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仁者爱人”B.统治者不要过度压迫人民,要爱惜民力
C目的要实现“天下大同”D.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
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3.下列各项能够正确体现孔子对鬼神态度的是
A对鬼神应该敬而远之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鬼神C.统治者应该尊敬崇拜鬼神D.要坚决同鬼神斗争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5.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6.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8.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9.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10.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11、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在: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改良政治
12.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13.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14.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应该是孔子思想中的A、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B、性相近,习相远也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2007广东卷单科)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16.(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7.2003年底至200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上,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时代开始,欧洲就承认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下列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仁”学的提出
B、宣扬“吾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C、主张“为政以德”D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18.(2006·潍坊)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偿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治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竟胜。
——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19.(2007重庆文综)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入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1)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后一个问实际上问的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回忆教材即可。
答案要点:“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0.材料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二、“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老子那些思想?
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本原。
材料二体现了老子政治上的“无为而治。
” (2)
21.阅读下列材料: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
仲尼曰:“吾不识也。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
春秋时期。
(2)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 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
(3)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
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地私有,故说“吾不识也” 。
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
A通过教育途径,选拔治国的贤良人才;B.建立贵族垄断文化的机制;
C.应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D.应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3.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下列那种学派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A法家学派 B 墨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 .儒家学派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手工业者的利益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6、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思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
7.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B.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
C.人定胜天;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
8.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其核心主张是()
A.取消文字;B以法治国;C.实行吏治;D.厚今薄古
9.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学派或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存在对立的是()①老子—韩非子;②墨子——孙武;③荀子——庄子;④孔子——墨子;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10.(2001年全国·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
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C商鞅D、荀子
11.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B.“民本”的思想C性本善”的思想D.“致良知”的思想
12.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界客观规律B.后天教育无能为力C环境对人成长的关系D.人的成长是先天决定的13.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表达了小生产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14.(2006年四川)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答案要点: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
15.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关于人性问题,古来圣贤争论颇多,莫衷一是,以上四位先贤对人性下的定义就各不相同。
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孔、孟、荀、告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16、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诸如孔子提出的“仁”学;孟子的仁政思想、王道主张、民贵君轻思想,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主张;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等思想;韩非子的治国“以法为本”的思想,积极倡导变法革新的主张等等,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文化,皆有重大作用。
几千年来,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
目前普遍提倡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在中国是古今有之。
(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古代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继承的精神,吸取其优秀部分,剔除其消极和明显的谬误内容。
像孔子的讲究等级,主张贵贱有“序”,老子、庄子的消极思想和唯心部分,就不属于继承的内容。
17.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附: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答案要点: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
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专制者游玩的需要。
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般和运送皇粮的漕船。
中国拥有“四大文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
更为关键的是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
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
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加一种“色彩”。
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造成中华文明的双重性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变革的阻力”指的是什么?
(3)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
附:答案:(1)双重性: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
原因:由于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
(2)一套封建统治思想和完备的封建制度。
(3)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材料二:夫治天下犹曵(牵引)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曵木之人也。
材料三:天子这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虽不敢自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什么场所?用意何在?
附:答案:(1)用意在于抨击“古代”君主视天下为己有,旨在批评封建专制制度。
(2)君臣平等的思想
(3)学校应该成为公众评价是非的思想舆论阵地,而不是培养妈奴仆的场所。
用意在于探求限制君主权利的措施。
20.韩非子和董仲舒分别是战国和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此回答:
(1)二人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2)二人的思想各对时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试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附:答案(1)同:①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
②都顺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代表地主阶级的意志,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异:①韩非子的思想有较强的改革意识;董仲舒的思想则有守成固本的特点。
②韩非子主张法治;董仲舒提倡“仁政”,以德治民。
③韩非子主张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董仲舒则主张“大一统”,宣称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借此欺骗人民。
(2)①韩非子的思想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张,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国的主导思想。
②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后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产生了地主阶级。
人们渴望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实现国家的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
其中不仅需要巩固对奴隶制度的胜利、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
韩非子的思想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
②汉朝建立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此后,激进的法家思想和无为的道家思想都已经不适应巩固封建制度的需要。
董仲舒正是适应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论——新儒学思想。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知识运用】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的思想 B.发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黄老之学思想
2、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
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3、黄老思想的本质是()
A、积极无为
B、消极无为
C、礼法并用
D、博采众家之长
4、黄老思想的作用是()
A、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西汉社会的长治久安
D、使道家思想发扬光大
5、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6、黄老思想中最本的立足点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阴阳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②倡导“待时而动”③倡导“因时制宜”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的建议B、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
C、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D、其他学派的主张都不适应治国
10、西汉建立之初的约70年的时间里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
A、法家思想
B、道家的黄老之学
C、儒家的仁政
D、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11、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有为”
C、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
12、黄老之学()
A、“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帝时期一直是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13、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
A、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
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C、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
D、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
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5、黄老之学被新儒学代替的原因主要是()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黄老之学无为思想没有积极作用
C、儒家学说经过重新调整,投统治者所好
D、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
16、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17、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墨、法等各家内容
18、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19.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20.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2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汉武帝弱点B.违背汉武帝初衷C.触犯汉武帝忌讳D.迎合汉武帝意愿22.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
23.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
A.“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24.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C.为统治者服务D.反对苛政刑杀
25.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A.人定胜天B.贵贱有序C.君权神授D.实行仁政
26.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27.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28.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正名分的政治观②仁政的思想③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④有教无类的思想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9.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B.限制王权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D.阴阳五行思想3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A.春秋大一统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仁政D.三纲五常
31.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下列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加强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D.佛教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3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最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33.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34.关于汉初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内容,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二是治国 B.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
C.只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不主张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D.黄老之学是黄帝和老子学说的综合
35、(2007宁夏文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3)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附:答案:(1)人与天的关系。
含义不一致。
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
材料二中的“天”指神化的“天”,
(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
(3)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
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
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附: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
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3)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38、董仲舒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你认为这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附:答案:①看法:“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可见当时各种思想学派纷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
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