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笔记 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中国经济改革的原因
传统观念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初期状态)
极端落后的经济和极其薄弱的现代工业基础
生产力水平低,国内资金的积累有力无法快速提高,也无法通过大规模引进
外资来弥补国内的资本积累的缺口
计划经济体制在建设初期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因
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成规模,发展目标单一,社会公众的消费需要表现
出低层次、简单化及大致均等的特点,建设初期的历史环境因素使得计划不
至于遇到太大的技术困难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恰好同预期需求结构中突出安全稳定的需求高
度吻合
民众期望值低,生活水平较小提高就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动力
党和政府的高度权威以及各级官员的相对清廉务实,使计划得到较好的执行计划经济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具有特殊的意义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通过强制性的资源分配解决工业
化初始阶段所需要的资金积累问题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第一,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
力去处理众多的经济门类和企业、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复杂的经济联系,
这需要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
第二,市场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中并未发挥基础性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够得到
充分有效的配置,别一方面企业也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约束,形成双重体制
的摩擦,因此只有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过渡,才能从根本上
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第三,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市场经济所取得的成功也为我国整体的经济体制改
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第二节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性质
一、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工业化进程
也是工业文明与市场文明相融合的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行政来强制推动的,
因此它与建立在市场文明基础上的现代化进程是相违背的
二、中国的经济改革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并与制度改革紧密相连
中国的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建立市场经济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根本性改变,甚至是“第二次革
命”,它必然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进行新的理解
三、渐进式经济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
只有从流通到生产、从价格到产权,从经济制度至政治和文化结构,从宪法
制度到运行体制都进行整体性的结构变化,才能完成激进式经济改革的最终
目标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决定了经济改革的根本性质
不能把作为经济改革目标的市场经济作为固定不变的教条
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照抄照搬某一理论或某一国的社会改革经
验,只能是有取舍地借鉴他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具
体国情,在实践中步步为营,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模式
第三节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实质和基本经验
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践历程
第一阶段(1978.12~1984.9)——改革的起步阶段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指出,
必须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82年9月,召开十二大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人民公社制
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阶段(1984.10~1922.1)——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
会生活领域,在很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1992.2~2003.10)——制度创新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

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国的指导地位,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阶段(2003.10至今)——改革的攻坚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全面成效,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
段,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任务
二、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实质
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
我国渐进式经济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指引下,在经济制度上坚持
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在意识形态
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在此前提下,逐步改革
传统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改革传统的意识形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宪法制度的变化方式决定着改革的方式
虽然我国渐进式经济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这
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受到宪法制度的束缚,相反,渐进式经济改
革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对宪法制度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革命”性态度,
而是在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宪法制度
的内涵,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含义
三、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
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相互融合的经济转型
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保证转型期经济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秩序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依靠发
展来推动改革,也有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
在政治改革对经济改革产生强力推动作用的同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
的要求也决定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步骤,这符合经济发展以及政治
发展的规律
改革过程与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相结合
改革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
四、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
工业化完成程度与不同经济转型模式比较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之前就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较高的工业化
也使的这些国家失去较大较快的经济增长空间,只能依靠存量改革为主
要方式进行经济转型,但存量改革也容易遭受既得利益者的抵触,从而
影响改革的预期效果
我国经济转型初期的工业化程度低,有更大的利用和发展的空间传统体制成熟程度差异与不同经济模式比较
苏联、东欧国家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成熟程度高,计划经济体制已覆盖
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且发展也很成熟、更为完整。

既得利益集团坚决
和抵制对原有利益结构作出改变的任何市场化改革措施
中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不成熟,不完善,采取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所遭遇的障碍要远远小于上述国家
外来经济资源与制度资源的差异与不同经济转型模式比较
外来经济资源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实质性经济资源,制度资源则指的是产权、制度、意识形态等体制性资源
按照国家吸引外来资源规模的大小,可以将经济转型的国家分三类第一类:外来经济资源和制度资源规模非常小的国家(苏联、东欧
国家),这种情况使得经济转型缺乏外来资源的支持,因此国内改
革受传统体制利益集团结构僵化的影响而难以产生实质性的进展,
从而迫使这些国家采取“休克疗法”进行激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类:外来经济资源和制度资源规模非常巨大的国家(民主德
国)这种大规模外来资源的进入能够促使体制转轨在短时期内较平
稳地完成。

过分依赖外资导致财政援助大部分用于工资性支出和福
利性支出,从而造成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也造成德国东部地区
劳动成本上升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恶化了投资环境
第三类:介于两者之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下,吸引一定经济资
源和制度资源,并将其与国内资源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相
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体制转轨
政治独立性及文化传统差异与不同经济转型模式比较
根据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政治独立性的不同划分为两类在政治上不依附苏联或依附性较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古
巴)有较大的自主空间,能够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成本
较小的转型途径
在经济体制及政治制度等方面对苏联依附很大的国家(苏联解体后
形成的国家、东欧国家)改革中受到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干预
以上内容整理于幕布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