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篇)备考指南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篇〕备考指南
备考导航
考纲解读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山东省2007年的考试说明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其中现代文阅读的大阅读专门选择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术语。
文学文本类阅读即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
由于诗歌“诗歌鉴赏〞部分会有考查,因此,本章只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感受形重审美体验。
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它在能力层级上的要求为: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由此可见,对文学文本类的阅读在能力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查内容上那么进一步突出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
为此,我们将分“散文〞和“小说与喜剧〞两个部分,按照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四个能力层级对现代文阅读进行讲解和训练。
考情总览
2004年~2006年现代文阅读试题统计表:
考向预测
从以上表格统计可知,高考每年必考的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依然集中在“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
其中又以“生活感悟类〞散文为主题。
这里所说的“生活〞即是日常的生活细节,“感悟〞即为对生活中包含哲理的体会。
这种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文章比较接近考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
而“文化类散文〞又以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气息见长,也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基于此,我们对2008年高考文学作品的考查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1)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散文。
字数一般控制在1100字左右。
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
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已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
这一类题型的分值在这一两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明显增加。
例如,06年湖南卷表达鉴赏要求的第21题的分值,竟然达到了15分。
(3)试题将更加主观化。
不少省市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向上海题型过渡。
即由原来的“简答题+选择题〞的形式转向“简答题〞的形式。
原来文学作品阅读多项选择的位置,现在大多数省市换成了主观题,有的甚至换成了小作文式题目。
像06年湖南卷的现代文阅读分值达到27分,这是高考命题的趋势和走向,请同学们注意。
(4) 小说的阅读有加大分量的趋势。
依据上表可知,个别省市的试题中有小说出现,这点也不可掉以轻心。
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的突出和显现,我们在复习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考点精讲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
对散文的阅读应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蕴,分析艺术表现力。
(一)考点解读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所谓重要语句和精彩的语句,主要是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②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③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③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
2.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要善于分析这一类语句在文中的修辞作用,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结构是文章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有其路,循路识其真。
,,准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关键。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
因为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思路的形成是受文章主旨制约的。
(2)注意文意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
(3)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
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一旦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4)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
这些标志包括:①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②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③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
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归纳〞含义有二,一是归拢并使之有条理,二是概括具体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概括,并按一定的条理表述出来。
内容要点就是文章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
它与“中心意思〞不是同一概念,其关系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比如一篇作文记叙了三家邻居同一时间互赠黏糕的巧合事件,那么这一事件就是主要内容,而邻里之间有着和睦愉快的关系就是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主旨,它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全部材料及表达的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相关。
4.分析作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因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5.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指具体的人,有时也指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的物。
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而作品的内涵,那么恰恰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6.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作出
评价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因此,在鉴赏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进行客观分析、辩证分析,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
(二)复习建议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所以,对散文的考查已成为高考阅读的主打题目。
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
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
假设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有正确的解题思路。
整体感知、局部突破、分析概括是进行高考散文阅读题应试的快速、高效解题思路。
一、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感知文章全貌,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
1.阅读任何文章,都要先浏览一下文章,对它做一个大体了解,这是理解分析文章的前提。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记叙文主要从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方面进行概括,了解文章的所讲述的事件的全貌;议论文就要感知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概括出它们的要点,了解文章的全貌;散文概括各个事件、各个人物不同事情,概括写景抒情的基点等等。
阅读感知文章全貌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多比较,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2.不管是表达故事,还是抒发感情,抑或阐述主张,都表达了作者的旨意。
阅读文章要求找到主旨,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阅读时才能纲举目张。
有的文章主旨比较明显,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中间,或在文章的结尾,用一句或几句话表现出来。
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含蓄,不用明白晓畅的文字,而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表达手法,运用一些含蓄的语言表现。
这时,应多读两遍,统揽全篇,然后诸层概括,归纳贯通,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复杂,归纳时要注意到文章的各个方面,避免简单化片面化。
例如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3.思路是文章发展的脉络,通常表现在文章的选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要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不同文章寻找思路的方法和途径也各不相同:散文无论是叙事、抒情或写景都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或是一件事物,或是一种情感,或是游踪……抓住了散文的线索,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意脉;说明性文章的结构比较整齐,层次顺序比较清晰,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只要理清了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议论性文章主要看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文章、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阅读时要概括出推理过程和逻辑关系,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中心句的,要概括段意,归纳作者写作的思想流程。
例如2001年的高考题《门》,《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
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这样,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二、局部突破
整体感知文章全貌后才能做到局部突破,这包括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筛选和辨析文中重要的信息。
1.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现代文的基础和分析文章的关键。
文章中的词语是为表达文章内容而选用的,其思想内容也通过词语来表现,所以正确理解词语是分析文章的句、段、篇、内容、艺术特色的前提。
正确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的特定含义;②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③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情景义,情景义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④联系语境,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
2.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
这需要把握好文章的关键语句,善于阐释文中含蓄的语句。
把握关键语句对于提高阅读效率,深入理解全文内容十分有效。
一般说来,从内容上看,抓中心句、文眼,即要抓住能表现文章主旨、题意的语句,抓住每一段中那些有概括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语句、发表主张和见解的议论的语句。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开头或句首的首括句、位于结尾或段尾的总结句等。
从修辞看,要注意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把握关键语句,阐释含蓄的语句,需要长期的训练,阅读可以边读边画,对画出的语句加以筛选、确定那些是真正地起关键作用的语句。
这样,就能逐步提高把握关键语句和掌握文章的速度和准确性。
3.鉴赏技巧,体会特征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人称使用等。
从2006年全国17套试卷看,注重了文学作品阅读表达技巧的考查,题目类型传统的客观题在减少,主观题的份量有很大的增加。
我们对散文的写作技巧作一下细致的分析,以便复习备考时能举一反三:
〔1〕表达,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等作的一种述说和交待。
主要用于表达时间中的事物发展和空间中的事物状态。
①表达的人称。
表达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形式。
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用“你〞的形式与表达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第三人称使所表达的人物和事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广
阔。
②表达的方法。
顺叙: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可以造成表达时空的一种纵深感。
补叙:可以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产生强烈戏剧效果。
〔2〕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
它是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①描写的对象
人物描写的对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肖像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表达,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
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语言描写。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心理描写。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有时也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
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
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②描写的方法
白描和工笔。
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
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烘托。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
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
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不带有作者情
感色彩的笔法。
〔3〕抒情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接抒情。
即不借助于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
常用于抒发强烈、直露的情感。
②间接抒情
寓情于事。
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表达来抒发情感。
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叙说,往往会引起感情的波澜,因事而动情,在表达的字里行间蕴含深沉的感情。
如2004年全国Ⅲ卷《痛哭和珍》就把对刘和珍的思念和赞美蕴藏在对事件的记述中。
寓情于景。
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寄予和抒发情感,以情染景,情景交融。
如2004年湖南《翡冷翠山居闲话》,把对人生的感悟放大对山居的描写中。
寓情于理。
作者把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通过事物表达、描写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情理之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理交融。
如全国Ⅳ卷《快乐的死亡》,运用类比的手法把作者的不出作品与人的死亡对比,写出对作家的忠告。
三、借助想象,体察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读2000年高考题中的《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四、精心组织,规范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
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
这就告诉我们,回答以下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
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