯基依次取代乙酸α碳上的氢,由于吸电子的诱导效应-Ⅰ(乙酰基>苯基>乙烯基),电子云将沿着σ碳链向取代基方向偏移,O-H的极性增强,结果使氢正离子更易离去,从而使酸性增强。
2.对于芳香族化合物来说,既要考虑诱导效应对其酸性的影响,也要考虑共轭效应对其酸性的影响。
因为苯环是一个共轭体系,分子一端所受的共轭作用可以沿着共轭体系的交替传递到另一端。
当苯环上连有供电子基团时,分子的酸性减弱,连有吸电子的基团时,分子的酸性增强。
现以取代苯甲酸为例。
①对于取代基团与羧基的相对位置相同而取代基团不同时,一般来说,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越强,化合物酸性越强。
邻硝基苯甲酸邻氯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
pKa 2.21 2.92 2.98
-NO2、-Cl和-OH在苯环上与羧基的相对位置一样,但是-NO2和-Cl对苯环总的效应为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且吸电子效应-NO2>-Cl,所以硝基使苯环碳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的更多,更有利于羧酸的解离,使羧酸酸性更强。
-OH对苯环总的效应为供电子的诱导效应,羟基使苯环碳原子的电子密度增加,不利于羧酸的解离,使羧酸酸性降低。
②对于取代基团相同而取代基团与羧基的相对位置不同时,一般来说,无论是吸电子基团还是供电子基团,邻位取代的酸性最强。
邻氯苯甲酸间氯苯甲酸对氯苯甲酸
pKa 2.92 3.83 3.97
氯原子的共轭效应是供电子,其诱导电子是吸电子的,但是共轭效应小于诱导效应,所以氯原子对苯环总的效应表现为吸电子效应。
处于邻位的氯与羧基的相对位置比较近,吸电子的诱导效应最强,使苯环碳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对羧基上电子的吸引力大,更有利于羧酸的解离,所以羧酸酸性最强。
而间位和对位的氯原子与羧基的相对位置较远,诱导效应已经很微弱了,主要考虑共轭效应,相对于间位来说,对位的氯原子上孤对电子可以更好地与苯环形成共轭,使得氯原子上的电子可以通过苯环转向羧基,O-H 的极性减弱,质子不易离去,酸性减弱,故酸性比间位的要弱。
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I、-OH、-OR等基团的单取代化合物。
四、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理论在有机化学考研真题中的应用
1.下列化合物的酸性最强的是()(浙江工业大学,2011)
A.NCCH2COOH
B.HOCH2COOH
C.O2NCH2COOH
D.BrCH2COOH
这里主要考查的是电子效应对化合物酸性的影响。
A、B、C、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有机物酸性的影响
潘英明,谭雪友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主要对有机化学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有机物酸性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举例说明了其在考研真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诱导效应;共轭效应;酸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46-02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语言符号学的理解
语言符号的主要作用在于表达和传递意义,从而最终实现交际。
由于语言符号的内容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揭示语言的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民族性等特点,就要借助有关符号学意义观点来探究。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orris)在传统符号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语用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了符号学与语义的关系,提出了语言符号意义的三个方面: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
这三种符号意义共同构成了语言符号的总体意义,全面反映了符号彼此间的形式关系。
莫里斯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对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要求译者不断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深刻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通过有效的变通手段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由此可见,解决符号意义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参与,依据各自学科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原语信息的多重意义,力争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的等值。
二、英汉翻译中不等性的弥补
翻译是反映思维和语言规律的科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翻译既有可能性,又有一定局限性。
翻译的可能性建立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共性之上,翻译的局限性源于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化的个性,因此,在翻译言内意义时,应从语言功能着手,在优先传译原文最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全面表达其他有关意义,使译文与原文意义相符,达到共同或相似的语言功能。
深入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点是翻译的基础。
言内意义又分为音系层面、语法层面、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篇章层面,意义的传递,受英汉两种语言符号一个表音,一个表义本质上不同的限制,同时由于两种语言各自截然不同的语音和文字特点,使得言内意义的不对应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空缺几乎难以弥补。
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势必有着更多的
差异性,这就产生了语言的指称意义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对应。
在指称意义的传递中,由于民俗文化系统的差异造成的非对应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译者或尊重原有文化风格进行异化处理,还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象进行翻译,或根据读者接受情况进行归化处理,要注意挖掘原文中蕴含的本意,在不影响原文语用意义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原文文化色彩的损失程度。
1.英汉心理文化的落差。
汉语是中国唯一的官方语言,中国文化主要指汉文化,属于人文文化。
英语是世界语言之一,具有西方语言代表性,属于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重综合,重意会,重人伦,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与此相反,科学文化重物质,重分析,重概念,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主张个人至上,强调人对自然的索取。
这种心理文化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人重直觉与具象,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
在英语和汉语的语言文字上能反映出汉语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英语的功能性。
汉语是象形文字无需赘述。
如:一朵花(a flower)、一匹马(a horse)、三个大人(three men)、一场大雨(a heavy rain)、暖和(warm)、忍耐(tolerant)等,翻译到英语文字里,只突出被描述客体和数量,而汉语的形象和生动则荡然无存。
中国人重整体,西方人重个体。
汉语词义一般较笼统,英语词义一般较具体,因此,英语近义词特别多。
受生态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影响,汉语有些词的指代非常明晰,英语则比较模糊。
如:长在田地里称为“稻子”、“水稻”,成熟后脱离植株为“稻谷”,留作次年用的种子称为“稻种”,脱壳后称为“大米”,煮熟后我们吃的为“米饭”,而英语的表达仅仅用“rice”就可以表达了。
汉语强调篇章的整体结构,讲究起承转合的完备性,注重对称平衡,英语强调篇章句式结构的严谨。
汉语频繁使用对仗修辞格和四字词组,强调平衡美,突出并列关系。
如:“天涯海角”(the end of the earth;the remotest corners of the earth)、“四通八达”(extend in all directions)、“年富力
D这四个选项中的化合物都不存在共轭体系,因此在这里不用考虑共轭效应,只需要考虑诱导效应。
而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的大小顺序为:NO2>CN>Br>OH,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越大,越有利于羧基的解离,酸性就越强。
所以酸性的大小有:
C>A>D>B。
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2.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并排序。
(南京理工大学,2008)①三氯乙酸,②氯乙酸,③乙酸,④羟基乙酸,⑤三甲基乙酸。
这里主要考查的是取代基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强弱。
一般来说,取代基的电负性越大,个数越多,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就越强,越有利于羧酸的解离,酸性就越强。
而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强弱顺序为:Cl>OH>H;甲基是供电子基团,所以本题的答案为①>②>④>③>⑤。
3.下列碳负离子中,亲核能力最强的是()(中南大学,2011)
A.CH≡C
B.H2C=CH
C.CH3CH2
D.H2C=CHCH2
一般来说,亲核原子相同的亲核试剂碱性越强,亲核能力就越强,所以这里主要考查的电子效应对化合物酸碱性的影响。
从共轭酸的角度来说,酸性最强的是HC≡CH(吸电子诱导效应最强),酸性最弱的是CH3CH3,所以碱性最强的是乙基负离子,所以本题答案是C。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和广西师范大学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潘英明(1972-),男,江西赣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
从习语中探究英汉翻译的不等性
孙继红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本文以民俗英译实证对比分析,探讨了民俗文化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层面的理解和处理及译文对原文信息差异的弥补策略和手段,阐述了翻译过程是翻译意义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意义与功能是翻译要求的标
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言内意义;不等性;处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47-02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