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供应链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产数据库
闭环MRP系统的运行,需要大量的数据。因此,生产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是MRP的基础。 生产数据库是统一管理(组织、维护)和提供生产管理所需数据的子系统。
(三)能力需求计划
在编制主生产计划时,一般都从总体上进行了能力平衡的核算工作。但是,年总负荷核算平衡时,每个生产周期,每个工作中心不可能全部都平衡。所以还要按较短的时间周期(如旬、周等)、更小的能力范围(如工作中心)进行详细的核算和平衡。 1、编制工序进度计划 2、编制负荷图 3、负荷与能力调平
第二节 库存控制及仓储管理
一、库存控制 (一)库存控制概述 库存控制又称库存管理,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
1、库存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库存是指企业用于生产和/或服务所使用的,以及用于销售的储备物资,库存的形态主要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和外购件等四大类。 设置库存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为需要的物料提供需要的数量。同时,库存还能起到:防止缺货、提高服务水平;节省开支、降低成本;保证生产、销售过程顺利进行;提高生产均衡性、调节季节性需求。
2、基本作法 (1)收集数据(2)按价值高低排序(3)计算整理(4)分类。 3、ABC分类与库存控制方式 (1)A类物料的库存控制方式 (2)C类物料的控制方式 (3)B类物料的控制方式
二、确定性需求下的库存控制
(一)基本假设 1、需求是恒定的,已知的,或需求是连续的、均衡的。 2、订货提前期是已知的,恒定的。 3、不允许出现缺货。 4、物料以批量方式订货或生产,且一次到货合格入库。 5、订货成本已知并恒定,与订货数量无关,储存成本已知并恒定,与平均库存量成正比。 6、单一产品。 7、物料单价与批量无关。 8、瞬时补充库存。 9、不存在资源限制。
三、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和企业资源计划(ERP)
(一)MRPⅡ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1、MRPⅡ系统的组成 在闭环MRP完成对生产的计划与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将企业的生产制造、财务会计、市场营销、采购供应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部门纳入整体管理之中,形成MRPⅡ系统。 2、MRPⅡ系统的特点 MRPⅡ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计划的一致性和可执行性;⑵数据共享性;⑶动态应变性;⑷模拟预测性。
信息流:生产能力、促销计划、交货计划、质量体系 物 流: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 资金流:信用、支付条款、票据
消费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产商
供应商
分销商
零售商
三、供应链流程图及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
供应链管理有以下特点:
1、以客户为中心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满足顾客需求,它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战略,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以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得竞争优势。 2、供应链成员间是一种合作关系,成员企业不但依靠自己本身的资源,而且通过整个供应链成员的合作,通过整合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经营效率。 3、供应链管理使整个成员企业称为一个整体,实现从供应商到客户的物流一体化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实现供应链整体物流最优化。 4、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进而使每个企业也获得利益,供应链系统内企业本质上利益是一致的。
一、物料需求计划(MRP)
(一)MRP的原理 MRP的基本原理可归结为: 1、从最终产品的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MPS)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件、组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 2、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投产(订货)时间。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 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 e)——即“6R”, 并使总成本最小。
(二)ERP系统
1、ERP的概念 ERP是一个使财务、分销、制造和其他经营业务达到均衡协调的应用软件系统。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2、ERP系统与MRPⅡ的区别
ERP是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与MRPⅡ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的差别。 (2)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的差别 (3)在管理功能方面的差别。 (4)在跨国(或地区)经营事务处理方面的差别。
式中:H=物料单价(P)×年保管费用率(h)。
年库存总成本最低时的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经济订货间隔期(T*)
(三)提供数量折扣时的经济订货批量
1、经济订货批量特征 当经济订货批量在一定幅度内左、右偏离时,库存总成本曲线的变化十分平缓。Q*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可称之为经济订货批量的强壮性或最低库存总成本刚性。这一特性在决定对内、外订货时,为批量决策提供了一个定量分析的基础。
3、库存控制的意义
(1)库存控制的作用 主要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2)库存的合理控制。 库存量过大所产生的问题: 库存量过小所产生的问题:
2、单一折扣率的订货决策。 单一折扣率(d),是指当实际订货量小于供应商规定的折扣限量时,物料单价不变;当实际订货量大于供应商规定的折扣限量时,享受优惠折扣(d)。订货厂商以订货成本和保管成本总和最低为条件,在折扣限量和经济订货批量之间权衡、决策,以确定最佳订货批量。
3、不同价格折扣的订货决策
不同价格折扣,是指供应商按订货量的大小设置数量区间,并分别给予不同的价格优惠。订货厂商为确定最佳订货批量,要对不同价格段订货批量的库存总成本分别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权衡、决策。
第三节 制造资源计划(MRPII)
企业资源计划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物料需求计划阶段。 2、闭环物料需求计划阶段。 3、制造资源计划阶段。 4、企业资源计划阶段。
(二)定量订货模型(订货点法)
1、定量订货的基本模型 定量订货模型以库存余量为基础。当库存余量降低到预先设定的重新订货点时,库存控制系统便开始订货。 平均库存(Q/2)等于订货批量的一半。 订货点库存量(R)=恒定日需求量×订货提前期
2、经济订货批量(EOQ)
经济订货批量,是指库存总成本最低时的订货批量 年库存总成本=全年物料成本+全年订货成本+全年保管成本+缺货成本 由于物料单价与订货批量无关,由于不会出现缺货,缺货成本为零。故受订货批量大小影响的成本项目,为订货成本和保管成本两项。
(四)生活活动控制
通过能力需求计划、负荷与能力平衡处理,使各工作中心能力与负荷需求基本平衡。为组织生产活动、安排作业(派工)打下基础。 在闭环MRP中生产活动控制的任务是: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订单任务完成;及时反馈生产活动进行状况的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对生产活动进行调整和控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作业排序 2、任务下达 3、信息反馈与生产控制
(二)MRP的工作逻辑
MRP的目标是: 1、保证按时供应用户所需产品,及时取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零部件; 2、保证尽可能低的库存水平; 3、计划生产活动、交货进度与采购活动,使各车间生产的零部件、外购配套件与装配的要求在时间和数量上精确衔接。
MRP的工作逻辑
MRP的计算是根据反工艺路线的原理,按照主生产计划规定的产品生产数量及期限要求,利用产品结构、零部件和在制品库存情况、各生产阶段(或订购)的提前期、安全库存等信息,反工艺顺序地推算出各个零部件的出产数量与期限,
第八章 供应链管理
内容提要
什么是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如何进行库存控制,使成本最小。也使顾客满意? 医药企业仓储管理有何特殊要求? 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有何不同? 什么是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节 供应链及其管理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与价值链 企业的基本活动 内部后勤:物料的接收、存储、在制品移动等活动 生产:将投入转换为最终产品的活动 外部后勤:集中、存储和把产品发送给买方的活动, 市场营销:为购买者提供购买渠道及引导他们购买的活动 服务:通过提供服务维持和提高产品价值的活动
(二)库存成本
1、物料成本 2、订货成本,又称采购成本 3、作业更换成本 4、库存保管成本 5、缺货成本
(三)库存的ABC管理法
1、概述 ABC管理法的基本原理对企业库存(物料、在制品、产成品)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资金占用或消耗数量等进行分类,排序,以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其要点是从中找出关键的少数(A类)和次要的多数(B类和C类),并对关键的少数进行重点管理,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istribute)、服务(Serve)等这样一些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Interface), 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 供应链包括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前所有参与供应、生产、分配和销售的公司和企业
MRP的工作逻辑 三个主要特点
1、根据产品计划,可以自动连锁地推算出制造这些产品所需的各部件、零件的生产任务。 2、可以进行动态模拟。不仅可以计算出零部件需要数量,而且可以同时计算出它们生产的期限要求;不仅可以算出下一周期的计划要求,而且可推算出今后多个周期的要求。 3、运算速度快,便于计划的调整与修正。
二、闭环MRP
(一)闭环MRP的处理过程 初期MRP还不够完善,其主要缺陷是没有解决如何保证零部件生产计划成功实施的问题。它缺乏对完成计划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与保证的功能;也缺乏根据计划实施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 在初期MRP的基础上,引入资源计划与保证、安排生产、执行监控与反馈等功能,形成闭环的MRP系统。
2001年我国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更新换代或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上游或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供应链管理强调价值的整体创造与分享 2、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需求为管理起点 3、供应链管理以商业流程优化为实现策略 4、供应链管理以渠道为核心管理范围 5、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在供应链中的获取、应用和反馈为管理内容 6、供应链管理以相应的软件为基本实现工具 7、供应链管理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应用平台建设为实现方式
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来,并开展研究,企业也开始这方面的实践。 在典型制造商的成本结构中,供应链所涉及的成本占60%-80%,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总成本下降10%,相当于节省总销售额的3-6%,同时明显提高了客户需求预测和管理水平
3、实施ERP的基本条件
在微观层面上,实施ERP除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以外,还需要以下基本条件。 (1)客观需要是企业实施ERP的动力。企业要实施ERP系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引入所需要的系统并坚持实施。 (2)组成以企业主管领导为首的决策机构,是实施成功的重要条件。 (3)完整和准确的数据是ERP实施的基础。 (4)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实施ERP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