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公父文伯之母朝哭穆伯,而暮哭文伯。仲尼闻之曰:“季氏 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国语·鲁语 下》)
(三)崇德 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国语》的文学价值
(一)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叙及三百多个人物,且在其所叙人物中,已有 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感人形象,如《晋语》中 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夫差等
(三)语言:凝练含蓄 “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春秋》笔法”
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 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
《春秋》最突出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 法”。
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注重选词炼句,一字之中常“寓 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 “一字见 义”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3、《春秋》的作者 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
实际上今所见《春秋》乃鲁之《春秋》,为鲁国 不同历史阶段之史官集体所撰。孔子在其基础上 做了较大的加工修订,使之成为授徒的脚本,从 而开创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说《春秋》 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而成的著作。
唐代孔颖达分十种:典、谟、贡、歌、誓、诰、训、命、 征、范
粗线条可归为四种体式: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尧典》《舜典》、《洪范》、 《吕刑》、《周官》等) 训诰: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 神的祷告。(《尚书》主体部分,如《盘庚》等) 誓: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等)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等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先秦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二),分别包括:1.先秦散文的概述;2.《离骚》的分析;3.《庄子》中的散文特征;4.《列子》中的散文形式;5.《墨子》中的散文艺术。

通过对这五个大点的详细阐述,使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先秦散文的价值与魅力。

正文内容:1.先秦散文的概述1.1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指产生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散文创作,其特点是不受格律束缚,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

1.2先秦散文的发展历程先秦散文起源于周代的酬诗文和其它笔记体文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体形式。

2.《离骚》的分析2.1《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作者是楚国文学家屈原。

2.2《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离骚》以屈原个人的遭遇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思考,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和艺术元素。

3.《庄子》中的散文特征3.1《庄子》的作者和内容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寓言,探讨了人生、自然等哲学问题。

3.2《庄子》中散文的特征与风格《庄子》的散文以抒发情感、抒发思想为主,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4.《列子》中的散文形式4.1《列子》的作者和主题《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列子,作品探讨了人生观、伦理道德等哲学问题。

4.2《列子》散文的形式特征《列子》以讲述故事、引用典故为主要形式,善于运用夸张、寓言等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5.《墨子》中的散文艺术5.1《墨子》的作者和思想理念《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及其门徒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强调爱、兼爱、非攻等理念,反映了墨子的人道主义思想。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先秦散文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

一、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与诗歌和楚辞等其他文学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先秦散文以散乱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没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它通常以散文的方式叙述、描写和讨论各种话题,包括哲学、政治、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

先秦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礼教束缚:先秦散文倡导真实自然的生活和表达方式,反对过分拘泥于礼教的规范和束缚。

2. 表达思想自由:先秦散文重视思想的表达和辩论,鼓励个体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先秦散文的题材广泛,既有政治抒怀,也有山水田园,以及爱情、友谊等各种主题。

形式上多样化,有随笔、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代表作品及作者1. 《论语》:作者为孔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散文著作之一。

该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对道德、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讨论。

2. 《庄子》:作者为庄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属于散文范畴。

该书以寓言和议论的方式,探讨了人生、自由、自然等深刻哲学问题。

3. 《吕氏春秋》:作者为吕不韦及其门人,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很好的散文作品。

该书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和社会道德等问题。

三、先秦散文的意义和影响先秦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创了散文的先河: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散文形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思想与文学的融合:先秦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和倡导。

它促进了文学和思想的相互渗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3. 彰显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先秦散文主张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表达,对个体意识的觉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先秦散文的定义

先秦散文的定义

先秦散文的定义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是指在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创作的散文作品。

与先秦散文的定义相对应的是先秦诗歌,这两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地位。

先秦散文的特点是:一、形式多样。

先秦散文的形式包括散文、章句、笔记、随笔等多种表达方式,其灵活性非常高。

二、内容广泛。

先秦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涉及面广泛而深入。

三、言简意赅。

先秦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言简意赅,力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

四、情感真挚。

先秦散文在情感上追求真挚、深沉,能够打动人心。

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孟子》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例如,《庄子》以其玄奥的哲学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语》则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

先秦散文的发展离不开古代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需求。

在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思考和关注。

同时,先秦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文化也十分繁荣,为先秦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先秦散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先秦散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研究先秦散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为今后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散文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散文优质教学课件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一、散文的萌芽 • 甲骨卜辞——易卦爻辞——铜器铭文 • 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记言、记事的简短文字,是殷商时代 进行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的简短记录。文句虽简短,却内容丰富,记事 简单,不成系统,保持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大有²上九》) •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 坤²上六) • 《易经》卦、爻辞: • 《易经》是巫卜之类编著起来的卜筮书。其中的卦、爻辞,比较广泛地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记事文字比甲骨文卜辞更完整,有更多的文学 色彩,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发展阶段。 •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铜器铭 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 先秦史官与历史散文的兴起 • 史职由宗教转向人文,所记录之内容由宗教对象 转为政治活动。其记述文字由简到繁,由质朴无 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 《尚书²多士》:“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 《礼记²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 《汉书²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 《尚书》,事为《春秋》。 • 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 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甲骨卜辞: •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甲骨卜辞。 • 2、甲骨卜辞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 的萌芽。 • 3、商周时期,君王、公侯常把一些重 大的事件记录在铜器之上,称为铜器 铭文。
古代叙事散文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 笔记
叙事散文的萌芽 记言文之祖 叙事之最
甲 骨 卜 辞
• 3.分类(今文): • 虞书2篇(《尧典》《皋陶谟》) 主要是“典”、“谟”文 体,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根据古代传说写 成。 • 夏书2篇(《禹贡》《甘誓》) 也是后人根据古代传说写成。 • 商书5篇 是我国记言文之祖,代表《盘庚》。 • 周书19篇 主要是 “誓”、“命”、“训”、“诰”四种文 体,记周公言论最多。著名的有《牧誓》、《洪范》、 《《无逸》、《秦誓》。 • 4.风格与影响 • “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 ——韩愈《进学解》 • 当时记言之文,然皆作书面语;文词古奥典雅,却语意平易。 • 诚挚敦厚,情深意切;文风质朴,少雕饰。 • 对后世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远影响。 • 《文心雕龙²宗经》: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毛 公 鼎 铭 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 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 经》。
《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 “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 。
《春秋》与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 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 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 国年号纪年(隐桓庄湣釐文宣 成襄昭定哀),记事也以鲁国 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 侯。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
• 主旨两方面:
– 渲染苏秦的大段说辞,表现策士的雄辩和计谋 – 渲染苏秦发愤成功之后的显赫,宣扬功名宝贵的人 生态度
• 人物形象分析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行动 – 对比手法 – 细节刻画
以苏秦为例看刻画人物的方法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写出苏秦的感慨之语,至少写两句) – 行动
• 你所熟悉的先秦散文有哪些? • 你最喜欢先秦散文的哪种文风?
先秦散文文风各异
• • • • • 微言大义 义丰词约 辩丽横肆 含蓄隽永 气势浩然
【精读作品篇目】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 师》、 《晋公子重耳出亡》、《晋灵公不君》 《城濮之战》、《崤之战》 、《秦晋鞍之战》 《国语》:《召公荐厉王止谤》《勾践灭吴》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荆轲刺秦 王》、《庄辛说秦王》、《鲁仲连义不帝 秦》、《赵威后问秦使》
3· 《左传》和《国语》 2
1、《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春秋三传) 2、左丘明 3、《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 纪年完全按照春秋的方式 • 内容与春秋相吻合 • 解释春秋用辞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包括 《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 不分明。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 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此外,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 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崤之战》 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 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
发展历程
甲骨文 铭文
筮辞 形成
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代是一个神权统治的时代,统治者借用神的力量来加强他们 对奴隶及臣民的控制。当时的文化,基本上是神权统治的工具,被巫祝所垄断。殷代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殷代王 室占卜的记录。他们把卜问的时间及祭祀、天时、年成、田猎、征战、商王的起居、疾病等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 上,以便日后检验。这些卜辞,一般包括序辞(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命辞(占卜的问题)、占辞(对 卜兆的解说)、验辞(事实与预卜是否符合)等部分。也有少量非卜辞的记载,上面记录了狩猎与战争的史实以 及有关甲骨整治、收藏等情况。这些记事,只是为了备忘,加上刻写的困难,所以力求简单概括,大多是些零散 的句子,较长的记事刻辞如“小臣墙刻辞”,补足其残文,估计原文字数超过150字。就中能够完整明白地表达 意思的已属上乘,能够略具篇章规模的更为少见,所以它还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散文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散文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就文学色彩看, 《孟子》 、 《韩非子》 ,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1.《老子》 、 《论语》和《墨子》
理解:
①老子及《老子》简况。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先秦时流行孔子曾问学于 老子的说法。 《老子》产生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所记,基本保存了 老子的思想。
第一部国别史。全书 21 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 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 《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 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然其不传《春秋》甚明。 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4.《战国策》
理解:《战国策》简况。
综合运用:《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文学性的的剪裁,指其既叙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 蕴含意趣,极少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其在叙述史事时,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 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及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 如《郑伯克段于鄢》 。
②孔子及《论语》简况。
2.《左传》
理解:《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 鲁哀公 27 年,比《春秋》多 13 年。 《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 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 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 )
第二节 诸子散文
简单运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散文作品中的故事

先秦散文作品中的故事

先秦散文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和思想深度的故事。

以下是几个先秦散文作品中的故事:
《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故事讲述了郑庄公和他的弟弟段之间的争斗。

郑庄公出生时因为难产,被母亲嫌弃,而弟弟段则备受母亲宠爱。

郑庄公即位后,段的野心逐渐膨胀,企图篡位。

郑庄公得知后,采取了巧妙的策略,将段赶出了郑国。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兄弟之间矛盾的复杂性,也表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战国策》中的“荆轲刺秦王”
这个故事讲述了燕国刺客荆轲奉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的历史事件。

荆轲以献地图为名,接近秦王,最终失败被杀。

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刺客的精神和勇气,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

《论语》中的“子贡问政”
这个故事讲述了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具备粮食充足、军队强大、人民信任三个条件。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启示人们要关注民生、强国、信任等方面的问题。

《墨子》中的“墨子救宋”
这个故事讲述了墨子为了救宋国,只身前往楚国游说楚惠王放弃进攻宋国。

墨子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最终成功说服了楚惠王放弃进攻计划。

这个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气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和平和正义的追求。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先秦散文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表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

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文学知识先秦散文

文学知识先秦散文

引言:先秦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它不仅承载着先秦时期社会文化的表达,同时也是后世文学发展的重要源泉。

本文将从先秦散文的概述出发,探讨其内容和风格特点,并从五个大点阐述具体内容,为读者带来一场文学知识的盛宴。

概述:先秦散文是指在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创作的散文作品。

它以散文体裁为形式,包括了各种题材和风格。

而与诗歌相比,散文更加注重对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刻画,具有更为直接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先秦散文又可以划分为政论散文、议论散文、故事散文等几种不同类型。

下面将从五个大点详细阐述先秦散文的内容和风格特点。

一、政治哲学的探讨1.以《尚书》为代表的政论散文a.论述国家统治的重要原则和行事准则b.探讨君臣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c.展示先秦社会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智慧2.从《墨子》到《荀子》的政治观点阐述a.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思想b.荀子提出的君主和臣民的角色定位c.探讨政治权力的合理性和运行机制二、人性与道德的思考1.反映人性善恶的故事散文a.传统的离经叛道与先秦散文中的自我追求b.从寓言故事中探讨人性的本质c.阐述道德的规范和行为的选择2.老庄哲学的影响与散文表达a.道家思想对散文的独特塑造b.追求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思维方式c.展示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与体悟三、社会风俗与百家争鸣1.对社会风俗的观察与反思a.以《列子》为代表的社会批判性散文b.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思与建议c.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待先秦社会的伦理道德与社会风尚2.儒家经典的思想表达a.论语、孟子等先秦儒家经典中的散文表达b.社会责任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c.体现儒家思想的文人修炼与社会教化四、文学形式与技巧的运用1.散文与诗歌的区别与特点a.散文的自由性与诗歌的节律感b.对情感表达的不同方式与效果c.文字表达的形式美与情感力量的展现2.比喻与意象的运用a.先秦散文中比喻手法的多样性b.运用形象化表达增强艺术效果c.意象的使用对读者产生的情感和感知的影响五、先秦散文的价值与影响1.文学的历史与学术价值a.先秦散文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b.展示先秦社会文化的独特性与文学成就c.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启发2.文化传承和传统认同a.先秦散文的流传与研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b.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认同c.先秦散文对塑造中国文化自信的作用和意义总结:先秦散文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特点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叙事散文
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左氏》艳而富,其 失也诬。”
韩愈《进学解》:“《春秋》谨严,《左氏》浮 夸。”
“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和母亲的对话 、“宣公 二年”鉏麑自杀前慨叹、“成公十年”记晋景公 之死
❖ 作品选讲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1、相关背景介绍
2、解析
3、艺术特色
(1)结构完整紧凑,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 记叙得有条不紊,而又波澜起伏。
❖ 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重耳流亡、晋灵公与赵盾之争
❖ 善写战争
着重描写战争的起因、战前的策划、战争的影响等,把战争的胜负 与各国的政局、外交、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等等联系起来写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27、28年)、“秦晋殽之战”(《僖公32、 33年》)、“晋楚邲之战”(《宣公12年》)、“齐晋鞌之战” (《成公2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16年)
祖己训王之辞) 《西伯戡黎》(文王灭黎,祖伊恐,奔告于纣) 《微子》(太师少师劝微子去纣) 《牧誓》(武王与纣战于牧野时之誓词) 《洪范》(箕子告武王以天锡大禹之洪范九畴,实
为上古之宗教哲学) 《金滕》(武王有疾,周公请以身代,雷风示变。
见《史记》)
❖ 《大诰》(周公东征时之诰辞) 《康诰》(封康叔时之诰辞) 《酒诰》(亦诰康叔,可见其时酗酒之风甚烈) 《梓材》(诰康叔以为政之道) 《召诰》(记周、召二公营洛邑事) 《洛诰》(洛邑建成,周公告诫成王之辞) 《多士》(成周既成,迁殷民,告诫之辞) 《无逸》(周公告诫成王之辞) 《君奭》(周公摄政时告召公语) 《多方》(成王灭奄后,归告多方之语) 《立政》(周公致政后告成王语) 《顾命》(含今本《康王之诰》,成王没,康王立,
(2)精彩的外交辞令(全文的重点和精粹所在) 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 金圣叹:“分明一段写舍郑之无害,一段写陪晋之有害,

最新古代文学精品资料先秦历史散文

最新古代文学精品资料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周书无逸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

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宁,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

无皇曰:‘今日耽乐。

’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

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则皇自敬德。

厥愆,曰:‘朕之愆。

’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

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

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1)简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先秦散文的发展历史

先秦散文的发展历史

先秦散文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和最为历史悠久的文学流派
之一。

在我国古代诗歌文学发展史上,它不仅体现了哲学家及思想家对世界和人生真理的研究,而且影响深远。

早在先秦儒家诸子思想鼎盛时期,已有一定形式的散文出现。

周易中就有许多
反映国家哲学思想的抒情和思辨散文,其中尤以《论语》《礼记》《孟子》最多,并被成为儒家思想的楷模,以及礼教的渊源,堪称五言诗歌的前身。

随着儒家学说在楚越战争、春秋时期交战时被不断完善和发展,散文在主旨表
达方面更加成熟,并有清新而抒情的表达形式出现。

同时,鲁贤孟轲、穆天子和关公等人的精神依然受到追捧,且成为在散文中的表现对象。

当魏晋至唐宋时期,由于各学说的混同,先秦散文体便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形象拟人的体现越来越隽永;而叙事无限绚丽的题材和表达手法也使散文变得更加多样化。

如诗文在不同题材中,模棱两可、斗转星移、反复张扬,了解南北文经、说唱文章,活跃了整个艺术史,它们都在给人们展示一个慷慨、深奥、感怀的古典文学带来受好。

总之,先秦散文自其出现之日起,即已受到晚至唐宋文人改革开放后的书坛力
量的殷切践赞,有着深远而恢弘的影响力。

它的发展,不仅重塑了我国的文学繁盛,也影响了传世的儒家思想和礼教。

先秦散文选读——感受古代散文的艺术特点

先秦散文选读——感受古代散文的艺术特点

先秦散文选读——感受古代散文的艺术特点引言: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先秦时期的散文作品尤为重要,不仅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

本文将通过选读先秦散文,探讨其艺术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美丽的文学形式。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先秦散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著称,与传统的韵文相比,散文更加自由流畅。

在《吕氏春秋·度势》中,作者通过对势力的比喻,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在面对各种困境时的应对策略。

他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将观点逐一展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散文更富有感染力,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多样的主题内容先秦散文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生哲理、社会风俗、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学习的追求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话的形式,将智慧和道德准则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散文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

三、细腻的情感描写先秦散文在情感描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梦中变身为蝴蝶的奇妙经历。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虚幻而美丽的世界中,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使散文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四、巧妙的修辞手法先秦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也是其艺术特点之一。

在《楚辞·离骚》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以及音韵的变化,使散文具有了独特的音乐感。

他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散文更加生动有趣,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五、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先秦散文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着独特之处,更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在《墨子·非攻》中,墨子以非攻为主题,阐述了和平与爱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呼吁人们摒弃暴力,追求和平与博爱。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6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6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第六节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1、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

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早在殷商时代,朝廷就有了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的人员,甲骨文中称为“史”、“尹”、“作册”等。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这些“册”与“典”既是记录下来的各类历史资料。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2、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

汉初经师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称作今文《尚书》。

3、《尚书》以记言为主,与甲古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其中的文章篇幅更长,内容也更丰富了。

这些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可以看作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

它们总的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进之迹甚为清晰,有些作品运用了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已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

4、《尚书》的写作特点A、这些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B、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C、还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D、《尚书》中也不乏叙述和描写之笔,有些篇章写出了一定的情节和场面。

第1 页共1 页。

先秦散文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纪言为主。

先秦散文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纪言为主。

先秦散文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纪言为主。

【最新版】
目录
1.概述先秦散文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介绍《国语》的内容和历史价值
3.分析《国语》的文体特点和影响
4.总结先秦散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正文
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纪言为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国语》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这部书以国别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为我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国语》的文体特点是纪言为主,兼有议论和叙事。

书中记录了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同时,《国语》的文字优美,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独特的文体和丰富的内容,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1页共1页。

古代文学——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古代文学——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古代文学——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1、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2、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的感情。

3、秉笔直书的精神。

4、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形象生动的写实传统,其作品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

二、先秦史传散文是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影响了古代小说的民族特征,我国古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这正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写人的共同特征。

此外,其丰富的内容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一直受到唐宋以来古文家的推崇、学习。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的散文家的作品,有明显的《战国策》纵横家文风,
宋代的苏询、苏辙的散文,还有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汉书.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春秋》有一种道德训诫功能。

《国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

”《隋书.李德林传》中《答魏收书》曾引《墨子》云“吾见百国春秋”《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

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

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

”“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期年,燕将驰祖。

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

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燕之《春秋》。

”“昔者宋文君鲍之时,有臣曰[衣补+后]观辜,固尝从事于厉,祝子杖揖出,与言曰:‘观辜!是何王圭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净洁也?牺牲之不全肥?春秋冬夏选失时?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观辜曰:‘鲍幼弱,在荷襁之中,胞何与识焉?官臣观辜特为之。

’祝子举揖而敲之,殪之坛上。

当是时,宋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宋之《春秋》。

”“昔者齐庄君之臣,有所谓王里国、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犹谦释之,恐失有罪。

乃使之人共一羊,盟齐之神社。

二子许诺。

于是掘穴,[提手+恶]羊而漉其血。

读王里国之辞,既已终矣;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祧神之而敲之,殪之盟所。

当是时,齐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齐之《春秋》。

”只有经过孔子整理的鲁春秋得以保留,所以后人遂将之专称为《春秋》。

2《春秋》是我国的编年体史书之祖。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

它以鲁国的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记载242年的历史。

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字极其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其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练、平浅精确的特点,其最突出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即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这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左传》一、《左传》相关常识1《左传》的名称和“春秋三传”《左传》西汉以前人称它为《左氏春秋》,东汉人开始认为它是解《春秋》的,故称之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谷梁传》《公羊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纯用义理解释《春秋》,叙事较少而议论较多,风格简朴。

而《左传》则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只是仿照春秋用鲁君的世次编年而已。

从思想观点上,它也不同于《春秋》,在文笔风采上,更具有显著的特点和独创性,其作用和价值远非其他二传可比。

2《左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传统观点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足见左丘明生活的年代或早于孔子,至迟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而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早期无名氏的作品。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1《左传》具有鲜明的政治道德倾向。

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

《左传》认为,历史的发展、家国的兴亡、个人的命运都取决于活动主体的"德"是美善。

在《左传》中,"德"的主要内涵是"礼"《僖公二十七年》:("礼乐,德之则也"礼",既是指宗法社会的典章制度,维护这一制度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指与此制度。

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具体说如"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是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也是礼(《昭公二十六年》)。

《左传》认为,遵礼,就是有德,违礼,就是无德。

此外,其它一切符合宗法制度的"美善"思想也被视为德。

正是站在德和礼的角度,《左传》对统治者的残暴荒淫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如《左传.宣公二年》对晋灵公的不君行为和《左传.宣公二年》也正式基于德与礼,《左传》也赞扬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有远见的政治人物。

2《左传》表现出鲜明的“民本”思想。

《左传.桓公六年》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32年》史嚣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昭公18年》:“天道远,人道迩,非相及也,何以知之?”《左传.哀公元年》载逢滑对陈怀公说:“臣闻国之将兴,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三、《左传》的艺术成就1《左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其叙事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发展。

《左传》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内容的描写,使所叙述的内容故事化和趣味化,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而且在情节安排上,疏密相间,跌宕有致,就使得这部历史著作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

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

其突出特点是将战争视为一种极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叙述,一般先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是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着重描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误,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决非偶然,表现了作者战争理论的深刻性。

3《左传》的人物刻画相当成功。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这是《左传》使用的主要手段。

对后世文学很有影响。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4《左传》的语言艺术《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行人辞令的优美。

所谓“行人”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称行李、使人等。

他们活跃在当时列国政治、外交舞台之上,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参与建交修好、会盟聘问等国事活动,在当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大多是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通晓诗书礼乐,知识渊博,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外交经验,熟悉各国内政外交事务,他们以言辞专对忠于职守,解除国家的危难,维护国格尊严,谦和委婉,刚柔相济。

春秋时期的行人辞令多婉转委曲,娓娓道来,平易流畅,显示出一种张弛有节、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

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说:“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

”有时候则雄辩阔论,或铺张扬厉,或针锋相对。

大夫对国君的谏说之辞也有很高成就。

第三节《国语》一、《国语》的相关常识1《国语》的体例《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周、鲁、晋、齐、郑、楚、吴和越,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国语》的作者和名称《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相传是左丘明《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解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

”考订《国语》是战国初年无名氏所作。

二、《国语》的内容和艺术1《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的思想。

2《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享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具有通俗化和口语化的特点。

在记言过程中,多有大小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而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3采用一定篇幅集中写某个人的方法,带有了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第四节《战国策》一、《战国策》的相关常识1《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汇集整理。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涉及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

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策谋的。

上起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2《战国策》的内容《战国策》体现了战国时代游士、侠烈之士这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

第一,表现出重士的思想倾向。

第二,表现出崇尚智谋的思想倾向。

第三,表现出崇尚功利的思想倾向。

第四,表现出崇尚权谋、审时明势的思想倾向。

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