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人偏重于通过权利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不同,中国人偏重于通过义务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但前提是一个“信”字。
统治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会到取得普通民众支持的重要性,“信于民”逐渐成为统治者的行为规范。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夫王者,民人之主也,无均平之德,则不足以治之。
”既然执政者身为“民主”,那么就要对“利民”的责任多少有所承担,对人民的利益的许诺多少要兑现。
而对民众讲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保证政令的可信,使民众感到政治可靠。
在孔子看来,治国的道理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他还认为执政者必须恪守自己对“民”所作出的承诺,也就是要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一种默契,君子以天命的名义满足百姓的需要,然后百姓服从君子的管理,所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在此基础之上,孔子还从爱惜劳动力的角度提出“使民以时”、“敛从其薄”、“胜残去杀”等一系列惠民、爱民主张。
孟子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爱民观,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
荀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政教之极”,人君只有以身作则,才有可能出现“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的局面;同样,人君只有带头“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从而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的礼治。
最后,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之公正性与合理性,还表现在这种根植于血缘宗法的等级秩序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重新整合。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的教化作用,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的契约关系。
这种规定自然是不成文的,也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从这一方面来讲它是十分脆弱的;但这种规定是在对承诺双方彼此的关切进行了充
分的考量之后理性达成的契约,符合公正、正义的社会关系原则,因而它是约定俗成的,代表着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又是强大的,往往蕴涵着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巨大能量。
毋庸讳言,这种契约关系的威力不仅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摘编自诸山的《先秦儒家的社会契约意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政令的可信与政治的可靠是统治者“信于民”的一个重要体现。
B.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是孟子爱民观的体现。
C. 先秦时期通过“礼”“信”教化形成的某种的社会契约关系虽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但是它的威力却可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D. “礼”的教化作用是只要人君以身作则,就可以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的效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将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契约关系进行比较。
B. 文章以儒家思想“信”与“礼”的教化作用,来论述其在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C. 文章按照儒家思想的沿袭,纵向论述了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与之有关。
D. 文章具有辩证的思想,客观地分析了先秦时期社会契约关系在社会秩序中所起到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的爱民观与孔子观点有根本性的差异,孟子的观点更人性化与科学性。
B. 荀子的治国理念与孔子的治国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荀子的观念更容易实现。
C. “政教之极”所达到的社会秩序,符合个体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D. 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比法制社会更具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醉拳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
日本少佐美津智朗,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伸手道“请”。
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
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
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
掺水了。
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
苦,又泼。
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
张三泼了三碗,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
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
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
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
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
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
好一碗女儿红,抬足离去。
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朗恼羞成怒。
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
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
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美津智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
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德之说。
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赢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
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
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
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早不知去向。
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
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 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是因为张三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不是一般人。
D. 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叙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5. 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6. 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
他靠着修鞋子、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
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
”他笑着说。
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
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用操心,上学也免费。
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
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
(摘编自姚晓丹《教育带来的是希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4日) 材料二2018年,是中科院物理所建立90周年。
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精密测量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然而拥有“富矿”的它,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声名不显。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大家豁然开朗——这部法律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计算、科研人员的奖励与取酬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
这给研究所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如此,在这部法律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制定相关细则,使原本冗长的流程得以简化,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两年来,物理所的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得有声有色。
受益于新政策的不仅仅是科研团队,还有科研本身——增值的资产被用于反哺基础研究。
“现代科研投入很大,原来我们受制于人员编制和经费,一些原创的科研想法无法持续研发,
毕竟这些项目失败风险很高。
”李泓说,“现在所里有了这笔资金,我相信物理所在未来一定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原创成果。
”
(摘编自齐芳《老研究所的新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 材料三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张丹和妻子不久前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卡莱梅革丹城堡公园内举行了婚礼,现场还来了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22位亲友。
“能有这样的婚礼得益于中塞两国的免签政策。
”张丹说。
参加婚礼的人有老有少,在对中国免签的国家中,塞尔维亚成为他们的首选地。
2017年1月15日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对中国游客免签的中东欧国家。
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或探亲,可以免签停留不超过30天。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介绍,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的重要合作成果之一,实行互免签证前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最多不到1.7万人,实行免签后的第一年猛增到3.5万人。
今年,截至7月底已达5万人。
8月10日,中国和白俄罗斯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正式生效。
至此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已达12个,包括巴巴多斯、巴哈马、厄瓜多尔、斐济、格林纳达、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共和国、塞舌尔、塞尔维亚、汤加、波黑和白俄罗斯。
(摘编自张翼《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便利》,《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外来工刘家奇一家祖辈放牛养家,都不识文断字,21世纪初,他的两个小孩正好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最终都顺利在北京入了学。
B. 我国在新世纪初就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C. 中科院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却无所作为。
D. 新政策让中科院物理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有声有色,同时也让科研本身大大受益,吸引了各方资金来反作用于基础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为保障各类学校的正常运行,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等重点倾斜。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等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
C. 从2017年年初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后,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探亲等,可免签停留不超过一个月。
D. 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塞两国的一项重要合作成果,实行互免签证后,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比互免签证前中国游客增加了两倍多。
9. 以上三则材料均隐含了2018年度国家政策层面的一个热点词,试提炼出来,并阐述你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
为诸生,有盛名。
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
举
嘉靖四十三年乡试
..,下第还。
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长。
及定向里居,
复往从之。
万历十七年,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讨习国朝典章。
二十二年,大学士
...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先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
翰林教小内侍书者,众视为具文,竑独曰:“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
”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皇长子出阁,竑为讲官。
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
竑讲毕,徐曰:“博学审问,功用维均,敷陈或未尽,惟殿下赐明问。
”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
一日,竑复进曰:“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皇长子复称善,亦竟无所问。
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适讲《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
皇长子曰:“稽者,考也。
考集众思,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
”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竑亦竭诚启迪。
尝讲次,群鸟飞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
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
竑尝采古储君事可为法戒者为《养正图说》,拟进之。
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竑既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
二十五年主顺天
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
岁余大计,复镌秩
..,竑遂不出。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
..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
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
集名《澹园》,竑所自号也。
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万历四十八年卒,年八十。
(节选自《明史·文苑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B. 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C. 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D. 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
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
B. 大学士,古代官名,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朝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
C. 镌秩,意为降级或降职,与“迁谪”“迁削”“左迁”意思相同。
“秩”有官吏的官阶、品级之意。
D. 经史: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焦竑博览群书,善为古文。
学业上他师从耿定向,熟读经史子集,文章典雅庄重,作生员时就已经很有名气。
B. 焦竑做事认真,考虑长远。
任职翰林期间,潜心研究本朝的典章制度,并力排众议,教宫中小内侍读书。
C. 焦竑善于启发,严于要求。
担任太子的讲官一职后,鼓励太子思考发问,使皇长子能够从容辩驳,对答如流。
D. 焦竑性情率直,敢说真话。
认为不可的时事,就会说出来。
主持乡试时,对应试举子文中的险诞之语加以了批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2)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③。
暮雨暗阳台,乱洒高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
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清碧绿。
③渌醅,美酒。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 “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 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D. 本次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15. 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一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
(2)秋景萧瑟,故古人常以秋景写哀情,例如杜甫《登高》里一句诗句“___ ___,___ ___”就通过描写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秋景,表达出了作者的悲情。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 ____,___ 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
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
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
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
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
________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
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
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空中楼阁顺藤摸瓜大张旗鼓脍炙人口
B. 海市蜃楼按图索骥大刀阔斧脍炙人口
C. 海市蜃楼顺藤摸瓜大张旗鼓喜闻乐见
D. 空中楼阁按图索骥大刀阔斧喜闻乐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 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5分)
情境一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