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混混沌
..沌()潭柘.寺( ) 一椽.( ) 房檩.()
驯.鸽( ) 落蕊.( ) 颓.废( ) 平仄.( )
廿.四桥( ) 鲈.鱼()
混混沌
..沌(hùndùn)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房檩.(lǐn)
驯.鸽(xùn) 落蕊.(ruǐ) 颓.废(tuí) 平仄.(zè)
廿.四桥(niàn) 鲈.鱼(lú)
二、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层(至段)
第二层(至段)
第三层(至段)
第一层(1至2段)以江南之秋来衬托北国之秋,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第二层(3至12段)分写,记叙北国秋景,借议论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层(13至14段)照应开头,以衬托来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

一、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其中“故都”明确了,“秋”明确了。

“故都”即当时的北平,题目可以用“北平的秋”代替吗?为什么?
二、理清思路
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找出文章的文眼)
2、3-11自然段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
5幅图:()、()、()、()、()
三、合作探究
1.文章除了主要的故都秋景外,其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3.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1.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B.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将在优化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京津冀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C.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D.除了要在食品安全方面继续细化监管,对于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也是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A.稀稀落落严厉感慨 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
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 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
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基础知识检测参考答案
1.D
2.【分析】C.“深味”解释为“很浓烈的味道”有误,应是“深层浓厚的意趣”。

3.答案B
A.结构混乱,“《朗读者》采用…,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中途易辙,在“知名人士”前加“将”;B.正确;C.搭配不当,“扩大…密度”不搭配,将“扩大”改为“增加”;D.成分残缺,“保证…信息”残缺宾语中心词,在“信息”后加“的安全”;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C
2.C
3.C(其余表比较)
4.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5.D(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