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中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中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
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
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
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Ⅰ【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______之意。
Ⅱ【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 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
D. 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完成,结束;询问,质疑;⑤;客居
(2)B
(3)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②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4)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
融求教。
【解析】【分析】(1)① Ⅰ因为【甲】“毕”,完成,故【乙】文中“毕”也是“完成”的意思。
因为【甲】质:询问,故【乙】文中“质”也是“询问”的意思。
Ⅱ ②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马融一向骄傲自负。
故这里的“素”是向来的意思,故选⑤。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文中前后语境判断。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
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客耕”也只能是给别人耕种,故这里的“客”是客居的意思。
(2)A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B都是介词,把;C介词,在/比;D于是,就/才;(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既,已经;益,更加。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②去,离开;矣,语气词,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4)本文主要围绕“求书”“求师”“求学”三方面的困难写写的,答题时从文中找到作者解决办法的语句并概括归纳。
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
郑玄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够进入厅堂听马融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三年都不能见马融一面;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完成,结束;询问,质疑;⑤客居
⑵ B;
⑶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②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⑷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便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升日以还。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弟之怠。
危录毕,走送之,不散耕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热经叩何。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鬲身俯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发;俟其欣悦,则又请羯。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每假借于殿书之家________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向________
③负箧曳展________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
(3)选择文中恰当的画线句,将其序号填写到对应横线上。
作者家贫无书,却能“遍观群书”,离不开他“________”的勤奋刻苦精神,离不开他“________”的诚信守时品质。
(4)阅读选文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整。
圣贤之道德隆望尊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上联:先达________传________
上联:弟子________成________
【答案】(1)明;宋濂
(2)借,求借;拿;背着;破旧
(3)①;②
(4)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5)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填空即可。
注意“宋濂”的“濂”字不要写错。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其中“假”和“借”两个词都是借的意思。
“执”,拿着。
(3)①意思是天气非常寒冷了,砚池里的墨冻成了坚硬的冰,手指也冻僵了,但我还是不放松抄书,因此这句话表现宋濂刻苦学习的精神。
②句意思是我抄好之后,跑着去给人家送书,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时间。
这句话表现宋濂的诚实守信。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选文前两段主要写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第三段里面虽有自谦的意思,但我们能看出宋濂如今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其实就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
由此看出其目的是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5)解答本题,注意拟写对联的要求,再根据题中提示拟写即可。
由文章内容可知,“德隆望尊”“色恭礼至”是形容弟子的,先达向弟子传的是“圣贤之道”,弟子最后成就君子之名。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明;宋濂;
⑵借,求借;拿;背着;破旧
⑶①;②
⑷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⑸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
本题非常简单,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语句即可。
⑷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⑸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①(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①彘:猪。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B.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C.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D.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表现为________(不少于6个字),曾子教育孩子的态度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________。
【答案】(1)A
(2)不讲信用,不守诚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所以其停顿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故选A。
⑵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在于父母欺骗孩子,说话不算话。
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
故答案为:⑴A;
⑵① 不讲信用,不守诚信。
② 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⑵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猫说
(明)薛碹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
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
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
以其未驯也,絷维②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
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③起而捕之。
比④家人逐得,已下咽矣。
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
物之有能者,必有病。
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
已则伈伈泯泯⑤,饥哺饱嘻⑥,一无所为。
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已⑦也,犹屏伏不敢出。
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
”遵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⑧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
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今
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
【注】①铦(xiān):锋利。
②絷(zhí)维:系缚。
③遽(jù):突然。
④比:等,待。
⑤伈(xǐn)心:恐惧。
泯泯:茫然无知。
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
⑦匿形致已: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
⑧数(shǔ):责备,斥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相与:________
②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适:________
③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舍: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 未有问面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
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③遽起而捕之
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⑥又亟往捕之而走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
(2)C
(3)A
(4)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相与”,共同,一起。
(2)“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
A表修饰。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并列。
(3)“类有能”,意思是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这几个句子,
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意思是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
从外形上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家伙。
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意思是群鼠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
这是群鼠从猫声音和外形上来做出的判断,好像猫是有本事的家伙。
③遽起而捕之,意思是(猫)突然跃起抓它,这是描写猫捉小鸡时的动作,由此动作来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
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意思是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
这句写猫每天小心谨慎悠悠然的玩,这句话没有表现猫“类有能”。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意思是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这是老鼠彻底看透了这只猫的表现,并没有表现猫“类有能”。
故答案为A。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方:正要。
怪:感到奇怪,诧异。
亟:迅速地;走: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结合这则寓言的内容分析,寓言中的猫从外形和声音上看都好像非常有本事,但是它不但不捕老鼠,反而捉小鸡,也就是说它不但无益处,还给别人带来坏处。
寓言都是以物喻人,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有些人不就像这只猫一样表面上看好像有优点、有本事,但其实一无是处,他不但不能为他人带来福祉,反而给他人带来危害。
此题只要能把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
⑵ C;⑶ A;
⑷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⑸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①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
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理解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用联系语境或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意思。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概括寓言寓意的能力以及概括给人启示的能力。
概括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从题目中找;②从人物的性格中找;③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找;④从重
点语句中找。
这个寓言的寓意可以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概括。
寓言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寓言故事和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和概括。
【译文】
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
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
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
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驯服。
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
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
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
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仆人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
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
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它没有什么作为的。
"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
我正非常奇怪呢,此时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
(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
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
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
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北雨泽各异。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
而东坡诗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
”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
至秋则霖霪苦雨,岁以为常。
二浙四时皆巨风。
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
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
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
迨①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
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
此南北之异也。
(节选自庄绰《鸡肋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