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的设计0410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1 N V0 L3 dC N 2
K ' CM ' T CI
AR L2 d ' K T Ld
'
I
1 4 L dCI 2
1 AR L ' ' T K
舵面积
1)如舵面积不变,则K‘的 增加将导致T’的增加;
2)增大舵面积可在T’不变 的情况下增大K‘,或在K‘不 变时,使T’变小; 3)对一般民船, K‘和T’之 间存在一个近似的线性惯性, 找到了其中一个,就可预估 出另一个。
2、悬挂舵:只有上支承而无下支承,其舵叶全部悬挂在船体外的舵杆 上。广泛应用。 3、半悬挂舵:指下支承的位置设在舵叶中间的舵。
三、按舵叶的剖面形状分
1、平板舵:也称单板舵, 仅用于小船。
2、流线型舵(又称复板舵): 海船广泛采用。 除了部分非自航船外, 绝大数机动船都采用流线型
舵的分类
舵与船体、螺旋桨组成有机的整体,考虑它们的相互影响,力求 降低航向阻力,提高推进效率。
舵设计的内容
舵的数目和形式的选择 舵的尺度和形状的设计 舵力及舵杆扭矩计算和舵机功率估算。
舵的几何要素
舵面积AR:舵叶的侧投影面积(如有部分舵叶露出水面,舵面积
指设计水线以下的舵的侧投影面积); 舵高(展长)h,舵杆轴线方向舵叶上下缘的垂直距离;
第二节 舵装置的分类
一、按舵杆轴线在舵叶宽度上的位置分
1、不平衡舵:又称普通舵,
适用于小船。 特点:舵叶全部位于舵杆 轴线之后,舵钮支点较多, 舵杆强度容易得到保证。 需要较大的转舵力矩。
2、平衡舵:海船广泛应用。
特点:①舵杆轴线位于舵叶的前后缘之间; ②舵杆轴线之前的舵叶起平衡作用,这部分的面积与舵叶全 部面积之比称为平衡比度或平衡系数,一般在0.2~0.3之间;
③所需的转舵力矩小,进而可相应减小舵机功率。
3、半平衡舵:适用于尾柱形状比较复杂的船舶。
特点:舵的下半部为平衡舵,上半部为不平衡舵,平衡比 度介于平衡舵和不平衡舵之间,即0.2以下。
二、按舵的支承方式分
1、支承舵:分多支承舵和双支承舵两种。 多支承舵:与船体尾柱连接有三个及以上支承点的舵。其支承点可分 为舵承、舵钮和舵托等。舵的重量由船体内的支承和舵托来支承。 双支承舵:指除上支承外,在舵根处还设有一个下支承的舵。
V—水相对舵的速度
3-3单独舵的水动力性能
失速:
失速角(临界攻角):
展弦比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失速前展弦比λ较大的舵在攻角α相同时具有较大的升力系 数Cy。这是因为来流与舵之间的攻角为α时,在舵的上下两端 产生了从高压面绕过端部向低压面的横向流动,两端的横向绕 流减小了叶背和叶面之间的压力差,因而导致升力的降低。这 种影响对于小展弦比的舵在整体上较大展弦比的舵更为严重。 但展弦比λ大的舵失速角较小。
舵的数目及安装位置
•
•
舵应布置在远离船舶重心处,以便增大转船力臂,但要注意舵的 可靠保护;
为了获得螺旋桨尾流以提高舵效,舵一般布置在螺旋桨的后方。 试验资料表明,螺旋桨尾流要经一段距离后,其尾流速度才能达 到最大值。所以原则上应将舵布置在尾流速度大处工作,对提高 舵效有利。 舵上缘与船底间隙足够小,可利用边界效应提高舵效; 使桨、舵有效的受到船体遮蔽保护,以避免损伤;
• 现在普遍采用的舵多是流线型的平衡舵; • 在双桨双舵上常采用悬挂式舵,主要考虑到舵位于桨 之后方,舵的下缘难以支撑。 • 半平衡半悬挂舵多用于多桨船的中舵(或单桨单舵 船),这时将尾呆木切去少许以增进其回转性,同时 也便于设舵。
舵的数目及安装位置
舵的数目:取决于船型和航行情况,与螺旋桨数目有很大关系。 一般情况下,舵数=桨数 但对一些操纵性要求高,吃水又受限制的船,也配置双桨三舵。(如长江上游) 舵的形式:与船尾形式、航行条件及设备条件有关。
展弦比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普兰特换算公式:
2 1 57.3
Cy 1 1 ( ) 2 1 2 Cy 1 1 Cx 2 Cx1 ( ) 2 1
2
当 和 分别表示展弦比为
1
1
和 机翼的攻
2
角时,其升力系数均为 Cy1 Cy 2 Cy 。 如果2
•
有尾框架及舵柱的船尾采用多支承的不平衡舵,转舵时,舵杆扭矩较大,需
要较大的舵机,不平衡舵在风浪中容易出现应舵不灵的现象;
• • • •
有尾框架船尾采用双支承平衡舵, 借以减小舵杆扭矩和舵机效率。 变吃水船,舵叶上端离水面距离远些,可提高轻载时的舵效 对无尾框架的敞式船尾,采用半悬挂式半平衡舵 双桨船上常采用悬挂式双平衡舵。
•
3-3单独舵的水动力性能
Pn2 Pt 2 Pn Py cos Px sin Pt Px cos Py sin Py Pn cos Pt sin Px Pn sin Pt cos P Py2 Px2
概述—操纵性标准
4)停船能力 全速倒车试验测得的停船轨迹应不超过15L,但如果因 船舶排水量大而使该衡准值不切实际时,主管机构可修改 该衡准值。 5)船舶航向为不稳定时,可用螺旋试验或回舵试验确 定其不稳定的程度。
舵设计的基本思想
满足操纵性要求 远洋船以航向保持性为主; 沿海船和进出港频繁的港作船,对回转性有较高的要求; 内河船受航道的限制应注意转首性,同时需满足回转性的特殊 要求;
舵宽(弦长) b,为舵叶前、后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对矩形舵,舵宽即各剖面弦长; 对非矩形舵可用平均舵宽表示; 展弦比λ
对矩形舵λ =h/b;
2 h h 对非矩形舵叶 A2R bM AR bM
舵的几何要素
平衡比e,指舵杆轴线前的舵面积与整个舵面积的比值。对不平衡舵,舵
杆轴线在舵的导缘,e=0;
• •
舵的数目及安装位置
• 采用多舵时,要注意舵与舵之间的干扰问题;前后方向上,转舵 时前面的舵不要使水流不能很好的流到后面的舵上去;另一方面 是横的方向上,如两舵相距太近,转舵时使一个舵的低压区落到 另一个舵的高压区内,产生相互抵消作用,所以两舵间横向距离 一般不小于半个舵宽为宜。 注意舵的良好保护好拆装工艺需要; 舵的下缘不得超出船底基线 舵的后缘在任何舵角下不要超出船尾轮廓线 舵的导缘应离桨叶随边略近些,要注意螺旋桨和尾轴的安 装工艺要求 舵的上缘与船底部的间隙要小
1则2 1 ,即在相同升力系数
条件下,展弦比较小的机翼要在较大的攻角 时才能得到相同的升力系数。
展弦比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应用:通过模型舵的水动力试验经过换算得到实舵的水动力系数。
AB 2 1 57.3
Cy 1 1 ( )
2
1
舵面积
舵面积对操纵性的影响: 舵面积大:回转性和直线稳定性好,能全面改善船的操纵 性能。 舵面积过大:将增加舵机功率、舵设备重量和所占空间, 船舶航行阻力有所增加且舵高受到船尾空间限制舵面积大 到一定程度,由于展弦比下降使舵效降低。
(
Ad 0.123 ) 0.0056 0.0060 ' 设 LdK 0.114
舵设计举例
( Ad 1 ) 设 Ld 61
K '母 K '设
AR 1 2.48 Ld 0.0056 A 1 R 2.71 Ld 0.0060
舵设计举例
按回转性指标来设计舵
1)由图3-8得: (
舵设计举例
设某母型船的 Cb 0.8, L 7.0, AR 1 ,而新设计的船其 Cb 0.8, L 6.5 ,
B Ld 72
B
问后者应有多大的 AR 才能保证与母型船有同样的航向稳定性?
Ld ' ' (1)要求与母型船有同样的航向稳定性,则 T设 T母
Ld
' 母
由母型船知: Cb 0.8 0.114, 及 AR 1 ,由图3-8求得: ( 2
舵杆所受的力矩M r Pn ( x p a ) a 扭矩系数Cmr Cm Cn b
2 2 2 C Cy Cx Cn Ct2 C n C y cos C x sin Ct C x cos C y sin C y C n cos Ct sin C x C n sin Ct cos Cm CnC p
L/B 7.0 Ld 72
Ad ) 0.0056 ' 母 Ld K
A L A L ( R )设 ( R )母 (2)要 T T ,由图3-9知: K ' K '
' 设
AR L2 d AR L2 d ( ) ( ) 设 母 LdK ' LdK '
(
CB B ) ( ) 设 设 0.123 L2 d L
厚度比:舵剖面的最大厚度与舵宽的比值t b
面积比μ:舵面积与船体垂线间长和设计吃水 的乘积的比值。
t
AR LBP d
舵剖面,指与舵杆轴线垂直的舵叶剖面。对沿高度
方向厚度不变的矩形舵,在整个高度方向其剖面是
一样的。
舵的分类
按舵的支承情况:多支承舵、双支承舵、半悬挂舵和 悬挂舵。 按舵的剖面形状: 平板舵和流线型舵 按舵杆轴线在舵宽度上 的位置:不平衡舵、 平衡舵和半平衡舵。
第三章 舵的设计
概述 舵的几何要素、分类及安装位置 单独舵的水动力性能 舵设计中有关参数的选择 舵的水动力和舵机转矩的计算 舵设计计算举例 改善操纵性的措施
概述—操纵性标准
操纵性标准:
1993年国际海事组织(1MO)对100m及以上海船的操纵性标准 提出了要求,之后,又进行了修订,具体规定如下: 1)回转能力:船舶以左(右)35o舵角回转时,回转圈的纵距不 超过4.5L(L为垂线间长),战术直径不超过5.0L。 2)初始回转能力 船舶操左10º 舵角或右10º 舵角后,船首向角从原航向改变10º 时,
舵面积
1 Lpp d
2.按半经验公式计算 3.按母型船选择舵面积
AR AR 0 LPP d LPP 0 d 0
AR d d F 1.81 L2 (CB A ) Ld 725dDT 6d
舵面积
4.按图谱确定舵面积
1)当p≤2.2~2.3时,曲线族较平坦, 所确定的舵面积比,满足船舶前进 三倍船长后首向改变60o的转首性 要求; 2)当p>2.2~2.3时,曲线族急剧 上升,此时是按稳定性要求来决定 舵面积比μ的数值
M Pn x p
M r Pn ( x p a)
压力对舵前缘的力矩 压力对转轴的力矩
阻扰舵向舷侧方向转 动的力矩为正
进行无因次转换
Pn v2 AR 2 Pt 切向力系数 Ct v2 AR 2 Py 升力系数 C y v2 AR 2 Px 阻力系数 Cx v2 AR 2 M 力矩系数 Cm v2 AR b 2 x C 压力中心系数 C p p m b Cn 法向力系数 Cn
船舶前进的纵距应不超过2.5倍船长。
概述—操纵性标准
3)偏航纠正和航向保持能力
10º /10ºZ形操纵试验测得的第一超越角应不超过:
10º 20º
如L/V<10s时; 如L/V ≥30s时;
(5+1/2 (L/V))º 如10s ≤L/V <30s时。 10º /10º Z形操纵试验测得的第二超越角应不超过上述第 一超越角衡准值加15º 20º /20º Z形操纵试验测得的第一超越角应不超过25º
p CB B / d
p CB B / d
舵面积
按一般要求确定舵面积的图 谱
舵面积
5.按母型船操纵性指数K’,T’来决定设计船的舵面积
K M I ,T N N
1 V02 L2 dCM 2
K V02CM 2 T L CI
K M T I
A CM R Ld C I L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