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新-《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最新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最新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6篇《《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是“探险”。
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
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米]
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3、刘连满如何看待这次登山行动,他会不会后悔?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次事件的?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
四、探讨探险的意义
1、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
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
拿生命开玩笑。
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你怎么看?
3、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
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
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
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
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五、小结:如有时间请学生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
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二23、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
2、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
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
#8226;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
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
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
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4、写作背景:
#8226;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整体把握:
〈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1、登山队出发。
2、突击主峰
(4—8)刘连満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14—15)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3、复述课文(概括能力)
〈三〉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
遇到的困难
1、山路陡峭
2、天气严寒
3、身体虚弱
4、高山反应
5、缺乏氧气
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四〉、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8226;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三、写作借鉴
1、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満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可略或一笔带过;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四、小结: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贱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
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五、体会和反思(作业):
从课文的感人情节中,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团结协作、个人的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
登上地球之巅篇三[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
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一、描述画面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
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言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
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
(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此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
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冈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
三、回味迁移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
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撅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晶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
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华情感。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峰珠穆朗码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
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
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几乎已经麻木的腿移动。
”
②“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
”这副沉重的挽联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功业绩、道德文章。
2.课文扩读材料
拉斯顿终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一把8厘米长的折叠刀给自己的右臂实行截肢。
他忍着钻心彻骨的剧痛,用刀子在自己的右臂前肘处一下下地割起来。
鲜血大量溅涌而出,染红了压住他右臂的巨石,并流淌到地面。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最后,拉斯顿的右臂终于被切断了。
由于大量失血,他差点晕厥,然而,他仍从身旁的急救箱中取出杀菌膏、绷带等物,给自己被切断的右臂做紧急止血处理。
流血止住后,他决定徒步走出峡谷。
(节选自《登山勇士断臂求生》)
提示:峡谷探险被巨石压住右臂,绝境被困五天断臂拯救自己,这是懦弱与勇气的较量,也是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路上陆陆续续凑在一起的我们居然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队伍,蜿蜿蜒蜒地散落在山间的小路上。
爬高上低,山腰间的这条小路逐渐显露出它的峥嵘来。
紧贴着半山腰开凿的小道不足半米宽,有些地方仅仅可以放下一只脚。
脸紧贴着峭壁,背后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
每到稍微宽阔一点儿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惊叹。
(节选自《背包穿越香巴拉》)
提示:感受奔腾江水的震撼,领略一路旖旎的风光,勇于探索、不畏难险的人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示: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生命才精彩。
霍金,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断挑战自身极限,与命运抗争,终成为人生的斗士。
登上地球之巅篇四你知道地球的最高点是哪里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收集整理的《登上地球之巅》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原文:
(1)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同时为了争取时间,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2)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头夜幕继续向顶峰进发的同时,刘连满正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休息。
严重缺氧使他的两耳嗡嗡发响,眼前白一阵黑一阵地迸散着金星,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他拉过身旁的氧气筒,气压表上的红针表明还剩下最后几十个压力的氧气。
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
他知道他的战友们从顶峰胜利归来时,将比他更需要氧气的支援。
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
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
他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3)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严寒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
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
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顶峰搏斗的战友比起他来更应当活下去,因为他们正肩负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
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4)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着。
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
他们翻过两座石岩以后,又登上了一座雪坡。
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
于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
最后,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5)a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6)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7)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8)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9)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10)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11)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
c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节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题目:
1.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简述第(2)(3)段文字,字数在100以内。
(可以不写短信的内容)
2.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3.文中a、b、c三处划线的句子都是什么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
1.我躺在一块大石头旁,由于严重缺氧,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
随时可能窒息。
身旁氧气筒里还有几十个压力的氧气。
但我不能用,因为峰顶归来的战友更需要它。
我怕自己在昏迷中
停止呼吸,就挣扎着在笔记本上写下留言。
2.夜黑,路险,缺氧,体乏。
(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3.环境描写。
a.表示顶峰还很遥远,烘托战士们攀爬山岩的艰难。
b.表示顶峰正在眼前,烘托战士们攀上顶峰的决心和信心。
c.显示顶峰已被踩在脚下,烘托战士们终于攀上顶峰时的喜悦心情。
以上就是分享的《登上地球之巅》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全部内容,相信这些对你会有用的。
登上地球之巅篇五23 登上地球之巅
[学生现状分析]
城市里的孩子接触面广,视野比较开阔,对登山这类运动并不十分陌生,但是较多的孩子不太理解登山的意义,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所说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国人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对登山运动知之不多,这既是学习本文的一个契机,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
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要的。
教师应突出鲜明的学生自读自学色彩,可叫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学生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再分析课文,采用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圈点批注等方式,完成卡片的填写,实现学习目标。
在讨论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紧密围绕课文内容,放得开、收得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解决生字、词,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激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荣誉的认识,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教师把同学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请同学讲解)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看屏幕,这就是世界最高峰,被称为“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我们请xx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这座山峰的具体情况。
谢谢xx同学给我们作的介绍。
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无数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从古至今,到底有多少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呢?我们请xx同学给我们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在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令人敬佩,而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课文所记载的1960年五月,我国登山运动员从覆盖着千年冰雪的北坡胜利登顶,实现了世界登山史上“零”的突破的事迹。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问同学们在预习了课文后,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把主要问题板书下来)
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
1.教师组织学生自学
师:下面我发给同学们一张卡片,我们一边分析课文,一边填写,填写完这张卡片,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