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

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

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

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八、相关资料:
一、《那就是我》歌词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
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噢——妈妈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渔火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二、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

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

期待心理是悬念的
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九、板书设计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枣核》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整体感知的授课反思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

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为考试而教阅读。

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

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涨红
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

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

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

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

课堂上用一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

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

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

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

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

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

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

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

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授课内容多停留在
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3】篇〗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
五、研读探究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3、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六、品读鉴赏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