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习题: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2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A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衡水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B )
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7·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 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B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民
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
A、C两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5.(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作为中国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C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之一,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的。
6.(2017·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
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C )A.《天津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其他条约与台湾无关。
7.(2017·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社论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
社论所指的“铁拳政策”指的是( C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D.八国联军悍然侵华
结合时间1900年和“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可知,反映的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时间不符。
8.(2017·天津学业水平模拟)“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某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 D )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注意款项的用途“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南炮台”“拆除大沽北炮台”,这些体现了《辛丑条约》中“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一条款。
9.(2017·石家庄高一期末)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且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
陈列的当年所用的传单和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的神牌,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 C )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从这个角度看,A项不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宋江"“梁山好汉”因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而揭竿起义,最后被“招安",被政府利用,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其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难逃被扼杀的命运,C项正确。
10.(2017·湛江高一检测)《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
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从材料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没有反封建,故D 项错误.
11.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 B )
①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分割完毕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由于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改变统治中国的策略,即“以华制华”,继续扶植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实行间接的半殖民地统治,更能保证其在华侵略权益的实现。
12.(2017·银川高一检测)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D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④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汇流,集中指向了清朝统治,故①④正确;《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出现过被一国独霸的局面,故②③与题干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2017·太原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本间谍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二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三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
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
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
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
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年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
“区别”依据材料一、二从中日两国军队的领导权、军队建设的重心以及军队的精神状态等方面分析;“根本原因”从两国不
同的社会性质分析。
区别:①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②日本海、陆军同时发展;清朝军队仅以海军为重。
③日本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中国则对战争准备不足。
④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
根本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清朝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也就是列强对于中日战争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在分析具体国家的基础上得出整体的认识。
国际环境:列强争相侵略中国,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矛盾重重,日本得到列强的默许、纵容和支持.
14.阅读下列材料: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
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一、英国须将新界、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请回答: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条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正义的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提炼视角,可以有:“和约”反映了作者:①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②爱国主义精神;③保守心理,仍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状态,重温天朝上国的迷梦;④简单报复心理,如“赔义和拳兵费”“加倍收税"等。