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黄土地》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电影《黄土地》的独特之处
【内容摘要】《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领军导演顾长卫的作品,本片主要由几个生活场景串连,如喝喜酒、拉家常、犁地、参军、出嫁、渡黄河、干旱求雨。
由于这段经历相当的普通、寻常,主要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成,故从总体上来说影片的视觉形象缺乏故事性,但是导演独具匠心,以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将并不新奇的故事讲的震撼人心。
【关键词】构图色彩光线蒙太奇主题
一、构图突破传统电影构图方式,富于象征意义
构图作为电影语言的提升因素,它所指的是对电影画面空间及其画内的影像做出设置和安排,以此来达成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的表意作用。
《黄土地》的画面构图是这部电影最为独特出奇的一点。
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符合人们日常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平稳、和谐和均衡是最基本的构图原则,传统构图追求一种饱满、完整,黄金分割率是一般电影重要的构图方式。
而《黄土地》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构图方式,以一种新奇的独特的构图赋予画面特殊的意义。
片子的很多地方天和地占画面的比例都很大,以至于人在其中显得比蚂蚁还小,压抑感十足。
例:
1.影片一开始,画面首先就是一大片黄土沟壑,纵横交错,而天空只有斜斜的一道,占画面很小的一部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强烈的冲击力,增加了土地的厚重感。
2.顾青和翠巧家干活间隙吃饭的构图比较奇怪,黄土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三,人的身体只出现了很少一部分,黄土地作为画面的主体,而人被设置到边角线上,只是几个小点,显示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也象征着封建传统对他们的束缚。
3.顾青逐渐走来的时候,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一棵小树在整个画面上方十分之一处,只有树干没有树梢,预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命力的顽强和生活条件的艰辛,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而在顾青对翠巧说要走的那天晚上,又一次出现这个画面,所不同的是在夜晚,构图十分巧妙,使人倍感凄凉,预示着翠巧的命运的不幸。
4.在顾青走的那天,出现一幅画面,黄土占整个画面的十分之一,并且天空
阴沉,营造了一种压抑、伤感的气氛。
后面又出现一大片黄土,两个人很小,天空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黄土占有的比例很大。
在影片最后村民祈雨的那个镜头里,伴随着人们的呼喊声,顾青出现,黄土地仅仅是一个斜角,而天空却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并且天空蔚蓝。
前后画面的对比,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色彩光线使用独特,表现主题
《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顾青属于顺光处,面部表情十分清楚;翠巧爹像
个树墩似的默默坐着,逆光下他的脸不甚清晰,半剪影状态令他显得沉重,于是家中也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力,近景的使用又使他那深褐色、皱纹如沟壑般丛生的脸庞呈现在观众面前,47岁却像60岁一样苍老,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也由此得到表达,他黑黑的背影,还暗含着他作为一个封建道德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思想的僵化和陈旧。
当顾青给崔巧爹讲延安提倡由年轻人自己选择结婚的对象,那里的妇女也已经拿起武器,正与日本侵略军战斗时,翠巧的爹带着不相信的表情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崔巧正在烧水,她听了思绪万千,那火光照在崔巧的脸上,时而亮时而暗,暗示着她心中的希望时而出现时而湮灭。
顾青和憨憨父子犁地的那个场景,光线是十分温暖、柔和的自然光,十分温暖,表现了一种劳动的喜悦和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片尾,憨憨从祭龙王的众人堆里用力跑出,向着黄土坡上隐约出现的顾青的身影,向着太阳的方向跑去,那儿光线很强,此时,镜头又缓缓的摇下至厚厚的黄土中,光线忽然变暗了,黄土坡上顾青的身影不见了,只剩下厚厚的黄土充满了画面,这是全片最后一个镜头,让人看到了希望,同时又给人一种无力的悲哀。
三、影片蒙太奇效果十分巧妙。
片子一开始,伴随着乌鸦的叫声,镜头由黄土转向远处的地平线,顾青慢慢走来,身影由小到大。
天气十分阴沉,人出现时,与黄土地逐渐叠化。
接下来,镜头转移向蓝色的天空,天空出现一轮红日,继续是顾青行走的身影,步履日渐清晰,又与沟壑的黄土坡交融,逐渐变为土坡。
顾青向观众走来,仿佛从黄土地中走出。
影片开头不断出现黄土地、顾青二者叠化的镜头。
叠化效果的使用,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也预示着顾青将在黄土地发生许多故事。
片中顾青和憨憨在土坡上唱歌玩闹的场景,运用了对切的手法。
一会出现顾青的身影,一会出现憨憨的身影,说明顾青已经和憨憨有了亲近感,为以后两人感情的深入作铺垫。
顾青要走得的那天,顾青看到坡上看到一个人,于是站住。
翠巧早己坐在那里等候。
镜头在顾青和翠巧之间组接,一会拍翠巧,一会拍顾青,平行蒙太奇的使用深刻表现了两人分别时那种不舍得、矛盾的心理。
四、主题思想
本片在叙事中其实贯穿了两条主线,明确些的一条是对旧锁链的挣脱和对新生的光明事物的追求,暗伏的一条是文化寻根,而这两条逆向的线又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顾青到陕北的目的是搜集民歌,而陕西民歌信天游的民间文化的体现,象征整个民族的深层内涵,即使新生力量也要到民族发源地去寻找力量,而信天游的民歌又是在那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当地人民对命运无力的呐喊在祈雨的一幕中,我们看到一个浩大而又苍老的队伍,人们扬起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虔诚地乞求苍天的悲悯,眼中流露出无尽的哀怜与悲壮。
但在同样的黄土上,我们也看到那支生龙活虎的腰鼓队,仿佛告诉我们,这就是民族的伟力。
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它们恰恰分别代表了黄土地的两面,既可以诞生出雄浑的力量,又令人无法不屈服。
顾青身影的出现,带来了革命的期望和光明的前途。
憨憨在大多数人的逆流奔跑,这预示一个古老民族的希望,象征着在新的革命的思想引导下的新一代黄土地的农民向命运抗争的力量会越来越强盛,但顾青只是出现在远远的黄土地边缘,始终没有走近憨憨,憨憨的光明还在很远的地方,要走的道路还有很长很长。
《黄土地》翠巧的死是个悲剧,但是片尾憨憨的奔跑呼喊却带给了观众无尽的遐想和一丝丝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陈南著:中国电影创作思潮评析.同济大学出版社
2.李亦中:中外影视精品赏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3.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话说〈黄土地〉》.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4.丘静美:《〈黄土地〉:一些意义的产生》.《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
5.吴贻弓李亦中:主编影视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
6.张卫蒲震元周涌: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7.刘书亮: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8.路海波:中国电影名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