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韩国传统音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韩国传统音乐2
韩国音乐文化丰富多采,韩国音乐尽管受到中国的巨大影响,还是很富于特色的。

日本音乐也是如此,尽管受到韩国影响。

现在从一件事中可以见到显示这些影响的证据,这件事就是在韩国有叫做"唐乐"的韩国化的中国音乐,在日本有叫做"高丽乐"的日本化的韩国音乐。

"唐乐"这个韩文名称的字面意思是中国唐朝的音乐。

同样,"高丽乐"这个日文名称的字面意思是韩国高丽王朝的音乐。

韩国传统音乐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正乐",一类叫"俗乐",
前者是统治阶级的音乐,后者是平民的音乐。

这两大类又可以分成许多小类,从而构成整个韩国音乐。

例如"正乐"有两种不同然而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关联的意思。

从广义上说,这个名称是指被认为在儒家哲学方面对韩国统治阶级"合适"的优美音乐风格,在这一广泛含意之内,这个名称也是指宫廷以外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合奏音乐。

在这方面,三个重要名称是"雅乐"、"唐乐"和"乡乐"。

"正乐"和"雅乐"在广义上可以换用,指统治阶级的音乐,包括"唐乐"、"乡乐"和儒教礼乐。

从狭义上说,"雅乐"指寺庙仪式音乐,这种音乐目前只留下一个例子,这就"文庙乐"。

"文庙乐"是在文庙一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殿一演奏的音乐。

唐乐是指中国唐宋两朝的世俗音乐,这种音乐在引进韩国以后变成了宫廷音乐。

乡乐只是指韩国本地音乐,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寿齐天",这是一部器乐作品,常常听到有人说它至少有1,300年历史。

这比第一次编格列高利圣咏的时间还要早。

宫廷音乐是正乐的一部分,包括三种:仪式音乐、宴会音乐和军乐。

仪式音乐包括儒乐和王室神殿音乐,而宴会音乐当时是气派大的宴会上的音乐。

"寿齐天"是最有名的宴会音乐作品之一。

上层阶级的音乐是一种叫做"风流"的合奏音乐(属于最复杂的韩国抒情歌曲一类)、"歌曲"和韩国本地流行歌曲"时调"。

"风流"是一个已不通用的古词,这个词以前的意思是一般音乐,现在的字面意思是一个身心悠闲自在的人摆脱日常事务,而有一种适于欣赏诗歌、音乐和同女友交往的和谐心情。

然而在联系
到韩国古典音乐用这个字眼的时候,它是指一种供贵族享受的合奏音乐。

这种
音乐中有一类叫做"线风流",主要是弦乐器。

第二类叫做"竹风流",主要是管
乐器。

第三类是头两类的结合。

"歌曲"用一种16拍专长短(节奏),或者用一种略加改变的10拍长短(节奏)。

任何"歌曲"的选择都是基于"羽调"或者"界面调"调式,有时候基于两者。

用来伴奏的乐器是玄鹤琴、伽耶琴、洋琴、奚琴、笛
子和杖鼓。

普通人的音乐"俗乐"包括萨满教音乐、佛教音乐、民歌、叫做"农乐"的农
民音乐、一种叫做"板声"的剧歌和一种叫做"散调"的器乐独奏。

在萨满教音乐中,叫做巫婆的受神灵启示的女萨满教士起很重要的作用。

巫婆扮演的角色是
充当现实世界和超自然世界之间的媒介。

唱歌、跳舞和奏乐器总是少不了的。

最重要的佛教音乐之一叫做"梵呗",这是一种对佛的赞歌,今天只有少数教士
演唱这种赞歌。

为了提倡这种音乐,政府把"梵呗"定为国家文化瑰宝,并且正
在采取措施来鼓励更多的人献身于这种艺术。

由于韩国历来是农业国,农民的生活一向对韩国的音乐史产生重大影响。

农民音乐的最令人感兴趣的特点是它的叫做"十二彩"的12种不同的节奏型式,带头的是一面叫做"小金"的小锣。

"俗乐"中比较富于吸引力的形式之一是"散调",这是一种原来用各种乐器即席演奏的器乐独奏,这些乐器有伽耶琴、玄鹤琴、大令、奚琴、短箫和笛子。

"板声"是韩国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瑰宝,可以
定义为剧歌,这是本地的一种歌剧式的音乐。

在这种"板声"中,"旁白"是对歌
曲中间的戏剧内容的口头说明。

"身手动作"是戏剧的具体动作。

宫廷音乐aak
朝鲜的空听音乐是在不断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根据其不同来源可分为雅乐aak、唐乐tangak、和乡乐hyangak。

雅乐是因袭了古代中国宫廷的仪式音乐,用于文庙的祭孔活动,采用包括
编钟等乐器在内的大型管弦乐队演奏。

唐乐是吸收了中国、印度以及中亚西亚等地区的民族音乐,"奏于朝会宴席"。

乡乐则是属于朝鲜本土仪式音乐,其功能场合"习于乡党俚语"。

士大夫音乐chongak
分乐器与带伴奏的声乐形式两种,原先专供统治阶层各种较正式的场合享用。

器乐作品包括各种弦管乐器构成的套曲;声乐作品分为三种:歌乐kagok、抒情短歌sijo和叙事歌kasa。

民间音乐minsogak
分职业的与业余的两种。

板索哩p'ansori是由一位女性说唱者和一伴奏鼓手puk表演的说唱艺术。

板索哩说唱的形成已有几个世纪了,其全部曲目仅有五个:《春香传》、《沈
清传》、《兔子传》、《赤壁传》和《兴甫传》。

每一个的篇幅长达数小时,
而且表演者可以即兴演唱,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表现空间的艺术形式。

板索
哩复杂的旋律形态、张弛的节奏,需要超强的记忆力与常年艰难的训练才有望
成为职业表演家,使得这门艺术令一般爱好者望而却步。

板索里的伴奏鼓手与叙唱者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鼓手能敏锐地抓住
叙唱者的各种情绪,选择相应的节奏型恰到好处地对剧情予以烘托;鼓手甚至
充当了听众的角色,不时地大声喝彩。

艰难的朝鲜族说唱艺术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富有音乐感的民族。

他们的民谣、伽倻琴、长鼓
和民族舞蹈都是举世闻名的。

然而,一种极有特色,学习起来十分艰难的说唱
艺术--"板嗦哩"(又称盘瑟俚)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板嗦哩的原意是"在游艺场上演唱的歌曲",实际上它是一种独特的说唱。

它是将音乐、文学、表演融为一体,采用唱、白、表情动作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是一种看来简单的演唱形式,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精湛演技的艺术。

板嗦哩通常由一人演唱,另一人用鼓伴奏。

这种形式大约在18世纪中朝鲜王朝后期开始出现,19世纪末是它的黄金时代。

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看
法,一种认为它是18世纪的游浪艺人根据某种戏剧创造的,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萨满教仪式中的歌曲。

板嗦哩的故乡是韩国全罗北道的南原,至今那里仍
盛行这种演唱。

板嗦哩演唱的是长篇的、情节曲折的戏剧故事。

据史书记载曾有12部板嗦哩,但现存的只有5部,即《春香传》、《沈清传》、《兔子传》、《赤壁传》、《兴甫传》。

由于故事长,一次往往唱不完,每次只唱其中的一折。


有一位著名的艺人朴东镇,曾经一口气连续演唱五个小时的《兴甫传》和八小
时的《春香传》,中间没有一点休息,可以说是世界罕见的。

为什么他能做到
这一点?这要从学习演唱板嗦哩的过程说起。

这种学习是很艰苦的,开始后不久声音变得嘶哑,喉咙充血,但仍要坚持练,甚至喉咙出血,也不能停,最后嗓
音再次爆破,适合板嗦哩唱腔的朗朗之声在瞬间获得。

其发音粗犷而浓浊,但
十分洪亮,音色变化丰富,可以唱出各种高音和低音,自由地表现各种人物的
性格。

为了能彻底掌握板嗦哩的发声和唱法,人们常常深入洞穴,瀑布、海滩下
练嗓子。

开始时歌声常被瀑布声所掩盖,自己都难以听到。

但经过一个月,二
个月甚至半年的苦练后,他的声音可以超过瀑布响声,并能听到自己的歌声。

据说,有的人甚至要练上10年方能成功。

因此,比起一般人都能演唱的民谣、
时调来,板嗦哩的确是一种历尽磨炼、痛苦而又具有特殊风格的唱法。

高水平的板嗦哩是多种艺术的综合、演唱的艺人仅用自己的歌声、说白、
身体动作和作为道具的一把扇子便能描绘世界万物的冲突与和解,善与恶,美
与丑的关系。

它既能用动人的曲调来演唱韵文体的诗歌,揭示故事中各种人物
的性格,也可以用旁观者的角度对事物、环境进行描述。

艺人手中的扇子也是
多功能的,时而当刀剑,时而为手杖。

此外,为歌手伴奏的鼓手不仅是伴奏,
而且还扮演一个重要角色,除了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掌握节奏、速度外,他还
在歌手演唱某些段落时突然欢呼或喊叫以鼓励歌手。

在推动板嗦哩艺术的发展提高和培养传人方面,韩国全罗北道高敞县的崔
在孝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生于19世纪初期,曾邀集了喜爱板嗦哩的人聚在一起,校正发音,剔除歌词中不合理的内容和可能使观众难堪的恶言秽语,使文体更
为优雅,将之发展成为上自君主,下至平民都能欣赏的艺术。

杂歌chapka是民间歌谣的总称。

根据不同的歌唱内容或主题,杂歌分为劳动歌谣、抒情歌谣、讽刺歌和吟诵歌等体裁,一般采用分节歌与通谱歌等结构
形式。

在抒情民谣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阿里郎》Arirang了。

这首民谣有如
中国民歌《茉莉花》一样,曲调歌词产生了多种变体,永久不变的却是那永恒
的爱情主题。

歌中"阿里郎山岭"的主题,通过对一个象征化"丈夫"的留念与"山岭"结合,表达了女性对丈夫恳求爱情、对丈夫离乡背井的怨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可以说,《阿里郎》不仅是朝鲜民谣的代称,也是朝鲜人民坚毅不屈、内柔外刚性格的象征。

阿里郎的来源:
阿里朗,翻译成汉语是"我的郎君"。

阿里朗是高丽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一个
爱情故事,大概相当于我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大概情节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生活清苦,丈夫想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就想外出打工挣钱,但妻子不让,说只
要两人守在一起她就满足,但丈夫不那么想,有一天夜里就悄悄走了。

妻子很
漂亮,十里八村的都有名,丈夫走了以后,村里的地痞就来骚扰,让她改嫁,
她拒绝了,但那地痞总来骚扰。

一年后丈夫挣了钱回来了,夫妻俩正高兴,地
痞又来了,村里也传着有关妻子和地痞的闲话。

丈夫起了疑心,以为妻子不贞,就又要走,妻子怎么解释也拦不住,丈夫就走了,妻子在后面追,追不上了就唱。

唱的内容大概就是对丈夫怎么关心思念怎么委屈了什么的。

妻子唱的这段
就是"我的郎君",也就是阿里郎。

后来阿里郎这个故事和歌曲就流传开来,成
为朝鲜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牌,不论在世界的那个角落,只要有朝鲜人就
有阿里郎,一唱阿里郎就知道是朝鲜人。

日本统治时期,朝鲜人以阿里郎为号
发动起义,日本人发现了,谁唱阿里郎就杀头。

可是杀了一个十个人唱,杀了
十个一百人唱,杀了一百个一千人再唱,越唱越多,日本人只好作罢。

阿里郎流传至今已经有很多个版本,朝鲜的大型歌舞表演也算一个版本吧,讲述了朝鲜民族苦难的历史和今天的建设成就以及朝鲜人民在金日成和金正日
的领导下的幸福生活。

《阿里郎》曲在韩朝依地方不同而歌词内容略有差异。

但在韩语中,阿里
郎并非人名,而是一个地名,有人认为是一座山的名字,只是无法证实其于何
处。

各地的阿里郎曲,虽不尽相同,然而却将古代女性逆来顺受,执意不屈的坚毅精神表露无遗。

阿里郎曲由来,有说为新罗始祖之妻英,另名阿里郎所创乡曲得之。

或说为韩国乐笛奏出之长前打音,再被模仿而成的阿里郎曲。

其中较为据实可信的还是慈悲岭传说。

慈悲岭并不存在于今之韩半岛地图上。

中国汉代初期在半岛上设置四个群郡县后,大陆北方民族或出于压迫,开始了越江大迁移。

这些离乡背井的移民辗转哀号于北通路关之慈岭间,老弱妇孺多病死途中。

在这流离之中,阿里郎曲便流传开来,抒发移民内心的苦痛翻山越岭后,便将阿里郎曲传到了韩半岛的中部。

史学家相信这些被汉神视为东夷的化外民族就是古朝鲜民族。

而阿里郎便是韩朝古语乐浪之拟声语。

歌词大意: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我的郎君翻山过岭路途遥远,
你怎么情愿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我的郎君翻山过岭,路途遥远,
春天黑夜里满天星辰,
我们的离别情话千遍难尽!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我的郎君翻山过岭,路途遥远,
今霄离别后何日能归来,
请你留下你的诺言我好等待
散调sanjo是一种连缀体器乐独奏形式,以四或五种板式由慢渐快演奏。

散调是19世纪末创用的器乐形式,通常采用弦管乐器独奏,以杖鼓为伴奏。

散调虽以说唱音调为基础,却又充分发挥了器乐手法的特点。

风流或称"灵山会相",指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与合奏曲目。

歌辞
朝鲜李朝时期产生的国语体诗歌,和新罗乡歌、高丽歌谣、景几何体、时
调属同一系统,受景几何体和时调的影响较大。

每句由3.4或4.4音节组成,
突破了原有国语诗的分章的限制,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能更广泛地反映
生活和自由抒发感情。

丁克仁(1401~1481)的《赏春曲》是第一篇歌辞作品。

至16世纪中期,著名歌辞体诗人郑澈把歌辞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的壬辰战争时期,辞风为之一变。

爱国诗人朴仁老第一次运用歌辞形式表
现反侵略战争的题材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17、18世纪,开始盛行"纪行歌辞"和"闺房歌辞"。

题材和作者的范围均有所扩大,平民和妇女也加入创作的行列。

"纪行歌辞"通常是记述国内外游历的见闻,如金仁谦的《日东壮游歌》、洪淳
学的《燕行歌》和李邦翼的《漂海歌》。

"闺房歌辞"在当时岭南地方的妇女中
广为流行,她们创作、传抄,成为闺中少女少妇的主要读物。

初期的"闺房歌辞",大约是出自封建文人之手,如《五伦歌》、《戒女歌》、《奉亲歌》,充满封建伦理的说教。

名副其实的"闺房歌辞",是《思亲歌》、《离别歌》、《寡妇歌》、《闺秀相思曲》、《花煎歌》、《怨妇词》、《寒心歌》、《秋风感别曲》这类作品,多以感叹身世、伤别、怀人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妇女
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和反抗,是真实性情的流露。

歌辞的普及,标志着民族
文字的普及,推动了朝鲜国语文学的发展。

时调
朝鲜中世纪国语诗歌形式之一,又名短歌和时节歌。

形成于高丽朝末期(14世纪末),源于新罗乡歌和高丽歌谣。

在形式上又区分为平时调、连时调、于乙时调、辞说时调四种。

平时调是六句三行短诗,分初章、中章、终章。

一章实
际上只是一行。

初章和中章,前句由3、4音节,后句由3(4)、4音节组成;终
章前句由3、4音节,后句由4、3音节组成,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时调的主要形式。

有固定的曲调,可供吟咏。

调子缓而低沉。

连时调是组诗形式,由短向
长发展。

于乙时调和辞说时调均为适应内容表现的需要而加长的时调形式。


说时调在音律方面更自由些,杂有对话,增加了叙事成份。

早期的时调,主要
是高丽朝遗臣的忠君怀旧之作,也有少量爱国作品。

16至17世纪,江湖时调、隐逸时调和道学时调占主要地位,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也不少。

创作时调的已
不限于封建士大夫,涌现出一批平民作者。

时调在李朝一代一直盛行。

农乐nongak
也称巫乐和风物,是一种用于风俗祭祀娱乐的户外表演的吹打乐形式。

宗教音乐多指佛教与萨满教音乐。

佛教音乐是和尚在寺庙里用木鱼伴奏的
唱经。

萨满音乐又称巫乐,分声乐muga与器乐sinawi两种。

声乐依性质不同
分为叙讲、戏剧与抒情三种,歌唱着多为女性,表演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器乐原为萨满仪式舞伴奏的打击乐形式,现已从中衍生出多种独立的散调器乐
演奏形式。

戏剧音乐采用音乐伴奏的有两种戏剧形式,一种是面具剧t'alch'um,一种
是木偶剧kkoktugaksi。

均用的是户外乐队伴奏,采用的乐器有锣鼓、筚篥等。

这类剧目的特征是运用戏剧或讽刺手法来表现社会现实生活。

韩国朝鲜传统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雅乐(正乐)、民俗音乐、宗教音乐。

雅乐又分管弦合奏(以乡笛为中心的,以玄琴为中心的)
管乐合奏(以乡笛为中心,以唐笛为中心)
吹打(部分农乐)、歌乐(歌曲、歌辞、时调)。

民俗音乐里有板索里、散调、杂歌、民谣、农乐(巫乐)
宗教音乐里有梵呗、巫乐(不是农乐或吹打乐)。

---转帖自梨花院落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