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数学一轮经典例题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数学(理)一轮经典例题——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典型例题一
例1 已知)3,0(A ,)0,1(-B ,)0,3(C ,求D 点的坐标,使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 分析:利用等腰梯形所具备的性质“两底互相平行且两腰长相等”进行解题. 解:如图,
设),(y x D ,若CD AB //,则CD AB k k =,BC
AD =, 即⎪⎩
⎪⎨
⎧=+=-+--=+-②①.1613)3(,
30
1003222y x x y
由①、②解得
)53,516(
D .
若BC AD //,则⎪⎩⎪⎨
⎧==,
,BC AD k k BC AD 即⎪⎩

⎨⎧+=+-=--④③.31)3(,00
3
2222y x x y
由③、④式解得)3,2(D .
故D 点的坐标为)53
,516(
或)3,2(.
说明:(1)把哪两条边作为梯形的底是讨论的标准,解此题时注意不要漏解.(2)在遇到两直线平行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此题中AB 、BC 的斜率都存在,故不可能出现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典型例题二
例2当a 为何值时,直线01)1()2(1=--++y a x a l :
与直线02)32()1(2=+++-y a x a l :互相
垂直?
分析:分类讨论,利用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进行求解.或利用结论“设直线1l 和2l 的方程分
别是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则21l l ⊥的充要条件是02121=+B B A A ”(其
证明可借助向量知识完成)解题. 解法一:由题意,直线21l l ⊥.
(1)若01=-a ,即1=a ,此时直线0131=-x l :
,0252=+y l :显然垂直; (2)若032=+a ,即
23
-
=a 时,直线0251=-+y x l :
与直线0452=-x l :不垂直; (3)若01≠-a ,且032≠+a ,则直线1l 、2l 斜率1k 、2k 存在,
a a k -+-
=12
1,3212+--
=a a k .
当21l l ⊥时,121-=⋅k k ,即1)321
()12(-=+--⋅-+-
a a a a ,
∴1-=a .
综上可知,当1=a 或1-=a 时,直线21l l ⊥.
解法二:由于直线21l l ⊥,所以0)32)(1()1)(2(=+-+-+a a a a ,解得1±=a . 故当1=a 或1-=a 时,直线21l l ⊥.
说明:对于本题,容易出现忽视斜率存在性而引发的解题错误,如先认可两直线1l 、2l 的斜率
分别为1k 、2k ,则
a a k -+-
=121,3212+--
=a a k . 由21l l ⊥,得121-=⋅k k ,即
1)321
()12(-=+--⋅-+-
a a a a .
解上述方程为1-=a .从而得到当1-=a 时,直线1l 与2l 互相垂直.
上述解题的失误在于机械地套用两直线垂直(斜率形式)的充要条件,忽视了斜率存在的大
前提,因而失去对另一种斜率不存在时两直线垂直的考虑,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典型例题三
例3 已知直线l 经过点)1,3(P ,且被两平行直线011=++y x l :
和062=++y x l :截得的线段
之长为5,求直线l 的方程.
分析:(1)如图,利用点斜式方程,分别与1l 、2l 联立,求得两交点A 、B 的坐标(用k 表示),再利用
5
=AB 可求出k 的值,从而求得l 的方程.(2)利用1l 、2l 之间的距离及l 与1l 夹角的
关系求解.(3)设直线l 与1l 、2l 分别相交于),(11y x A 、),(22y x B ,则可通过求出21y y -、2
1x x -的值,确定直线l 的斜率(或倾斜角),从而求得直线l 的方程.
解法一:若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l 的方程为3=x ,此时与1l 、
2l 的交点分别为)4,3('-A 和)9,3('
-B ,截得的线段AB 的长594=+-=AB ,符合题意,
若直线l 的斜率存在,则设直线l 的方程为1)3(+-=x k y .
解方程组⎩⎨
⎧=+++-=,01,1)3(y x x k y 得⎪⎭⎫ ⎝⎛+--+-114,12
3k k k k A , 解方程组⎩⎨
⎧=+++-=,06,1)3(y x x k y 得⎪⎭⎫ ⎝
⎛+--+-119,17
3k k k k B . 由5=AB ,得2
2
2
5
119114173123=⎪⎭⎫ ⎝⎛+-++--+⎪⎭⎫ ⎝⎛+--+-k k k k k k k k .
解之,得0=k ,即欲求的直线方程为1=y . 综上可知,所求l 的方程为3=x 或1=y .
解法二:由题意,直线1l 、2l 之间的距离为
12
52
61=
-=
d ,且直线l 被平等直线1l 、2l 所截
得的线段AB 的长为5(如上图),设直线l 与直线1l 的夹角为θ,则
2252
25sin =
=θ,故∴
︒=45θ.
由直线011=++y x l :
的倾斜角为135°,知直线l 的倾斜角为0°或90°,又由直线l 过点)1,3(P ,故直线l 的方程为3=x 或1=y .
解法三:设直线l 与1l 、2l 分别相交),(11y x A 、),(22y x B ,则:
0111=++y x ,0622=++y x .
两式相减,得5)()(2121=-+-y y x x . ①
又25)()(2
21221=-+-y y x x ②
联立①、②,可得⎩⎨⎧=-=-052
121y y x x 或⎩⎨⎧=-=-502121y y x x
由上可知,直线l 的倾斜角分别为0°或90°.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3=x 或1=y .
说明:本题容易产生的误解是默认直线l 的斜率存在,这样由解法一就只能得到0=k ,从而遗漏了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一般地,求过一定点,且被两已知平行直线截得的线段为定长a 的直线,当a 小于两平行直线之间距离d 时无解;当d a =时有唯一解;当d a >时,有且只有两解.另外,本题的三种解法中,解法二采取先求出夹角θ后,再求直线l 的斜率或倾斜角,从方法上看较为简单;而解法三注意了利用整体思想处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运算过程. 典型例题四
例4 已知点()31
,-A ,()13,B ,点C 在坐标轴上,且
90=∠ACB ,则满足条件的点C 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解:点C 在坐标轴上,可有两种情况,即在x 轴或
y 轴上,点C 的坐标可设为()0,x 或()0,y .
由题意,
90=∠ACB ,直线AC 与直线BC 垂直,其斜率乘积为-1,可分别求得0=x 或2,
0=y 或4,所以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为(0,0),(2,0),(0,4).
说明:①本题还可以有另外两种解法:一种是利用勾股定理,另一种是直角三角形斜边AB 与
y 轴交点D 恰为斜边AB 中点,则由D 到A 、B 距离相等的性质可解.②本题易错,可能只
解一个坐标轴;可能解方程时漏解;也可能看到x 、y 各有两解而误以为有四点.
典型例题五
例5 已知ABC ∆的一个定点是()13-,
A ,
B ∠、
C ∠的平分线分别是0=x ,x y =,求直线BC 的方程.
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轴对称性质,求出A 关于0=x ,x y =的对称点,它们显然在直线BC 上.
解:()13-,A 关于0=x ,x y =的对称点分别是()13--,和()31,-,且这两点都在直线BC 上,
由两点式求得直线BC 方程为052=+-y x . 典型例题六
例 6 求经过两条直线0132=++y x 和043=+-y x 的交点,并且垂直于直线
0743=-+y x 的直线的方程.
解一:解得两直线0132=++y x 和043=+-y x 的交点为(35-
,97
),由已知垂直关系可
求得所求直线的斜率为34
,进而所求直线方程为0934=+-y x .
解二:设所求直线方程为034=+-m y x ,将所求交点坐标(35-
,97
)代入方程得9=m ,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0934=+-y x .
解三:所求直线过点(35-
,97
),且与直线0743=-+y x 垂直,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
973354=⎪⎭⎫ ⎝⎛--⎪⎭⎫ ⎝⎛
+y x
即 0934=+-y x . 解四:设所求直线得方程为
()()043132=+-+++y x m y x
即 ()()041132=++-++m y m x m (1) 由于该直线与已知直线0743=-+y x 垂直 则 ()()013423=-⋅++m m 解得 2=m
代入(1)得所求直线方程为0934=+-y x . 典型例题七
例7 已知定点A (3,1),在直线x y =和0=y 上分别求点M 和点N ,使AMN ∆的周长最短,并求出最短周长.
分析:由连接两点的线中,直线段最短,利用对称,把折线转化为直线,即转化为求两点间的距离. 解:如图1,设点A 关于直线x y =和0=y 的
对称点分别为()31
,B ,()13-,C ∵
MN CN BM MN AN AM ++=++

BC
MN CN BM ≥++
周长最小值是:
5
2=BC
由两点式可得BC 方程为: 052=-+y x .
而且易求得:M (35,35),N (25
,0),
此时,周长最短,周长为52. 典型例题八
例8 已知实数a ,b 满足1=+b a ,求证:
()()225
2222≥+++b a .
解:本题的几何意义是:直线1=+b a 上的点(a ,b )与定点()22--,
的距离的平方不小
于225
.因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一点连线中,垂线段距离最短,而垂线段的长度即距离
25111222
2=
+---=
d ,
所以
25)2()2(22≥
+++b a ,即
()()225
2222≥+++b a .
说明:本题应为不等式的题目,难度较大,证明方法也较多,但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显得轻松简捷,深刻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典型例题九
例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α=∠xOA ,π
απ
<<2
,点B 在OA 上
a
OA =,
b
OB =,
()0>>b a ,试在x 轴的正半周上求一点C ,使ACB ∠取得最大值.
分析:要使最大,只需最大,而是直线到直线的角(此处即为夹角),利用公式可以解决问题.
解:如图2,设点()()00>x x C ,
∵α=∠xOA ,a OA =,b OB =,
∴()ααsin cos a a A ,,
()ααsin cos b b B ,,
于是直线CA 、CB 的斜率分别为:
x a a xCA k CA -=
∠=αα
cos cos tan ,
x a a xCB k CB -=
∠=ααcos cos tan

CA
CB CA CB k k k k ACB +-=
∠1tan =
)cos )(cos (sin 1cos sin cos sin 2x a x b ab x
a a x
b b --+
--
-ααα
αα
αα =
α+-α-α-αα--αα2
sin )cos )(cos ()
cos (sin )cos (sin ab x a x b x b a x a b =2
cos )(sin )(x x b a ab x b a +α+-α
-
图2
=α+-+α
-cos )(sin )(b a x x ab
b a ∵ab
x x ab
2≥+

()()α+-α
-≤
∠cos 2
sin tan b a ab b a ACB
当且仅当x x ab =即ab x =,C 点的坐标为(ab ,0),由π
απ<<2可知ACB ∠为
锐角,所以此时ACB ∠有最大值arctan
αα
cos )(2sin )(b a ab b a +--.
说明:本题综合性强,是三角、不等式和解析几何知识的交汇点.另外本题也是足球射门最大角问题的推广.
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可以演示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 典型例题十
例10 直线0421=-+y x l :
,求1l 关于直线0143=-+y x l :对称的直线2l 的方程. 分析:本题可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给出多种解法的途径是:一类利用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
解;另一类采用消元思想进行求解.
解法一:由⎩

⎧=-+=-+0143042y x y x 得1l 与l 的交点为)2,3(-P ,显见P 也在2l 上.
设2l 的斜率为k ,又1l 的斜率为-2,l 的斜率为43
-
,则
k
k )4(1)43()2)(4(1)2(43-+--=
--+---
,解得112-=k . 故2l 的直线方程为
)3(112
2--
=+x y .即016112=++y x .
解法二:在直线1l 上取一点)0,2(A ,又设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00y x B ,则
⎪⎪⎩⎪⎪⎨
⎧=-+⋅++⋅=--.
01204223,3
4
200000y x x y 解得
)58,54(-B
故由两点式可求得直线2l 的方程为016112=++y x .
解法三:设直线2l 上一动点),(y x M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
),('
''y x M ,则 ⎪⎪⎩⎪⎪⎨⎧=-+⋅++⋅=--.012423,34
'
''
'y y x x x x y y
解得
256247'+-=
y x x ,258
724'+--=
y x y .
显然),('
''y x M 在1l 上,即
4258
7242562472=-+--++-⋅
y x y x ,也即016112=++y x .这
便是所求的直线2l 的方程.
解法四:设直线2l 上一动点),(y x M ,则M 关于l 的对称点'M 在直线1l 上,可设'
M 的坐标
为)24,(00x x -,则
⎪⎪⎩⎪⎪

⎧=-----+=-+,34)24(,51
)24(4351430000x x x y x x y x 即⎪⎪⎩

⎪⎨⎧=-----+=-+-.
34
)24(,51
)24(435)143(0000x x x y x x y x
消去0x ,得016112=++y x ,即此所求的直线2l 的方程.
说明:在解法一中,应注意正确运用“到角公式”,明确由哪条直线到哪条直线的角.在具体解题时,最好能准确画出图形,直观地得出关系式.在解法四中,脱去绝对值符号时,运用了平面区域的知识.否则,若从表面上可得到两种结果,这显然很难准确地得出直线2l 的方程. 本题的四种不同的解法,体现了求直线方程的不同的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除此之外,从本题的不同解法中可以看出,只有对坐标法有了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并具有较强的数形结合意识,才有可能驾驭本题,从而在解法选择的空间上,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不论m 取什么实数,直线0)11()3()12(=--++-m y m x m 都经过一个定点,并求
出这个定点.
分析:题目所给的直线方程的系数含有字母m ,给m 任何一个实数值,就可以得到一条确定的直线,因此所给的方程是以m 为参数的直线系方程.要证明这个直线系的直线都过一定点,就是证明它是一个共点的直线系,我们可以给出m 的两个特殊值,得到直线系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交点即是直线系中任何直线都过的定点.
另一思路是由于方程对任意的m 都成立,那么就以m 为未知数,整理为关于m 的一元一次方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的条件求得定点的坐标.
解法一:对于方程0)11()3()12(=--++-m y m x m ,令0=m ,得0113=--y x ;令1=m ,得0104=++y x .
解方程组⎩

⎧=++=--01040
113y x y x 得两直线的交点为)3,2(-.
将点)3,2(-代入已知直线方程左边,得:
)11()3()3(2)12(---⨯++⨯-m m m 0119324=+----=m m m .
这表明不论m 为什么实数,所给直线均经过定点)3,2(-. 解法二:将已知方程以m 为未知数,整理为:
0)113()12(=++-+-+y x m y x .
由于m 取值的任意性,有
⎩⎨
⎧=++-=-+0113012y x y x ,解得2=x ,3-=y .
所以所给的直线不论m 取什么实数,都经过一个定点)3,2(-.
说明:(1)曲线过定点,即与参数无关,则参数的同次幂的系数为0,从而求出定点.
(2)分别令参数为两个特殊值,得方程组求出点的坐标,代入原方程满足,则此点为定点. 典型例题十二
例12 一年级为配合素质教育,利用一间教室作为学生绘画成果展览室.为节约经费,他们利用课桌作为展台,将装画的镜框旋置桌上,斜靠展出.已知镜框对桌面的倾角为
α(︒<≤︒18090α)镜框中,画的上、下边缘与镜框下边缘分别相距a m 、b m (b a >),学
生距离镜框下缘多远看画的效果最佳?
分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AO 为镜框边,AB 为画的宽度,O 为下边缘上的一点,则可将问题转化为:
已知α=∠xOA ,a OA =,b OB =,在x 轴的正方向向上求一点C ,使ACB ∠取最大值. 因为视角最大时,从理论上讲,看画的效果最佳(不考虑其他因素).
解:设C 点坐标为)0,(x (0>x ),从三角函数定义知A 、B 两点坐标分别为)sin ,cos (ααa a 、
)sin ,cos (ααb b ,于是直线AC 、BC 的斜率分别为
x a a xCA k AC -=
∠=ααcos sin tan ,x b b xCB k BC -=
∠=αα
cos sin tan .
于是
2
cos )(sin )(1tan x x b a ab x b a k k k k ACB AC BC AC BC ++--=
⋅+-=
∠αα


ααcos )(sin )(tan b a x x ab
b a ACB +-+-=
∠.
由于ACB ∠是锐角,且在
)
2,
0(π
上,则:
ααcos )(2sin )(tan b a ab b a ACB +--≤
∠,
当且仅当x x ab =,即ab x =时,等号成立,此时ACB ∠取最大值,对应的点为)0,(ab C ,
因此,学生距离镜框下缘m ab 处时,视角最大,即看画效果最佳.
说明:解决本题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建立恰当的坐标系,使问题转化成解析几何问题求解;二是把问题进一步转化成求ACB ∠tan 的最大值.如果坐标系选择不当,或选择求ACB ∠sin 的最大值,都将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本题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数学应用问题,它不仅考查了直线的有关概念以及三角知识的结合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知实数x ,y 满足04=-+y x ,求2
2)1()1(-+-y x 的最小值.
分析:本题可使用减少变量法和数形结合法两种方法:
2
2)1()1(-+-y x 可看成点),(y x 与
)1,1(之间的距离.
解:(法1)由04=-+y x 得x y -=4(R x ∈),
则2
222)14()1()1()1(--+-=-+-x x y x
96122
2+-++-=x x x x 10822
+-=x x
2)2(22
+-=x , ∴2
2)1()1(-+-y x 的最小值是2.
(法2)∵实数x ,
y 满足04=-+y x ,
∴点),(y x P 在直线04=-+y x 上. 而
2
2)1()1(-+-y x 可看成点),(y x P 与点)1,1(A 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
显然
2
2)1()1(-+-y x 的最小值就是点)1,1(A 到直线04=-+y x 的距离:
2
1
14112
2
=+-+=
d ,
∴22)1()1(-+-y x 的最小值为2.
说明:利用几何意义,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形如2
2)()(b y a x -+-的式子即可看成是
两点间的距离,从而结合图形解决.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直线x y 2=是ABC ∆中C ∠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且A ,B 的坐标分别为)2,4(-A ,
)1,3(B ,求顶点C 的坐标并判断ABC ∆的形状.
分析:“角平分线”就意味着角相等,故可考虑使用直线的“到角”公式将“角相等”列成一个表达式.
解:(法1)由题意画出草图(如图所示).
∵点C 在直线x y 2=上,∴设)2,(a a C ,

422+-=
a a k AC ,31
2--=
a a k BC ,2=l k .
由图易知AC 到l 的角等于l 到BC 的角,因此这两个角的正切也相等.

l BC l
BC l AC AC l k k k
k k k k k +-=⋅+-11, ∴2
312
31
22414222⋅-+---=⋅+++--
a a a a a a .
解得2=a .
∴C 的坐标为)4,2(,

31
=
AC k ,3-=BC k ,
∴BC AC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法2)设点)2,4(-A 关于直线x y l 2=:的对称点为),('b a A ,则'A 必在直线BC 上.以下先求),('
b a A .
由对称性可得⎪⎪⎩⎪⎪⎨
⎧-⋅=+-=+-,2422
2,2142
a b a b
解得⎩

⎧-==24b a ,∴)2,4('-A . ∴直线BC 的方程为343
121--=
---x y ,即0103=-+y x .
由⎩

⎧=-+=01032y x x y 得)4,2(C . ∴
31
=
AC k ,3-=BC k ,
∴BC AC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说明:(1)在解法1中设点C 坐标时,由于C 在直线x y 2=上,故可设)2,(a a ,而不设),(b a ,这样可减少未知数的个数.(2)注意解法2中求点)2,4(-A 关于l 的对称点),('
b a A 的求法:原理是线段'
AA 被直线l 垂直平分.
典型例题十五
例15 两条直线m y x m l 352)3(1-=++:,16)5(42=++y m x l :,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m
的值.
(1) 1l 与2l 相交; (2) 1l 与2l 平行; (3) 1l 与2l 重合; (4) 1l 与2l 垂直; (5) 1l 与2l 夹角为︒45.
分析:可先从平行的条件21
2
1b b a a =(化为1221b a b a =)着手.
解:由m m +=
+52
4
3得0782=++m m ,解得11-=m ,72-=m . 由16354
3m m -=
+得1-=m . (1)当1-≠m 且7-≠m 时,21
2
1b b a a ≠,1l 与2l 相交;
(2)当7-=m 时,21
212
1c c b b a a ≠=.21//l l ;
(3)当1-=m 时,21
212
1c c b b a a ==,1l 与2l 重合;
(4)当02121=+b b a a ,即0)5(24)3(=+⋅+⋅+m m ,
311
-
=m 时,21l l ⊥;
(5)
231+-
=m k ,m k +-=54
2.
由条件有1
45tan 1121
2=︒=+-k k k k .
将1k ,2k 代入上式并化简得029142
=++m m ,527±-=m ;
01522=-+m m ,35或-=m .
∴当527±-=m 或-5或3时1l 与2l 夹角为︒45.
说明:由m m +=
+52
4
3解得1-=m 或7-=m ,此时两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重合,可将m 的值代入原方程中验证是平行还是重合.当m m +≠
+52
43时两直线一定相交,此时应是1
-≠m 且7-≠m . 典型例题十六
例16点)3,2(1P
,)5,4(2-P 和)2,1(-A ,求过点A 且与点1P ,2P 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 分析: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出直线方程,再求之;也可从几何意义上考察这样的直线具有
的特征.
解:(法1)设所求直线方程为)1(2+=-x k y ,即02=++-k y kx ,由点1P 、2P 到直线的距离相等得:
1
2
541
2
3222+++--=
+++-k k k k k k .
化简得
3
313--=-k k ,则有:3313--=-k k 或3313+=-k k ,

31
-
=k 或方程无解.
方程无解表明这样的k 不存在,但过点A ,所以直线方程为1-=x ,它与1P ,2P 的距离都是3.
∴所求直线方程为)
1(31
2+-=-x y 或1-=x .
(法2)设所求直线为l ,由于l 过点A 且与1P ,2P 距离相等,所以l 有两种情况,如下图:
(1)当1P ,2P 在l 同侧时,有21//P P
l ,此时可求得l 的方程为)1(243
52+---=
-x y ,即
)
1(31
2+-=-x y ;
(2)当1P ,2P 在l 异侧时,l 必过21P P
中点)4,1(-,此时l 的方程为1-=x .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1(31
2+-=-x y 或1-=x .
说明:该题如果用待定系数法解易漏掉1-=x ,即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所以无论解什么题目,只要图形容易画出,就应结合图形,用代数法、几何法配合来解.
典型例题十七
例17 经过点)1,2(-P 且与直线0623=--y x 平行的直线l 的方程.
分析:已知直线l 与直线0623=--y x 平行,故l 的斜率可求,又l 过已知点P ,利用点斜式可得到l 的方程.另外由于l 与已知直线平行,利用平行直线系方程,再由已知点P ,也可确定l 的方程.
解法一:由已知直线0623=--y x ,知其斜率
23=
k . 又由l 与直线0623=--y x 平行,所以直线l 的斜率
23=
l k .
又由直线l 经过已知点)1,2(-P ,所以利用点斜式得到直线l 的方程为:
)2(23
1-=
+x y ,即0823=--y x .
解法二:因为直线l 平行于直线0623=--y x ,所以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023=+-C y x . 又点)1,2(-P 在直线l 上,所以0)1(223=+-⨯-⨯C ,解得8-=C . 故直线l 的方程为0823=--y x .
说明:解法二使用的是平行直线系,并用了待定系数法来解.
典型例题十八
例18 过点)1,1(-P 且与直线0132=++y x 垂直的直线l 的方程.
分析:已知直线l 与直线0132=++y x 垂直,故l 的斜率可求,又l 过已知点P ,利用点斜式可得到l 的方程.另外由于l 与已知直线垂直,利用垂直直线系方程,再由已知点P ,也可确定l 的方程.
解法一:由直线0132=++y x ,知其斜率
32-
=k .
又由l 与直线0132=++y x 垂直,所以直线l 的斜率
231=
-
=k k l .
又因l 过已知点)1,1(-P ,利用点斜式得到直线l 的方程为
)1(23
1-=
+x y ,即0523=--y x .
解法二:由直线l 与直线0132=++y x 垂直,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
023=+-C y x .
又由直线l 经过已知点)1,1(-P ,有0)1(213=+-⨯-⨯C .
解得5-=C .因此直线l 的方程为0523=--y x .
说明:此题的解二中使用垂直直线系方程,并使用了待定系数法. 典型例题十九
例19知直线l 经过两条直线021=+y x l :与010432=--y x l :
的交点,且与直线03253=+-y x l :的夹角为4π
,求直线l 的方程.
分析:先求1l 与2l 的交点,再列两条直线夹角公式,利用l 与3l 夹角为4π
,求得l 的斜率.也
可使用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的方法省去求交点的过程,直接利用夹角公式求解.
解法一:由方程组⎩

⎧=--=+010430
2y x y x 解得直线1l 与2l 的交点)1,2(-.
于是,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2(1-=+x k y .
又由已知直线03253=+-y x l :的斜率
253=
k ,而且l 与3l 的夹角为4π
,故由两直线夹角正
切公式,得
3
314tan kk k k +-=
π,即
k k 25125
4tan +-
=π. 有1
25
125
±=+-
k
k ,15252±=+-k k ,
当15252=+-k k 时,解得37-=k ;当15252-=+-k k 时,解得
73=
k . 故所求的直线l 的方程为
)2(731-=
+x y 或)2(37
1--=+x y ,
即01373=--y x 或01137=-+y x .
解法二:由已知直线l 经过两条直线1l 与2l 的交点,则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
0)2()1043(=++--y x y x λ, (*)
即010)42()3(=--++y x λλ.
又由l 与3l 的夹角为4π
,3l 的方程为0325=+-y x ,有
2
12112214
tan
B B A A B A B A +-=
π


)42)(2()3(55)42()2)(3(1--++⨯---+=
λλλλ,也即λλ
+-=
2312141,
从而1231214=+-λλ,1
231214-=+-λλ

解得
139-
=λ,1137
=λ.代入(*)式,可得直线l 的方程为
01373=--y x 或01137=-+y x .
说明:此题用到两直线的夹角公式,注意夹角公式与到角公式的区别。

解法二还用到了过两
相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用它可以省去求交点的过程,但不一定这样的运算就简单,还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

典型例题二十
例20 直线02=-+y x l :,一束光线过点)13,0(+P ,以︒120的倾斜角投射到l 上,经
l 反射,求反射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分析:此题解法很多.如图,入射线与l 交于Q 点,则Q 点的坐标易得.求反射线的方程只缺少一个条件,寻求这个条件的主要思路有:
思路一:已知l 的倾斜角为︒135,入射线的倾斜解为︒120,可由三角形外角定理得到反射线的倾斜角.
思路二:如图,由光线的反射定律可知,PQ 到l 的角等于l 到反射线的角,可得到反射线的
斜率.
思路三:由光的反射性质,可知反射线所在直线除经过Q 点外,还经过P 点关于l 的对称点'
'P ,
求得'
'P 的坐标,反射线方程也可求得.
思路四:由直线l 为入射线和反射线所在直线交角的平分线,l 上任意一点到入射线和反射线的距离相等,也可求得反射线的斜率.
思路五:可求得)1,1(Q ,直线OQ 为x y =,入射线和反射线关于x y =对称,利用反函数性质,由入射线的方程可以求出反射线的方程.
解法一:由已知入射线的倾斜角为︒120,其斜率为3120tan -=︒,又入射线过点
)13,0(+P ,所以入射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133++-=x y .
解方程组⎩⎨
⎧=-+++-=,
02,
133y x x y 得交点)1,1(Q .
又因l 的倾斜角为︒135,入射线PQ 的倾斜角︒120,所以入射线与l 的夹角为︒15.
于是据外角定理︒=∠150'
x QP ,即反射线所在直线的斜率为
33
150tan -
=︒.故反射线所
在直线的方程为
)1(33
1--
=-x y ,即:
0)13(3=+-+y x .
解法二:由已知可得
1-=l k ,3-=入射线k ,设反射线的斜率为k ,则由入射线到l 的角等
于l 到反射线的角,可得
入射线
入射线k k k k k k k k l l l l
⋅+-=
⋅+-11,即313
111++-=
-+k
k . 解得
33
-
=k .
以下求出Q 点坐标,再由点斜式得反射线所在直线的方程(略).
解法三:由已知得入射线所在直线方程为133++-=x y ,再与直线l 的方程联立得交点
)1,1(Q .
利用关于直线对称点的知识,求得点)13,0(+P 关于l 的对称点)2,31('
'-P . 又由反射线所在直线过''P 与Q 两点,它的方程为31121--=--x y ,即:
0)13(3=+-+y x . 解法四:可求得入射线所在直线方程为133++-=x y ,即0)13(3=+-+y x ,入射线与l 交点为)1,1(Q .
于是可设反射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1(1-=-x k y ,即01=-+-k y kx .
由于直线l 为入射线与反射线夹角的平分线,则l 上的任一点到它们的距离相等,于是在l 上取点)0,2(,有:
110231)
13(0322+-+-=++-+k k
k . 所以11
21
32++=-k k ,即03432=++k k . 故33-
=k ,3-=k (等于入射线斜率,舍去). 于是反射线的方程为:)1(331--=-x y ,即0)13(3=+-+y x .
解法五:由点)1,1(Q ,得直线OQ 的方程为
x y =. 又因入射线与反射线所在直线关于
x y =对称,点)13,0(+P 关于直线
x y =对称的点'P 的坐标为)0,13(+. 由于反射线所在直线经过'
P 与Q 两点,所以它的方程为: 31101-=--x y ,即0)13(3=+-+y x .
典型例题二十一
例21 已知直线022=-+y x l :,试求:
(1)点)1,2(--P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坐标;
(2)直线21-=x y l :关于直线l 对称的直线2l 的方程;
(3)直线l 关于点)1,1(的对称直线方程. 分析:对称问题可分为四种类型:①点关于点的对称点;②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③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直线;④直线关于点的对称直线.对于①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对于②需利用“垂直”“平分”两个条件.若③④在对称中心(轴),及一个曲线方程已知的条件下给出,则通常采取坐标转移法,其次对于对称轴(中心)是特殊直线,如:坐标轴、直线b x y +±=,采取特殊代换法,应熟练掌握.
解:(1)设点P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
),(00'y x P , 则线段'PP 的中点M 在对称轴l 上,且l PP ⊥'
. ∴⎪⎪⎩⎪⎪⎨⎧=--⋅+--=-⋅++0221222,1)21(210000y x x y 解之得:
⎪⎪⎩⎪⎪⎨⎧==519
5200y x 即'P 坐标为⎪⎭⎫ ⎝⎛519,52.
(2)直线21-=x y l :关于直线l 对称的直线为2l ,则2l 上任一点),(y x P 关于l 的对称点),('''y x P 一定在直线1l 上,反之也成立. 由⎪⎪⎩⎪⎪⎨⎧=-+⋅++-=-⋅--.02222,1)21(''''y y x x x x y y 得⎪⎪⎩⎪⎪⎨⎧+--=+-=.5834,5443''y x y y x x

),(''y x 代入方程2-=x y 并整理,得:0147=--y x
即直线2l 的方程为0147=--y x .
(3)设直线l 关于点)1,1(A 的对称直线为'l ,则直线l 上任一点),(11y x P 关于点A 的对称点
),('y x P 一定在直线'l 上,反之也成立. 由⎪⎪⎩⎪⎪⎨⎧=+=+12,1211y y x x 得⎩⎨⎧-=-=y y x x 2211
将),(11y x 代入直线l 的方程得:042=-+y x .
∴直线'
l 的方程为042=-+y x . 说明:本题是求有关对称点、对称直线的问题,主要用到中点坐标公式和直线垂直的斜率关系.
典型例题二十二
例22 已知直线082=+-y x l :和两点)0,2(A 、)4,2(--B .
(1)在l 上求一点P ,使
PB PA +最小; (2)在l 上求一点P ,使PA PB -最大. 分析:较直接的思路是: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B PA +的表达式,再求它的最小值.这
样计算量太大也不可行.我们可以求出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从而将
AP 转化为P A ',从而当B 、P 、'A 三点共线时,
PB PA +才最小,对于PA PB -最大也可以利用这样的
方法.
解:(1)如图,设A 关于l 的对称点为),('n m A
则⎪⎪⎩⎪⎪⎨⎧=+⋅-+-=-082222,22n m m n
∴2-=m ,8=n .
∴)8,2('-A
∴B A '的的是2-=x ,B A '
与l 的交点是)3,2(-, 故所求的点为)3,2(-P .
(2)如下图,
AB 是方程)2()2(2)4(0-----=x y ,
即2-=x y .
代入l 的方程,得直线AB 与l 的交点)10,12(,
故所求的点P 为)10,12(.
说明:本例利用求对称点的方法巧妙地求出了所求点P 的坐标.
典型例题二十四
例24 已知点)3,4(-A ,)1,2(-B 和直线0234=-+y x l :
,求一点P 使PB PA =,且点P 到l 的距离等于2. 分析:为使PB PA =(如图),点P 必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又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所以点P 又在距离l 为2的平行于l 的直线上,求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即得所求点P . 解:设点P 的坐标为),(b a P .
∵)3,4(-A ,)1,2(-B .
∴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2,3(-.
又AB 的斜率12413-=-+-=AB k .
∴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32-=+x y ,即05=--y x .
而),(b a P 在直线05=--y x 上.
∴05=--b a . ①
又已知点P 到l 的距离为2.
∴点P 必在于l 平行且距离为2的直线上, 设直线方程为034=++m y x ,
由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得:
2
52
=+m
∴8=m 或12-=m .
∴点P 在直线0834=++y x 或01234=-+y x 上.
∴0834=++b a 或01234=-+b a ②
由∴①②得:1=a ,4-=b 或727=a ,78-=b .
∴点)4,1(-P 或)78,727(-P 为所求的点.
说明:在平面几何中,常用交轨法作图得点P 的位置,而在解析几何中,则是将直线用方程
来表示,用求方程组的解的方式来求得点P的坐标.这是解析法的重要应用,也是其方便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