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终极版)
【1】、自我:中文中的自我就是我或自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与我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倾向【2】、人格:是个体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独特的模式【3】、情绪智力:就是准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情绪、清晰表达自己情绪和调节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能力【4】、亲和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是激发行为,驱使个体趋近目标的动力过程【5】、智力: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在活动效率上的差异【6】、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7】、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
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8】、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9】、动机: 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是激发行为,驱使个体趋近目标的动力过程【10】、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填空、简答、论述)【1】、教师可以从哪些策略对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 p351答:1、重视时间管理2、改变生活方式3、学会自我调节4、寻求社会支持【2】、如何应对愤怒情绪 p225 答:有控制的愤怒表达、敌意的暴怒和压抑愤怒三种方式中,有控制的愤怒表达最具有适应性【3】、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答:1、注意过程:观察榜样行为的主要方面、关键特征2、保持过程:将信息转移到记忆中3、再现过程:模仿再现榜样的行为4、动机过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4】、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调节愤怒答:1、培养良好的人格,抵制或缓解愤怒情绪的危害。
2、等待可以降低愤怒的生理唤醒水平,从而使自己逐渐平静下来。
3、宽容和宽恕可以减轻愤怒,并使身体平静下来。
4、积极沟通【5】、智力是从什么为核心的答:抽象型思维【6】、记忆信息加工模型的基本结构及相互关系 p126答: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动机:是指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2、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景和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3、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4、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给被试提供满意快活的刺激,就叫做正强化;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因此而消失,就叫做负强化.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固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归因: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原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9、学习定式: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10、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1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12、注意:指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柑橘赫尔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1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德尔心理过程。
16、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17、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18、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饿、稳定的心理特征。
大学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心理:只要属于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格: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技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
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由于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用的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情绪智力: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2023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要点归纳
心理学要点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的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不是由意识控制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4、故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5、爱好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人类的爱好表现在力求结识世界,因此又叫结识爱好。
6、意识:心理反映具有不同的形式,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广义的意识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印象,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7、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指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限度的印象,这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12、发明思维是指运用新奇、独特的方法,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13、想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4、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
故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又称随意想象。
15、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
16、意志是人自觉的拟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毕的个性心理特性。
它是人们顺利完毕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
心理学完整版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看,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
3.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的那些心理活动,通常称之为心理过程。
10.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1.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2.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13.“狼孩”事件充分说明了人的心理对于人(生存环境)的依存性。
14.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
15. 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和(提升)。
16.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心理成份组成。
17.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8.(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
19. 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20.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生活方式上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1.记忆策略包括:(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提取策略。
22. 人在感知活动中能够从周围环境的许多事物中优先地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这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的原故。
23.人类是从蝙蝠的生理构造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这是一种(原型启发)的心理现象。
24.看小说时,我们根据作者对人物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这个人的模样,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想象)。
25. 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创造)想象26.根据曹雪芹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他们的形象,这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27.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重点
心理学名词解释:1、哲学心理:是哲学家以思辨的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说明、阐述和解释,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升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3、语言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其对语义的思维、想象而进行的直观。
教师应注意遵循一些最基本的感知规律:对比律,组合律,协同律,理解律4、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5、语义网络: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很好地组织在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框架里,有些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太清晰的框架中,称为语义网络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呈现L形)7、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8、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对问题的答案突然顿悟或迅速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的思维9、认知操作:就是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成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1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问题。
动机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12、气质:是一种具有先天性又具有稳定性、表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类型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活泼注意力不集中),胆汁质(热情胆大但冲动傲慢),黏液质(安静沉稳但因循守旧)和抑郁质(孤僻且胆小)13、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评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14、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信誉15、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来理解新事物,获得新经验的过程16、泛灵论: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17、个体性:就是指个人对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社会个体的认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性别角色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等18、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所要求于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19、学习风格又称学习偏好:指学生对不同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20、反应助长效应:当观察者在看到自己先前已学会的某种行为在榜样身上表现出来时受到了强化,观察者就会比原来更多地表现出这种行为21、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景的自我判断22、最近发展区:当儿童从事一项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但在同伴或成人帮助下可以完成的活动时,他们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进行学习。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特征:整体性、意义性)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6. 意志过程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1. 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学生)内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内省份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内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代表人物:华生内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方法:客观实验4.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内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5. 精神分析理论(第二势力)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内容:异常行为和元意识;无意识里的性本能冲动是人的心理的根本动力。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催眠6.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内容:主张性本善,需要层次论7.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西蒙,奈塞尔内容:对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研究。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教学要点(一)什么是心理学(拓展);(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二、考试方式:(一)选择题,考查各心理现象的从属关系或说出某一心理现象的定义,能选择出相应的心理现象。
例:(1)感觉、知觉属于(A)A.认知过程B.情绪、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 D.综合过程;(2)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叫(A )A.认知过程B.情绪、情感过程C.能力 D.智力(二)填空题,考查对各类心理现象名称及定义的识记。
例:(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三)简答题,考查对心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整体把握。
例:(1)简述心理学研究对象都包括哪些?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心理的本质一、教学要点(一)心理与脑的关系: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反映特性:能动性、预见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二、考试方式:(一)选择题,考查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例:(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A.脑是心理的器官 B.心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 C 心理是脑的机能 D.心理具有预见性;(2)“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说明( B )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生理是心理的基础 C.心理是主观的 D. 实践决定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教学要点(一)观察法(理解方法的含义及分类)(二)调查法(理解方法的含义及分类)(三)实验法(理解方法的含义及分类)二、考试方式(一)选择题,考查对各种方法含义的理解等。
例:(1)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是( A )A.自然实验 B.实验室实验 C. 探索实验 D.验证实验;(2)下列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说法错误的是(A)A.实验法也叫观察法B.书面调查法也叫问卷法 C. 口头调查法也叫访谈法D.教育实验通常属于自然实验法(二)简答题,考查对各研究方法优缺点的理解。
例:(1)简述几种常用的心理研究方法。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的实质(一)两种对立的心理观•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唯物主义的心理观-----朴素唯物主义的心理观-----机械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的实质)(二)对心理的实质的理解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物种起源的研究----个体的发展史----近代医学研究(1)神经元结构与机能(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3)脑的结构与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物质的反映形式(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①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②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5)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三、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理论意义:1.有助于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有助于学好教育理论。
实践意义:1.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服务;2.可帮助个人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可借助心理学知识理解他人,为个人的人际交往、生活、事业服务;4.可帮助自己搞好心理调节,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概念: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优点:客观性、方便性3、缺点:1.研究人员的被动性2.被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复杂性3.难以重复,不利于学术交流4.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二)实验法1.概念: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优点:1.研究进程的主动性2.数字性材料——数理统计方法——易以概括材料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3.精确度高4.易重复,有利于学术交流3.缺点:研究结果的人为性(三)心理测验法1.概念: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加涅的八阶段: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5.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年《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西方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译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7.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8.教学过程中,学与教的5种因素共同影响了3个过程,而且3个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9.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10.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12.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1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14.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15.观察法的种类:(1)从观察的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2)从观察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或选择观察);(3)根据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4)根据观察对象,可以分为客观观察和主管观察;(5)根据取样方式分为时间取样(事件频发比例高)和事件取样(事件频发比例低)。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人们最熟悉的、时常可感受到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特别关心并不断加以探讨和解释的现象之一。
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是不断变化的、短暂性的心理现象。
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包括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体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核心)个体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又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里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他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格式塔心理学4.行为主义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说6.认知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1.基础研究领域:普通/发展/实验/生理/社会/比较/变态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管理/医学/工业/军事/司法/运动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性质和意义一、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点,复习资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以及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1心理过程、2人格心理、3心理状态)怎样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规律: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主体本身的状态;应用:1、新颖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力,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4、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怎样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应用: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5、利用间接兴趣展开教学。
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社会知觉容易出现哪些偏差?1、第一印象;2、晕轮效应;3、刻板效应;近因效应。
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重点)答:1、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了解观察能力高低的几条标准;3、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4、观察之前要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5、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6、对观察活动全程进行自我监控。
记忆:是人脑对于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3个环节记忆按内容为基准可分为那几类?1、形象记忆;2、动作记忆;3、情绪记忆;4、逻辑记忆。
什么是遗忘规律?怎样进行复习才能防止遗忘?(重点)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复习的效果不单纯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正确的组织安排和活动方式:A及时复习;B分散复习;C尝试重现与反复识记相结合;D多样化复习。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个体行为:是个体心理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简答题/论述题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对我们生活有意义;心理学对我们以后工作的意义;心理学对我们学习的意义;2、心理学现象产生的基础?大脑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社会实践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外在因素;3、心理学研究的现象?(1)、人类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2)、动物心理现象4、心理的分支?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学派一、名词解释1、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当一种新刺激多次伴随着导致某种反射行为的刺激同时发生时,这种新刺激也能导致那种反射行为。
2、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够引起个体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3、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能够引起的固定反应。
4、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反应无关的刺激。
5、条件刺激:与无条件伴随出现的中性刺激。
6、条件反应:条件作用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7、操作条件反射:这种由个体自身的操作造成的行为反射,其中由操作带来的刺激叫做强化物。
二、简答1、人格发展论?(1)、人格有三种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们是在人们心理性欲的五个阶段中发展并逐渐整合。
(2)、本我:受本能驱动的、生来就有的人格成分,是原始的、本能的、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
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3)、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行活动。
它负责与现实接触,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督和管制本我的活动。
(4)、超我:包含着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负责监督和批判自己的行为。
2、正强化与负强化?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出现了某种刺激,该刺激的出现有助于这项操作行为频率的加强,这样的刺激称为正强化物。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P4心理活动是通过反射产生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
其基本过程是:来自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相应的神经中枢,经过分析整合,神经中枢兴奋,发出放应信息,反应信息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如果中枢抑制,则不发生反应。
或使反应减弱或停止。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P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认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偏重于基础研究的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偏重应用研究的分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
(四)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P7一、行为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特点:一是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超我,本我三种力量构成的系统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派(奈塞尔)主张人是信息的加工者,一种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认知活动是信息加工,人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可以采用由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四种主要成分组成的模型表示。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1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而不是受无意识的欲望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
2 人有自由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3研究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使其发展为“健康的人”。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P17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这一过程不仅包含积极、进步的变化,也包括消极、衰退的变化。
大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882年,普莱尔(1842-1897,德国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之一),(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30年著,《教育心理学》,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桑代克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一.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阶段论本能论:1.意识:人能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2.无意识:主要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过程虽不为人所觉察,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弗洛伊德从无意识理论出发,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基本成分 .阶段论: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3.性器期(3~6):出现恋父(伊利克特拉情结)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4.潜伏期(6~11):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5.生殖期(11岁左右)二.维果茨基在教学和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的三个重要问题: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关键期:每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有着其关键年龄,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年龄,就会对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三.心理发展的辨证论: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2.环境四.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和种类种类: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儿童注意品质发展特征: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年龄差异年龄增加广度增加年龄增加,稳定性增强年龄增加,分配能力增强年龄增加,转移能力增强性别差异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女生注意稳定性高于男生男生注意转移能力高于女生五.小学儿童的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它是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构成。
1.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1)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2)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2.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1)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2)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3)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二年级至四年级有意识记发展最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动机:是指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
2、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景和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3、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4、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给被试提供满意快活的刺激,就叫做正强化;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因此而消失,就叫做负强化。
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固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归因: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原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9、学习定式: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10、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1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12、注意:指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柑橘赫尔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1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德尔心理过程。
16、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17、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18、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饿、稳定的心理特征。
19、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0、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21、品德:指个体子在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2、心理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3、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主观题。
一、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三个反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形成:1、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2、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3、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1、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2、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3、在虚席中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二、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三、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4)识记者的态度三、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优化教学环境;注重教师仪表行为;规范学生行为;2、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注意语言技巧;合理安排板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二)有一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利用两种注意的交替运用来保持注意的长时间集中四、比较奥苏伯尔与布鲁纳理论的优缺点(即比较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优缺点):(一)、发现学习的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3)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才能(4)发现法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二)、发现法的缺陷:(1)发现法的最大缺陷是师生浪费时而学生学到的知识却很少而且也比较零碎。
(2)发现法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点, 把小学生进行学习的认识活动与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智力活动等同起来。
(3)发现法无视学生学习有个性、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别差异(4)发现法比较适合于数理学科的教学, 而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和文史学科则不太适用。
(三)、接受学习的优点:(1)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极重要的途径。
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是靠教师的语言传授。
(2)言语接受学习能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言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更有效、更经济实惠。
(四)、接受学习的缺陷:(1)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2)言语接受学习的发生的是有主客观条件的(3)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家庭因素1、家庭气氛2、家庭结构3、家庭教育4、父母榜样(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的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三)教师的态度(四)大众传媒(电视和网络的不同影响)(五)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六)社会环境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1、一个好的集体是锻炼并完善一个人的大熔炉,将学生放入集体进行集体教育;2学生的一些消极情绪或性格很大可能是和学习成绩有关的,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3、老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用自己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4、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其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七、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1作为家长老师必须具备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2养成良好的习惯,多练习一些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3多让学生动动手,剪纸,拼图,下棋,去户外集体训练;4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凡是问问为什么,加深对生活细节的了解。
八、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学生的表象和语言2、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3、激发学生的灵感4、教给学生开发想象力的方法九、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具有生理性,情感具有社会性;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在后;3、与情感相比,情绪具有不稳定性;4、情绪表现为外在性,情感表现为内在性。
联系: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十、情绪智力内涵的基本内容:1、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的能力2、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3、理解和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4、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管理的能力十一、中小学生情绪能力的培养:1、学会自我觉知情绪2、学会自我调控情绪3、学会自我情绪激励4、移情能力饿培养5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十二、处理人际关系的做法:1、以诚相待2、互助互利3、待人如待己4、互相理解5、具有宽容的精神6、不可轻信别人,也不应该怀疑所有的人。
十三、学习动机的培养: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增强学习的自觉性2、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4、利用学习结果多的反馈作用5、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6、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7、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填空题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1、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2、遗传因素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3、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环境和教育因素:1、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2、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二、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三、注意的品质包括: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四、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先前注意多的紧张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五、记忆的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六、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七、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解释遗忘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有:1、衰退理论2、干扰理论3、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4、动机性遗忘理论八、记忆的品质主要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九、思维的品质主要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十、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十一、相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十二、创造想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1、创造的需要与动机2、表象的积累与储备3、积极的思维活动4、灵感与艰苦的劳动十三、情绪情感分为:快乐、愤怒、悲哀、狂喜。
典型的情绪状态有:激情、心境、应激十四、情感分类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十五、个性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气质的类型:1、多血质(春季)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
2、胆汁质(夏季)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3、抑郁质(秋季)内向,言行缓慢,优柔寡断。
4、粘液质(冬季)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
十六、能力多的分类: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如文艺才能、科技才能、音乐才能、绘画才能、组织才能等)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液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依赖先天禀赋)和晶体能力(指与知识经验积累有关的能力)4、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常指智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十七、学习的分类: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十八、动机的三种作用或功能:1、引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十九、人们通常将成功与失败归为一下六个原因:1、能力高低、2、努力程度3、任务难度、4、运气好坏、5、身心状况6、外界环境二十、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3、经验类化说4、关系转换说5学习定式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