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论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
1、文艺起源与审美意识的产生。
在《巴黎手稿》、《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文艺起源和人的审美意识历史发展的问题。
劳动创造了使文学艺术得以产生的物质条件,并培养了人们的想象力。
从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指出:(一)动物只有本能,而人具有意识,有目的按需要进行生产,使客观的东西经过改造,成为自己需要的东西;(二)劳动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是因为:人的劳动是自由的,人的劳动能按照客体的任何尺度来改造自然,美的规律就是符合客观尺度的创造;同时劳动又是自觉的,能把人的本性、需要,把自己本质力量转移到对象上去。
美的规律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规律。
2、文艺发展论。
1)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分离,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
第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所谓“社会结构”,是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从“社会结构”看,文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用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2)经济基础决定文学艺术上层建筑的发展。
文艺的发展,最终都能从经济基础上找到原因。
经济基础的发展,使文学艺术有新的内容,同时也使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有所发展。
不同的体裁也能从经济基础上找原因。
元代盛行戏曲,与当时“勾栏”“瓦肆”中的表演有关,“勾栏”“瓦肆”是盛行。
文学思潮、流派的出现,也能最终从经济基础上找到原因。
西欧中世纪后期出现的文艺复兴思潮,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早期的资产阶级)兴起的结果。
3)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诸上层建筑影响了文学。
政治不仅影响到一个个具体的作家作品,而且还影响到文艺的题材、风格、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
哲学思潮对文艺发展有影响。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就受到笛卡儿唯理论哲学的影响。
社会道德影响作家道德观的形成,作家的道德观又制约着他的文艺创作。
文艺的发展还受到宗教的影响。
就正影响看,文艺从宗教中吸取养分,发展壮大自己,如佛教的“变文”和“俗讲”对话本的影响;就反影响看,宗教常常阻碍文艺的发展,如中世纪,教权高于王权,文学沦为神学的奴婢。
4)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从大范围和长时间来考虑,艺术生产的发展同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平衡的。
“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
二,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些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造成“不平衡现象”的原因:经济是终极原因,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学发展水平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时代风尚和文学传统、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系统“合力”的作用。
3、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
1)艺术真实性
马恩在《新莱茵报。
政治经济评论》中主张文艺作品要真实地描写人物的形象。
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将艺术真实性和政治倾向性结合起来。
艺术真实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其一,生活的真实性。
其二,情感的真挚性。
其三,感受的真切性。
2)艺术典型性
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提出要对“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在《致敏·考茨基》中着重指出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典型的基础,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提出了典型性格、典型环境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
文学典型就是指文学形象的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有:鲜明、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深刻地体现了某一阶级、阶层或类别的人的某些本质方面;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就互相依存看,一方面,典型人物的形成依赖于典型环境;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因为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就互相影响看,一方面,典型环境影响并支配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能够影响环境,促进环境的变化发展。
4、悲剧理论。
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提到了悲剧的历史真实问题。
认为对历史剧而言,问题并不在于能不能虚构,而在于提高这种艺术虚构能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面貌,揭示出历史的必然性。
进而提出了悲剧创作中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倾向。
悲剧相关理论有:
第一,悲剧冲突。
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第二,悲剧人物。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第三,悲剧效果。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5、文学批评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和致拉萨尔的信中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最高的标准”。
美学的标准,是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审美表现;历史的标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考察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内容。
对拉萨尔的《济金根》,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来进行批评,并对《济金根》的美学内容进行了考察。
第二章俄苏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一节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
1、简单介绍
2、文艺的本质
普列汉诺夫提出了著名的“五项因素公式”:(一)生产力的状况;(二)经济关系;(三)社会政治制度;(四)社会中人的心理;(五)各种思想体系。
艺术起源于劳动,它有一定的功利性:一方面,艺术表面上的不讲功利是迫于无奈。
另一方面,可以由无功利到功利。
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在于形象。
3、文艺的基本特征
首先,文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情感性。
其次,文艺的思想性特征有:1)思想性和情感性一样,是文艺作品不可缺少的东西。
2)文艺表现思想性有其特殊的要求。
3)文艺表现的思想应当是高尚的思想。
再次,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4、文艺批评
从唯物史观出发,他认为批评应当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的批评。
由此提出了批评的真善美的要求。
真——文艺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善——文艺表现思想的高尚性;美——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性。
第二节列宁的文艺思想
1、论托尔斯泰
在列宁看来,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真实地表现了俄国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地主贵族土地占有制的不满和诅咒,对消除农奴制残余的愿望,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俄国革命的性质和历史特点。
2、论党性原则
在1905年11月13日的《新生活报》第12号上列宁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其内容主要有:一、党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
二、对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来说,写作事业不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党的事业。
三、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
四、无产阶级的出版事业,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接受党的监督。
五、党对写作事业的领导,必须充分重视写作事业的特殊性。
第三节苏联50年代的文论
1、俄苏文论自身的发展过程。
俄苏文论的发展始终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共性,另一种倾向强调文学自身这样或那样的特性,反对文学成为工具,甚至把文学形式绝对化,完全割断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拉普”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论被当作思想方法,得到象季莫菲耶夫这样的权威某种程度的肯定。
文学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成为一条定律。
50年代苏联文论有哲学化倾向,如文学的本质通常被定义为“以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典型通常被定义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所有这些定义都对,都正确,可又丝毫不解决文学自身的特殊问题。
2、苏联50年代文论是时代的产物。
50年代是冷战最为激烈的时期。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苏联的文论完全是处在封闭的状态,自我孤立,自我称霸。
他们当时在文化上提出了“反对世界主义”的口号。
苏联主流文论界对本国产生的巴赫金文论,弃之如敝履。
3、苏联50年代文论的长处
1)重视用列宁的反映论来解释文学现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2)对人道主义与文学的关系的肯定,这既与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相通,也符合文学的要求。
第三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影响
第一节概说
五四运动开辟了向欧洲思想(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道路。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文艺理论讲话时,更多地受到以瞿秋白和周扬等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较为偏激的左翼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与苏联的相比,有一个明显地方不同:前者远远不象后者那样纠缠于努力吸取欧洲文学遗产的问题。
一般说来,毛泽东的文艺批评理论似乎可以更一贯、更有力地加以应用
第二节在苏联文论影响下的文艺状况:文论政治化
1、苏联50年代文论的影响
建国以来,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口号下,苏联50年代文论成为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主要参照系。
它使当代中国文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我们也接受了它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
苏联的文论通过两条渠道进入中国,一是翻译,几乎在苏联占着主流地位的文论的专著和论文,以及重要的教材,都被翻译过来;二是请专家来华传授,如北京大学请了毕达科夫,北京师大请了柯尔尊,等等。
苏联文论的霸权地位带来严重的后果:
1)文学问题政治化
秦兆阳发表了《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一文,不过对西蒙诺夫的观点表示同感,建议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为“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就遭到了政治的批判和斗争。
2)文学问题哲学化
我们囿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没有文艺学自身的方法论,因而在揭示文学自身的特性与特殊规律上面,就显得无能为力。
3)文学理论孤立化
我们搬过来的苏联50年代的文论处于自足状态,与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不但缺少通道,而且互相排斥。
4)造就了“左派”理论工作者
苏联50年代的僵化理论培养了中国的一些自称“左派”的人。
他们以“左派”自居,口里念着马列的词句,以整人为职业。
2、中国文论自身的取向
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创作存在着严重的“图解化”的毛病,五十、六十年代就提出过“写中心、画中心、演中心、唱中心”的口号,这是“拉普”的口号在中国的翻版,60年代的“反修”斗争,大批人道主义等,把“左”的东西更推进一步,一直发展到“文革”的极“左”的灾难。
第三节当前的文论状况: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
1、简要说明
主要指1992年以来的情况。
1992年党的14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
为适应新阶段的需要,有必要对文艺理论进行反思和建设。
2、三个时期
1)适应形势需要,清算历史影响(1992—1993)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文艺体制也必须要进行改革。
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文艺体制的改革问题,一是作家体制的改革问题。
伴随着文艺体制的改革,要求文论界对过去的一些制约文艺理论健康发展的因素进行反思。
这突出表现为对“左”的清算。
2)张扬人文精神,融入外来思潮(1993—1995)
文艺体制的改革以及反“左”的呼声,都关系到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这成为人文精神讨论的重要内容。
1993年,中国文论界沿着1985年以来的道路,继续向西方的文艺理论汲取营养。
3)反思文论现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1996—)
这种反思和建设有一个醒目的标志,就是1996年10月17日到2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反思主要有两点:第一,现有的文艺理论能否指导文学实践?第二,西方理论对中国来说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有用?
对文艺理论的现状进行反思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
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但在建设的方向、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已经提出了诸多见解。
3、五个问题
1)对文艺状况的思考。
这种思考大体上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文艺的外部环境,即考虑到市场经济对文艺的要求,对艺术生产问题进行了思考;二是关注文艺的价值取向,关注文艺中的人文精神,从而对文艺主体展开思考,对知识分子进行反思。
2)对叙事学的运用和思考
这是从文艺内部来考察某种研究方法的运用。
可从两方面见之:一是对西方叙事理论的译介和运用;二是对西方叙事理论的研究与反思。
3)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这一话题大致包括以下问题:一、转换是否可能?二、转换如何可能?其立足点是什么?
三、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关系?
4)文化研究的兴起
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导致形形色色文化现象的出现,文化研究便应时而来。
文艺理论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成为一种潮流。
就文化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研究在西方很流行。
二是大众文化在国内的流行。
三是研究者的心理。
5)生态文艺学的异军突起
对文艺进行生态学研究,有其现实针对性和文艺自身特性的要求。
生态文艺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激进的生态观;二是建设的生态观;三是人本的生态观;四是审慎的生态观。
第四章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概说
1、产生背景
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西欧各国的革命却全部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经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垄断资本+科学技术+国家干预,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采取激进手段进行政治变革的希望更加渺茫。
以至于引发了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是否还有意义、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的论断是否过时等理论问题的怀疑。
文化:由于政治和经济上令人困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加注重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起攻击。
1927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被发现,更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重新”理解马克思提供了契机。
2、总体特点
1)社会意识强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一般同时又是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有严肃的使命感。
2)理论观点复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一群有着不同思想倾向、理论观点纷纭复杂、甚至互相抵牾的理论家。
3)具体观点深刻:大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观比较深入、有体系,很多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发表了深刻独到的见解。
第二节卢卡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
1、总体性思想的确立
1)“总体性”思想的由来
黑格尔提出总体性思想,是为了克服康德的二律背反。
他把康德的上帝、世界、灵魂和自由四个理念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形而上学本体——绝对观念。
马克思发现,在黑格尔体系中包含着异常深刻、异常珍贵的辩证法思想——总体性思想。
因此,总体性观点就是辩证联系的观点,总体性方法就是揭示事物内部的辩证联系再上升到具体整体的方法.
卢卡契的“总体性”思想有如下要点:(1)主体和客体的同一;(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3)主体的社会实践
2、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
卢卡契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在“意识形态”理论上有所创新:(1)与庸俗马克思主义思潮决裂;(2)对意识形态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理解;(3)历史科学中的意识形态
3、特殊性:美学的中心范畴
特殊性是介于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范畴。
只有普遍而无个体,或只有个体而无普遍,都不足以形成艺术表现,两者必须统一。
而这两者动态的、辩证的统一,便是透过特殊性的范畴而完成的,它是艺术反映的方法。
第二节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理论
1、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名称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所”。
2、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一词,主要指用历史—社会的方法对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作类似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所作的那种批判考察。
它的主要特点是要划清自身与当代各种其他社会研究及哲学方法的界限,尤其注重对实证主义方法的区别。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文化批判理论。
这一学派对德国的社会思想造成重大影响。
日后它的影响扩大到了整个欧洲,特别是1956年以后,它直接影响了英国“新左派”的形成。
马尔库塞等人则在美国影响着“新马克思主义”的后学者们。
3、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后自由竞争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体化形式;
二、家庭社会化和自我发展;三、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四、社会心理学;五、美学和艺术理论;六、对实证主义和科学技术的批判;七、创建发达工业社会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极大。
尤其是在60年代末,遍及西方的学生造反运动,把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著作(如《单向度的人》、《否定的辩证法》)奉为思想武器,把学派
的一些成员(如马尔库塞)奉为精神导师。
本雅明的艺术思想
1、艺术生产理论
文学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或商品,艺术创作的“技术”即技巧,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艺术技巧就构成了艺术生产中的艺术生产力;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由于注重艺术技巧的政治倾向,本雅明要求艺术家要不断革新艺术创作技巧,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有三种“复制”:学生在工艺实践中对大师作品进行复制,大师为了传播作品而复制,某些人为追求赢利而复制。
19世纪的机械复制体现了艺术对生产力的依赖关系,生产力成了一定时代艺术形态的内在因素。
全面的机械复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的时代特征。
现代机械复制艺术,使传统艺术的“韵味”(aura)消失,引起了艺术功能、价值的根本改变,代之而起的是“震惊”(Shock)的审美效应。
阿多尔诺的艺术理论
1、否定的辩证法
“否定的辩证法”这个名称是阿多尔诺在本世纪60年代才提出来的。
其主要内容有:(1)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2)“矛盾即是非同一性”;(3)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4)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
2、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
“文化工业”批量地制作和传播大众文化,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等,操纵了非自发的、物化的虚假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和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巧妙有效的方式(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和奴役大众,从而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的倒退,进入了大众蒙昧的阶段。
这样,文化工业的最终结果是反启蒙的。
“文化工业”的兴起,表明文化艺术和工商业已经融为一体了。
文化生产已纳入了市场交换的轨道,交换价值和利润动机是其经济层面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工业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职能。
对于消费大众来说,大众文化妨碍了人们自主地作出评判,大众文化产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为合理化和标准化所统摄。
阿多尔诺区分了“公开的”与“隐蔽的”信息,并将其与观众的意识与无意识联系起来。
3、艺术的功能是否定异化的社会
在商品交换关系和技术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艺术与现代社会仿佛在进行一场生死斗争,它把自己变成非艺术或反艺术,以表示对社会的批判和抗议。
真正的艺术需要的不是与社会的同一,而是对社会的冷漠和否定。
阿多尔诺道出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生产的诸多弊端。
总体上看,他的艺术理论主要是破坏性的,具有明显的悖论和乌托邦色彩。
马尔库塞的艺术理论
1、艺术的特质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这个概念既不能用单纯的语言技巧来说明,也不能用单纯的意识形态性来说明,而应当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
这就需要审美形式的标准。
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它有力量打破既成现实(即确立现实的人们)解释何谓真实的垄断权。
这种决裂正是美学形式的成就,艺术的虚构世界正是在这种决裂中显得同真实的现实一样。
2、艺术的职能
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物化世界里,艺术的根本职能是维护、高扬、解放人的主体性。
同时,艺术可以作为革命的手段,来改造人的感觉、想象和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