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货币供给
15.1 复习笔记
一、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1.货币供给口径
(1)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这种系列所划分的若干层次。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
(2)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
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要求。
【例15.1】货币层次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中国人民大学2017金融硕士]
A.金融资产的盈利性
B.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C.金融资产的安全性
D.金融资产的种类
【答案】B
【解析】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3)外国的和IMF的M系列
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和M2。
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和M2+CDs。
英格兰银行公布的货币供给口径以频繁调整为特点:1992年12月之前采用的货币供给口径:M0、M2和M4;1992年12月不再公布M2;2006年4月后停止发布M0数据,取而代之的是流通中的纸币和铸币及各银行在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存款余额两组相对独立的数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口径: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4)中国的M系列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的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其中,M1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例15.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9月末,广义货
币供给M2余额为7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以下不属于M2的是()。
[清华大学2012金融硕士]
A.现金
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
D.信托存款
E.银行准备金
【答案】E
【解析】货币供给的M2又称为广义货币供给量,在各国有不同的统计口径,在我国为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而M1=M0+活期存款,M0=流通中现金。
(5)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M1/M2表明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是衡量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具体指标。
M1/M2值是趋于增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
2.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若将名义货币供给记作M S,则实际货币供给为M S/P。
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
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
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长期波动,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
对于一国货币供给的变化,基金的模型是:ΔM=ΔR+ΔD,即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化ΔR 和金融系统国内信贷的变化ΔD,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关于ΔR的形成,它的模型是:ΔR=X-M+K,式中,X为出口,M为进口,K为非银行部门的资本净流入量。
在基金的模型中,信贷的变化ΔD视为外生变量;出口X视为外生变量;进口M则视为内生变量,即收入的函数。
4.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
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二、经济主体行为与货币供给
1.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调控由两个环节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
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毫无可能直接操纵。
总的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数量的调控只能是间接的。
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证券,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证券,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
对中央银行来说,公开市场操作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
(2)贴现政策
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
(3)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会扩大货币供应量。
2.经济主体行为与货币供给
(1)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提高;反之,下
降。
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危机及非法经济活动规模等几方面。
(2)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企业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于:作为资金的供给方进行投资或资产选择与居民遵循共同的规则;作为资金的需求方,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及经营效益的高低影响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
(3)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两种行为: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①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
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的保有数量,货币乘数会变大,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
②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例15.3】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浙江工商大学2011金融硕士]
A.政府购买增加
B.央行从公众手中购买国债
C.一个平民购买通用汽车的债券
D.联想公司向公众发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